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丽
摘 要: 柳琴戏是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的地方剧种,属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历史价值,以其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艺术特色深受群众喜欢。本文以徐州柳琴戏为研究对象,深刻揭示柳琴戏在民间的传承意义,并对柳琴戏的生存现状做出梳理和建议。
关键词: 柳琴戏;民间;調查研究;传承;意义
引言
柳琴戏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历史价值,而柳琴戏从一个流行于市井民间的地方小戏拉魂腔发展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种质的飞跃并非偶然。改革开放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一种强有力的势头带动着地方小戏的快速稳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各种地方剧种展演活动如雨后春笋,为推动地方剧种的发展发挥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 时代发展带动社会各要素飞速发展的同时,艺术类型的多样存在也使得我国传统戏曲生存濒临被新时代逐渐忽略的窘境。针对这一严重现象,戏曲研究人员开始思考传统戏曲如何更好更快更贴近时代气息发展的问题,柳琴戏回归乡土民间则成为许多学者共同关注的角度,笔者真正走进民间,以平视的角度真实地感受正生存、成长在民间的鲜活的柳琴戏的状况。
通过对柳琴戏在民间自发形成和成长的状态能够为研究柳琴戏适合存在或被群众接受、喜爱的价值所在。被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的专业剧团,通常有特定的演出目的和受众群体,但被关闭在大剧院中的柳琴戏并不能走进平常百姓家,更不能反应群众对新编剧目的接收程度。什么题材的剧目才是被群众喜闻乐见的?怎样的表演形式才适合在民间传播开来?被观众逐渐遗忘的剧目或唱腔存在哪些纰漏,又要根据这些反馈如何进行艺术变革?这些直接针对柳琴戏发展与传承的问题只有回归民间才能得到最准确的答案。
为柳琴戏迷提供了大众平台。现如今想要观看一场由专业剧团组织演出的大型正规戏曲表演,往往需要买票进入专业剧场进行观演。但对于寻常百姓来说,难以为满足个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就花费一定费用。受到经济条件的约束,很难走进专业剧院进行观看,只能买到碟片在家听戏。而现如今下乡演戏的戏班逐渐减小,很少有机会现场观看戏曲演出。而业余演出团体和喇叭班艺人的存在恰好填补这种精神层面的空缺,满足戏迷亲耳听取一只原汁原味拉魂腔的需求。所以在演出现场,有许多戏迷都是场场必到,而且不顾路程远近都为来演出场所听一段柳琴戏。
另外,也为许多退休老年人提供了娱乐场所,满足其老有所乐的愿望。而喇叭班柳琴戏艺人也是文化市场中增色添彩的元素之一,百花齐放方针中的其中一朵,虽然正在逐渐凋亡,但只要存在就为文化大花园增添一抹与众不同的芬芳,红白喜事的舞台上有它就能多一种表演形式,观众就能多一种视听享受。
业余演出团体还具有教育功能,培养出许多民间业余柳琴戏演员和乐手,为柳琴戏的弘扬发展建立军备力量。尤其是龙韵剧团,在文化馆柳琴戏培训班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吸收对柳琴戏具有天赋的戏迷群众,并帮助其将这种优势发挥出来。
在传统戏曲不景气的大环境背景下,柳琴戏在民间的生存发展所面临的危机迫在眉睫,虽然业余演出团体自建立初期到现在规模逐渐变大,但它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倒U曲线”,也许如今已经到达顶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型艺术形式逐渐扩张,从小在流行歌曲、电影、电视剧等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青年群体逐渐代替这批尚且有着柳琴戏情节的老人,目前看似处于鼎盛时期的这些柳琴戏民间演出团体正在走向萎缩,萎缩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只有摆脱经济匮乏才能实现艺术发展,就像只有满足温饱,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无论是业余演出团体还是喇叭班都在为徐州市区柳琴戏民间生存默默贡献着力量。这种力量有较强的独立性,并没有得到社会关注和支持。尤其在经济层面的生存立场更显孤独。经济实力匮乏直接导致业余演出团体不能购置更多乐器、不能排演更多大型正规的剧目,表演规模受到限制和影响。而喇叭班艺人由于演出费用并不能满足温饱,所以出现许多艺人选择放弃柳琴戏的道路,寻求其他谋生之路或将此做为副业,每一个柳琴艺人的流失都是柳琴戏在民间生命力的抽离。
政府支持是能给予柳琴戏民间生存巨大的力量。这一点在由文化馆支持而成立的龙韵柳琴剧团就可以看出。同样为由戏迷组成的业余演出团体,但龙韵柳琴剧团就能拥有自己正规的名字,并能在文化馆新建成的多功能演播厅进行演出,由江苏省柳琴剧团的专业演员进行指导帮助。政府可以针对徐州市区业余演出团体的现状,将其系统组织为一个相对正规稳定的演出团体或者将另外的业余演出团体收入龙韵柳琴剧团,将这些在民间为柳琴戏延续生命的力量集结起来,形成一个由戏迷组成的庞大的演出团体,在专业演员的指导下编排更多正规的完整的剧目,上装上彩地定期到团体之前经常演出的场所进行演出,满足观众欣赏需求;并能进行重点扶持,在建立公共娱乐场所的同时顺便考虑为一些戏迷提供相对正规的娱乐场所;多举行戏迷大赛或戏迷演出活动,增强戏迷对表演柳琴戏的动力和兴趣。
柳琴戏是传统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以其与生俱来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戏曲民俗提供重要参考。柳琴戏从民间沿门卖唱的乞食腔调经过200余年的演变,发展成为国家文化舞台上知名的地方剧种,而现如今出现逐渐脱离群众的局面。支撑一种艺术形式发生如此巨变的根本动因在于艺术本身内部力量的凝聚和外化。但是柳琴戏在戏改和文革中所经历的变故又让我们意识到来自社会的外部力量给予一个地方剧种的巨大影响。因此,通过对柳琴戏在民间生存状态的考察我们可以获得若干启示:内部力量的影响是潜在渐变的过程,不容易被人为短期控制和调节,但可以通过外部力量的支持,加快柳琴戏内部力量的凝聚并通过社会力量为其营造更适于民间生存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傅谨.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2] 江苏戏曲志编辑委员会.江苏戏曲志·徐州卷[M].徐州: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
[3] 孔培培.腔里拉魂—从拉魂腔到柳琴戏的传承与变迁[M].北京:文化艺术 出版社,2009.
西部论丛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