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寺庙园林空间特征研究∗

2017-11-14 06:51:44
中国城市林业 2017年5期
关键词:峨眉山院落寺庙

樊 丽 蒋 丹

四川工商学院 成都 611745

峨眉山寺庙园林空间特征研究∗

樊 丽 蒋 丹

四川工商学院 成都 611745

峨眉山寺庙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浸润在厚重的佛教历史文化氛围中,并在当地特殊的山地环境条件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征。文章结合实地调查,分析了峨眉山寺庙园林的空间组成,着重对报国寺、伏虎寺、善觉寺、洪春坪、雷音寺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寺庙园林进行了现场调查与测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其空间艺术特征,认为峨眉山寺庙园林具备主轴明确但灵活自由、前导空间丰富、院落式的空间组合、巧妙利用山地地形及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等特征。

寺庙园林,空间特征,峨眉山

寺观园林是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并驾齐驱的中国3大古典园林类型之一,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一朵奇葩。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既吸纳了传统造园艺术的精髓,又因其特殊的功能地位,使其具备了区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鲜明特色。寺观园林是佛教寺庙园林和道教宫观园林的总称。寺庙园林即佛寺的附属园林,包括寺庙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是宗教化的传统园林的衍生,是寺庙建筑、宗教景物、人工山水和自然山水的结合体[1-3]。

峨眉山是众所周知的佛教圣地,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4]。佛教寺庙在此地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峨眉山的第一座佛寺普贤寺 (今万年寺)的建寺时间可以追溯到东晋隆安年间 (公元397年~401年)[5]。据 《峨眉山佛教志》记载,明清之际峨眉山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山有大小寺庙111座 (不含当时已废寺庙),现仍保留有27座[6],被誉为 “佛国天堂”。同时,由于峨眉山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使此地的寺庙园林空间具备了独有的特色。

1 峨眉山寺庙园林的空间组成

我国佛教寺庙的总体布局大致可划分为3大部分,第1部分为宗教空间,第2部分为寺内园林空间,第3部分为寺外园林环境空间[7]。而峨眉山的寺庙空间组成在具备此3种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还具有前导空间、游客服务空间等其他构成类型。

1)前导空间。前导空间是一组景观序列展开的序幕,是主体景观序列的先导和过渡。寺庙园林的前导空间由香道演化而来,它位于寺庙主体之外,兼具有功能性和游览性[8]。

2)宗教活动空间。即供奉佛像和进行佛教礼仪活动的空间,通常在寺庙园林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常以殿宇的形式较为严格地对称布置于中轴线之上。

3)生活空间。是寺庙的僧尼生活起居的空间,通常位于宗教殿宇两侧或背后,且不一定对称布置,体现出较强的灵活性。

4)游客服务空间。旅庙合一在峨眉山是极为常见的形式。峨眉山年接待游客两百万以上,且游客与香客数量逐年增多[9],核心景区面积广达154 km2,全线游程长达187 km[10],酒店等游客服务设施的分布较不均衡,沿途分布的大小寺庙不但是游览过程中的景观节点,更为游客和香客提供了可供停留、休息和住宿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景区游客服务设施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对游客而言寺庙具备了除游览外的住宿、餐饮、购物等多重服务功能。因此,游客服务空间是峨眉山寺庙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庭院及绿化空间。即寺庙园林中由建筑、墙体等围合而成的户外环境空间,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相互联系和过渡的空间场所,具有采光、通风、美化、交通等多种功能。峨眉山的寺庙均不单独开辟场所建设园林,而是利用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地形转折自然围合而形成的庭院进行绿化美化和艺术加工,形成艺术化的园林空间。

6)寺庙外环境空间。即整个寺庙所处的外在园林化环境空间,它与寺庙本身相互融合,交相辉映,形成和谐的整体。峨眉山寺庙大都位于森林繁茂、风景优美的场所,寺庙本身则是环境中的一个部分,它们相互融合形成统一体。

2 峨眉山寺庙园林空间特征分析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往往都是人文风俗与意识形态的外在表达,透过寺庙园林空间的外在特征,我们可以了解该地区的佛教发展以及寺庙园林在文化融合和地域化发展方面的进程,了解寺庙园林空间特征形成的原因。通过实地调查与分析研究,笔者认为此地的寺庙园林在空间构成方面具备以下几个突出的特征。

2.1 主轴明确,但较为灵活

峨眉山寺庙园林在总体布局上主轴明确,且轴线均沿纵向延伸,无横轴。同时,存在宗教空间布局严谨,而生活空间布局灵活的二元化特征。山门、主要宗教空间、大殿及其围合而成的庭院往往沿中轴线较为严格对称布置 (图1),且建筑的体量及空间尺度通常较生活空间大,显得宏伟雄壮,这样的特征突出了宗教空间的仪式感,使空间氛围庄严肃穆,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同时,这样的布局也更有利于组织游览线路。然而生活空间、游客住宿空间等非宗教空间往往在主要建筑两侧自由灵活布局,不拘一格,变化多端,且具有民居化的空间尺度,充满人性化和亲和力。

