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媚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厄尔·德尔·比格斯是美国20世纪极负盛名的小说家。他的经典之作陈查理侦探系列曾经风靡一时。陈查理小说不仅催生了大量相关的电台节目、电视剧、连环漫画及广播剧等,还催生有47部陈查理探案电影。陈查理自1925年初次露面以来,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也是美国20世纪经久不衰的文化象征之一。(《陈查理传奇》,P3)在此之前,文学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基本都是负面的。中国人要么卑微懦弱,要么奸诈狡猾。尤其是到了20世纪早期,美国国内本土主义盛行,“东方威胁论”“黄祸论”甚嚣尘上,英国作家萨克斯·儒默笔下残忍邪恶的傅满洲形象更是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陈查理作为一个机智勇敢而不乏风趣的正面形象,在此时出现并深受欢迎,无疑对改变中国人的形象意义深远。
由于美国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对移民持欢迎态度。19世纪,中国劳工开始来到美国谋生。经济上的压力使他们愿意接受更低的工资,从而也获得了比较多的工作机会,导致了美国国内其他工人对华人工人的憎恨。华人因为外表、风俗、习惯不同,被认为是不可同化的民族,再加上19世纪末期美国国内经济萧条、失业现象严重、阶级矛盾日趋明显,通过排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国内日趋严重的阶级矛盾。这些原因交互作用导致了一系列针对华工的法令的制定。1882年,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规定十年之内禁止中国劳工赴美。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限制移民的法案。据统计,华人仅占当时美国人口的0.002%。美国工人阶级及当时社会对“廉价中国劳动力”的愤恨,与实际中国劳工量造成的影响根本不成正比。(《陈查理传奇》,P146-147)而且华人从事的主要是白人不愿意干的工作,并没有直接同白人争夺饭碗。他们受迫害的根本原因源于种族主义。正如《美国种族简史》的作者索威尔所说:“美国人对待中国移民的态度是苛刻的,有时甚至是粗暴的。华人既不是白种人,又不是基督教徒。而在当时,这两条缺一不可,无论哪一条都足以构成致命的弱点。”(《美国族裔概论》,P288-289)1892年,国会把排华法案延期十年。后来排华法案又被无限期延长。直到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成为美国的盟友,美国总统罗斯福才签署法令废除了排华法案。
1925年,第一部陈查理小说出版之时,正是美国历史上种族主义和排外思想最盛行的时代之一。此前的1924年还通过了反对一切非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移民的《移民法案》。在这种情况下,陈查理这一相对正面的华人形象是如何登上舞台的呢?
有一种看法是从后殖民理论中推演出来的,认为白人对少数族裔的感情里同时具有排斥和将其同化的欲望,而这里的同化又不是完全地接纳,而是一种有限度的容忍。尽管当时出台了许多限制华人及其他少数族裔的法令,但是已经无法改变美国国内已经存在大量非白人移民的事实。宣扬模范族群有利于控制非白人族群。陈查理为了美国尽忠职守,对白人谦恭有礼。无疑是美国社会少数族裔的模范典型。(《读书》,P114-115)而且不同于小说中其他华人形象(基本都是用人、清洁工、管家,或在唐人街里开小店谋生),陈查理是一位盛名在外的侦探,无疑是“美国梦”的最佳代言人。这从侧面传达了这样的理念: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个人的能力,不是种族偏见造成的。从而掩盖美国深刻的种族主义矛盾。另外一种看法是东方猎奇论。如著名学者黄运特所说:每个民族,对外国的爱恨交织,是很正常的现象。像我们现在中国人也一样,喜欢美国的东西,喜欢美国人也恨美国人。一会儿说美国真好,一会儿说打倒美帝国主义。(《书城》,P29)陈查理的出现充分体现了美国对东方的向往猎奇心智。1931年,比格斯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的言论也证实了这一点,比格斯声称陈查理的第一次露面不过是为了给悬疑小说加点“当地的色彩”。(《陈查理传奇》,P137)总之,陈查理这个形象不仅满足了大众对东方异域风的窥探心理,还融合了美国主流价值观,因而为美国大众所接受也是预料之中的了。
陈查理是个接受美国文化、认同美国价值观的模范移民。他努力学习英文,着装西化,以美国身份为傲,以捍卫美国社会秩序为己任。如在《帘幕之后》中,查理在外办案时接到妻子电报,得知他们有了第11个孩子时,立刻想到他的小宝贝是:“一个美国公民,一个在美国的国旗下成长的未来的青年侦探,他应该有个美国名字……”而他的孩子们也皆以美国小孩自居。这一点无疑是符合当时美国盛行的“大熔炉”观点的:不论原属于何种民族的移民到了这里,都成了新的“美国人”的一部分。应该“美国化”,认同美国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核心价值观。老罗斯福总统说过:我们国家不能有一半对一半的归属,一个人要么就是美国人,什么别的都不是;要么根本不是美国人。总之,至少直到20世纪中期,“美国化”,不论是被同化还是去同化别人,成为具有最广泛的吸引力的口号。主动权也掌握在主流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手中,需要和能够“化”则同化之,否则就排斥之。(《二十世纪的美国》,P225-226)陈查理无疑是一个主动寻求同化的形象,得到白人社会的认可自然也相对容易。
