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视角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7-11-15 03:34梁莹
海外文摘·艺术 2017年8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人文科学

梁莹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00)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视角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梁莹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00)

全面深化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内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这也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在本质上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深刻的重大意义。

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汇聚了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这也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们的知识体系需要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两者的交融。人文是为人之本,科学是立世之基。两者共同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智慧,影响着国家的强弱、社会进退以及个人涵养的深浅。

1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科学教育是指教育传授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包括对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的教育,以及科学人格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它主要是针对知识的传授,把教育的根本,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归纳为科学精神的培养与智力的开发。它认为,教育要着重发展人的智力和潜能,学习实用知识,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

人文教育则是指以传授人文社会学科知识为主,培养人文精神,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并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文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为目的的教育。其关注的重点在于人性的养成,创造和引导人性的发展。人文教育认为,人文教育要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服务;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形成完善的人性和获得美好的精神生活;人类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人性的共同要素和理性的永恒价值。

2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和

科学人文主义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发展结果,科学教育将传授知识和情感培养、人格陶冶三者相融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更是对人性与价值中真善美的引导和追求。两者的相互融合在本质上也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因此,两者在教育功能上是相似的。例如:物理教育,研究对象是“物”,其在空间层次和时间层次上对“物”的认知构筑起了物理教育的知识体系,反映了人的思维过程和活动过程的踪迹,这也是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必然存在于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思维方式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知、情、意、行上的交流与探研是教育重要的方式方法。这种交流,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动态过程中得到反映。因此,教育者要准确把握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还要开展系统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科学教育所固有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

3 人才培养模式

3.1 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界定

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首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作了阐述,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将其简化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

3.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质量提升的新阶段,高校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成为高校自身持续发展的障碍。虽然这些高校开展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是受传统和现实因素的制约,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3.2.1 高校错位的角色定位

统筹考虑高校的生源情况、办学传统、所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等主客观因素,科学进行大学的角色定位是十分必要的。在本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竞相升格,出现了所谓的“升格热”。高校在定位上也暴露出很多误区,例如:混同学校的类型、层次和水平,把办学类型与办学层次划等号,没有按照不同的人才层次,建立相应的分层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而是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和衡量一所高校。高校定位仅从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造成盲目追求层次升格和类型功能趋同。

3.2.2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趋同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会相互借鉴统一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或者是盲目跟风,造成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趋同化严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缺乏自身的特色,脱离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特色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和社会需求变化,造成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社会现象严重,就业率持续走低,从而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3.2.3 专业与课程设置缺乏适应性

部分高校的专业与课程的设置脱离客观实际,缺乏系统的考虑和科学的论证,因人设课,盲目设专业的现象比较严重,与高校办学条件不相适应,更没有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例如: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冷门专业一刀砍;学校师资力量分配不均衡等等。这样造成的最终后果将会是严重制约着高校的科学发展。因此,高校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既要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特色,又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促使高校良性、科学的发展。

3.2.4 实践教学形式主义严重

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逐渐被增加了实践教学的环节,以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但是实施效果确实是大打折扣的,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形式主义现象,例如:高校的实验中心没有全面向学生免费开放,造成学生不能正常使用进行科学试验研究;高校对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资源短缺有限;实践教学中教师素养和能力不足,角色错位,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不高等等。

3.2.5 评价制度不完善

当前高校的评价制度不完善,高校的学业评价主要以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为重点,重视考试分数,忽略实践课程的考察,毕业考评评价相对宽松。这导致评价制度的设计不能真实衡量出学生学业的真实水平,导致学生不能受到真实的评价反馈,使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精华,反而去追求更重证书,忽略了大学教育的真正意义。

基于上述问题,在经济社会转型期,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就要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调整和重构。

4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视角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4.1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实施大类培养模式

高校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借鉴“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原则,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意识强烈、具有良好致学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淡化专业意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一是继续加强素质教育通选课,强化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相融合,但要改革以往淡出的理论讲解和课堂灌输,要注重实际教学效果。二是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将“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教学”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个性发展,培养文理兼备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4.2 树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统一的教育办学理念

(1)转变教育观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前提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具有极强的时代特性和民族特点,是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基础之上,对教育发展规律的理性认知。现代社会,人们逐渐越来越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发展的相互统一,提高并重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

(2)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在培养人的个性,发展人的创新能力以及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类社会进步需要科学发展与人文发展这双翼的支撑,两者缺一不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而其中最重要的实现方式就是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因此,需要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教育价值观,成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重要思想引领方向标。

4.3 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水平

大学教师在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他们是高校办学活动的主要力量。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效融合的关键,在于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高等学校要切实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探索提高大学教师修养水平。

教师要在起准教师阶段,强化两者的融合训练,使其在做教师的源头上就能有较高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二是要提高教师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认知和理解,自身要不断学习、加快知识更新,使自身向综合素质的智能型教师转变。三是要鼓励教师”扬强补弱”,实现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提高。考核教师素质,要重点考核高校教师的人文关怀精神。

4.4 搭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平台

大学生在人文和科学相融合的校园环境中自主积极的生活和学习,需要搭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平台。

(1)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方式,以创新的思维指导教学,变革传统的学习方法。鼓励开放式和辩论式的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思维方法的实际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树立做创造力和创新型人的观念。开展大学生创意讨论会,组建创新思维训练小组,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养成创新的行为习惯。校园文化活动要积极开展以结合专业特点的科技、学术活动为重点,以融入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校、院两级品牌活动,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努力营造健康、高雅、和谐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建设也是重要的一项基础工程,努力创建一个整洁、优美、富有思想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环境。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任重而道远。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在不断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必然是一个反复循环、不断提升的动态过程。这需要高校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大胆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相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形成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才能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徐显明.从构建创新体系重新审视人文社科的价值[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9-11.

[2]张岂之.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历史考察提要[J].中国高教研究,2002,(06):17-18.

[3]吴松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J].现代教育管理,2010,(04):68-70.

[4]杜保鹏,马艳粉.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37.

[5]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9.

[6]李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

[7]董萍萍.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7,4(03):146-147.

[8]李福杰.高校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通新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167-169.

[9]陈放,朱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6,3(04):54-55.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from the angle of integr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Liang Yi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reform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ty creative talent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nowaday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ducation in the world today is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science education, which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is the unification of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tic spiri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science education; humanities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l

G649.2

A

1003-2177(2017)08-0043-04

梁莹(1990—),女,汉族,河南义马人,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德育。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人文科学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人文社科
科学拔牙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