非遗传承人用剪刀剪世界
剪纸是最受欢迎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老百姓谁家有喜事都会用到剪纸,而在合肥,提到剪纸不得不说葛崇云,他可是合肥市剪纸的非遗传承人。今年63岁的葛崇云先生,已从事剪纸40多年。
葛崇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家里有兄弟姐妹九个,生活十分贫困,小学只上到5年级就辍学在家帮父母干农活。葛崇云的母亲手很巧,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用剪子剪一些“鞋头花”,做鞋子时就缝在鞋头上装饰用,看起来很漂亮。除此之外,母亲还会做老虎帽,帽子上也有不少图案装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手中的剪刀和漂亮的“鞋头花”便引起了葛崇云浓厚的兴趣。
葛崇云也开始模仿母亲拿起剪刀剪起来。再加上,葛崇云自小就喜欢画画,在上小学时,就喜欢拿画笔画些小桌子、小板凳之类的。有了一些绘画功底的葛崇云学起剪纸来倒是上手很快,尽管年纪不大,但剪起东西来也算像模像样。渐渐地,葛崇云在当时的“五里拐大队”也算小有名气,哪家有个什么喜事的,都会主动拿着红纸找到葛崇云剪个喜字、团花、天棚花等。自此,葛崇云开始了自己的剪纸之路。那时候,别人家的孩子一有点钱都会到街上去买东西吃,而葛崇云则一分钱都舍不得花,那时的油条只要二分钱,葛崇云没吃过一根。每次帮父亲干活,父亲给个一角五分的,葛崇云都会攒起来,他要买纸、买美术方面的学习资料,那是要比吃什么都开心的事情。
剪纸是最伤眼的,一幅作品会盯上几个钟头。小时候家里没电,葛崇云就在煤油灯下苦练,困了就用手揉揉眼,由于经常揉眼,导致眼睫毛倒长刺进了眼睛,葛崇云发现自己几乎看不清东西了,走路都是眯着眼。幸好,当时郊区医院一位张医生在大队里蹲点,在葛崇云家里帮他清理了眼睫毛,这才让眼睛有所恢复。
剪纸不仅伤眼,还伤手。剪纸时,葛崇云一只手拿剪刀,一只手托着纸。“当剪刀戳到纸下面的手指时,说明已经剪到底了。”葛崇云说,剪纸时困了,一剪刀下去剪到了手指,才会突然惊醒。葛崇云告诉记者,这几天自己没有剪纸,手指头看起来很光滑,一旦剪起纸来,手指头就成了蜂窝煤,到处都是眼。
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创作剪纸,这些年来,葛崇云的剪纸作品已达3000多幅。剪纸内容十分广泛,涵盖民俗文化、历史人物、伟人、革命烈士、神话故事等等。用葛崇云自己的话说,他剪的线条绕万里长城两圈都不止。
传统的剪纸工具是剪刀,而现在不少人用刀刻,葛崇云就从来不用。他专门买“张小泉”的小剪刀,买回来后对刀尖稍微进行一下处理。这些年下来,他光剪刀就用掉了二三十把。
葛崇云在剪纸上的造诣已经很深,他自己倒并不满足,而是不断在创新。以《母亲的被面花》为例,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家中的老被面,每次看老被面都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最后他加入了一点现代的元素,最终作品获得了“特别艺术三等奖”。又如《宝钗扑蝶》,作品中的宝钗娇羞可爱,栩栩如生。葛老说,他就是从一本书上看到了这张插图,然后对其进行了创新,最后通过剪纸的艺术形式将它表达了出来。
邢大军据《合肥晚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