这首先表现在他对白人的忠诚和过度谦卑上。他经常向白人行深鞠躬礼来表示敬意。在《中国鹦鹉》中昔日的白人雇主要求他帮助时,他不仅义不容辞,还说:“我小的时候是菲利摩尔庄园的童仆,那些岁月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你们家的恩情我报答不尽。如果没有忠诚,一个人的生命就会像毫无用处的垃圾。”即使与交好的白人朋友交往时,也是毕恭毕敬,不惜自贬。《陈查理探案》中,他的朋友英国人达夫寻求他的建议时,他就说道:“这不是让蚊子给狮子出主意吗?”而与达夫的通信中,他这样写道:“……当我得知,在你那高贵而紧张的大脑中仍给最卑贱的陈查理留了一席之地时,我感到自己是个很富有的人。”另外,尽管陈查理勇敢机智,往往能侦破白人所不能侦破的案件,他的成就却被他的外表和他所谓的神秘的东方特质而弱化了。《没有钥匙的房子》中陈查理首次出场:“他真的很胖,迈着女人似的轻快步伐。他的脸像婴儿一样胖乎乎的,皮肤是象牙色,黑发剪得很短,琥珀色的眼睛有点斜视。”陈查理被女性化、婴童化了。此外,在典型的好莱坞侦探片中,浪漫的爱情一直是个必不可少的元素。柔弱的女性通常会寻求勇敢强大的男性侦探的帮助,而随后也会与侦探坠入情网。可是在陈查理系列中,尽管陈查理盛赞白人女性的美丽,却从未与任何女性有过较亲密的接触,连与自己妻子的情感生活也鲜有提及。他被塑造成一个没有男子气概、毫无男性吸引力的形象。总之,陈查理是一个为了维护白人社会安定尽忠职守,而又不会挑战白人权威地位的形象。
不管陈查理如何机智勇敢,他仍然只是个不同于白人的少数族裔。《没有钥匙的房子》中,陈查理侦探首次登场。尽管被介绍为全岛最棒的侦探,首次见到他的白人贵族米诺微仍是难以接受,惊呼:“可是,他是个中国人!”而后来,米诺微将陈查理介绍给侄子约翰·昆西。尽管约翰·昆西已提前得知陈查理的身份并做好了心理准备。可见到陈查理时仍然掩饰不住震惊,打招呼时也是结结巴巴。约翰·昆西与陈查理熟识之后,曾去陈查理家拜访。看见这位警察在家身穿丝绸长袍,脚蹬厚底丝织鞋;家里墙上悬挂着新年贺词的条幅和喜鹊登枝的绢画;家里摆放着方形茶几、蓝白彩绘的瓷瓶、酒壶及盆景;天花板上悬挂着昏黄的灯笼。约翰立刻意识到自己与查理之间显著的差异与隔阂,他认为陈查理是个地地道道的东方人。而陈查理一口洋泾浜的英语、时常迸出的孔夫子式的哲言,更加凸显了陈查理的异质性。而这种异质性正是当时美国本土主义者推动排外主义时常用的噱头之一。“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两者绝不会相逢。”(《陈查理传奇》,P179)
陈查理形象批评者最耿耿于怀的一点就是:尽管陈查理是个不折不扣的华人形象,却从未由华人出演。默片时代的两部《没有钥匙的房子》《中国鹦鹉》由日裔出演;第一部有声片《帘幕之后》中陈查理出镜仅为一分钟,由韩裔出演。以上三部没有造成任何影响,我们也不做探讨。然而自1931年白人演员华纳·奥兰德出演《陈查理卷土重来》以来,一直到1949年的最后一部《天龙》都是由白人演员出演。其中瑞典白人华纳·奥兰德出演了16部,密苏里人西德尼·托勒出演了22部,波士顿人罗兰温·特斯出演了6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华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银幕中的华人主角是不被接受的。
尽管陈查理不过是美国人笔下地道美国式的华人形象,然而仍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首先,正如很多评论指出的:他至少是一个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是系列影片中当仁不让的主角。而且,陈查理面对歧视华人的种族主义的言论时,表现出来的义愤填膺的立场也是一个突破。在《中国鹦鹉》中,曾为白人投机商迈登忠心耿耿服务多年的华人用人王路易被人谋杀了。警察来查案时,迈登(后来被证实是假冒的)说:“不过幸运的是,没有人被伤害,我是指白人。只是我的用人——中国佬路易·王丧了命。”陈查理假扮的用人阿康听见了,眼睛里闪着怒火。在《黑骆驼》中,被谋杀的费恩小姐的管家评价家里的华人厨师吴国清说:“那位华人厨师表现出了一个未开化的民族最坏的品质……”陈查理严肃地指出:“一个未开化的民族,当那个民族发明了印刷术的时候,英国人还在用带尖的棍棒相互厮打呢!”而当人抱怨“为什么不派一位白种人来办案”时,他的眼中霎时燃起了怒火。在《陈查理探案》中,美国环球旅行团成员卢斯夫人说:“我很喜欢中国人……中国人是东方的贵族……他们是商人、银行家,都是享有物质和权力的人。他们非常聪明,有能力,并且诚实,在那些亚洲国家的懒惰的地痞中间发展着。他们是很重要的人物。陈先生,当然这些您很清楚。”陈查理笑道:“我不是都清楚……我们在美国并没有得到重视。在这里,我们只被看作是开洗衣店的,或者是文学作品、有声电影里的坏蛋角色……”尽管他并没有做出更为激进的反抗,作为一位美国人创作的反映着那个时代美国价值观的中国人的形象,陈查理通过他的言行表达了对华人社会地位的不满,已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和突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