峨眉山寺庙园林的空间总体布局是 “正”与“变”的相互结合。当扩建或新建建筑之时,往往首先在中轴线上修建,以尽可能保持中轴线的主导地位,是所谓 “正”,但若是受地形等条件限制无法在该中轴线上继续修建时,也并不强求严谨,而是在主轴旁另取侧轴,或者干脆偏转轴线,灵活应对,是所谓 “变”。如图2洪春坪平面图所示,受地形限制,当藏经殿无法在原中轴线上延伸时,则将轴线向左偏移了少许。当主轴线上的空间无法满足建筑空间生长需求,而两侧空间较充足时,则在主轴外另取平行于主轴的侧轴相对独立发展,但规模不超过主轴,在这一特点上,与皇家园林具有一定相似性。当侧轴空间亦无法支持建筑规模继续扩大时,则另采取斜轴等较为灵活的方式继续延伸,如报国寺平面图 (图3)、伏虎寺平面图 (图4)所示。

2.2 曲折而丰富的前导空间

图1 善觉寺平面图

寺庙园林的前导空间由香道演化而来,是寺庙景观序列展开的序幕,是对主体空间氛围的渲染。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峨眉山寺庙非常注重“隐”和 “藏”,以突出寺庙空间的隐逸静谧与超凡脱俗。曲折的前导空间除可避免游人过快到达寺庙山门或过快将庙宇全貌一览无余之外,还可使人在到达前逐渐褪去浮躁,故到达寺庙的道路往往几经曲折,并沿途设置亭、桥、牌坊、碑等建筑物或构筑物,景致不断发生变化,使空间氛围得到逐层渲染,游览者情绪逐步平静,心灵逐渐得到净化,宗教的气氛得到逐渐提升,然后在清静幽雅之中托出主体——即景观序列之 “高潮”部分,给人以十分强烈的印象。最典型的代表是伏虎寺的前导空间,在到达该寺庙山门之前,需依次经过伏虎寺牌坊、虎浴桥、虎溪桥、虎啸桥、布金林牌坊,一路拾级而上,到达一处休息平台短暂休息后,继续往上行走方可到达寺庙的主体区域。

图2 洪春坪平面图

图3 报国寺平面图

图4 伏虎寺平面图

2.3 院落式的空间组合

“一正两厢”是我国传统宫苑及民居院落的基本格局,而通过调查发现峨眉山寺庙园林亦大都是院落的空间形制。虽然不同寺庙的殿宇有规模大小、数量多寡或院落进数多少的差别,但是总体布局均是以建筑或墙体围合而形成院落的形式。小型寺庙如善觉寺(见图1),本是一座两进院落,后在中轴线前端加山门并修建围墙后形成三进的形态;大型寺庙如报国寺、伏虎寺 (见图3、图4),则在主院落两侧有规模偏小的次院落,形成主次结合的并列式院落结构。

院落中建筑的屋瓦往往相互衔接连成整体,使得较难单独观赏到某一建筑的全貌,而是需要以较远的视距和较广的观赏视角,将整个寺庙的庭院与建筑合为一个整体进行观赏,而得到寺庙园林的整体风貌。且院落空间大小较为灵活,因地制宜,在场地较为开阔、地势相对平缓之处,建筑之间的院落空间便较开敞,形成 “庭院”,在 “庭院”中往往进行较为丰富的绿化美化;而场地狭窄陡峭之处,建筑之间距离亦较近,院落空间便相应的缩小而形成 “天井”,甚至形成 “断沟”,以满足基本的排水、采光等需求,仅有少量的绿化点缀。

2.4 巧妙利用山地地形

峨眉山地势陡峭,山体连绵起伏。与平原地区的寺庙不同,在峨眉山寺庙园林中,殿宇极少位于同一高度平面上,更常见的形式是随着景观序列的向后延伸,殿宇的地平面也随山势逐渐升高。我国古代建筑向来有 “台随檐出”的特征,以与屋瓦相呼应。而峨眉山寺庙则利用地形的变化,自然而然形成逐级升高的台阶,这也大大降低了修建建筑台基堡坎的土石方工程量,同时,巧妙的利用阶基突出了殿宇建筑的宏伟、庄严的特点,增加了寺庙园林空间竖向层次,使层层跌落的建筑、庭院和外部环境完美的融合为一个整体。与此同时,寺庙内部的园林绿化也随地势的变化而变化,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景观,使寺庙园林与其所处的环境更加的协调统一。

在处理地形高差方面,峨眉山寺庙还大量运用“吊脚楼”及 “错层”等建筑形式处理高差。其中“吊脚楼”以石基和木柱作为支撑,底层悬空,减弱了实体建筑对视线带来的封闭感和压迫感,增加了空间的通透性,同时利于通风防潮。错层式的建筑形式不但减小了修建时的土石方工程量,而且可使竖向空间层次变得更丰富,具备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充分的日照等优点,例如接引殿。而纯阳殿在地形利用方面更为独特,寺庙前本有较为开阔的平地可以修建庙宇,但该处只是修建成了广场,建筑则向山地挤压,利用台阶向上升高山门和殿宇,利用木柱架空两侧建筑底层,使庙前空间开阔的同时,形成了层层跌落、富于变化的建筑院落空间。

2.5 内外渗透的空间过渡

峨眉山寺庙园林在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交融,达到了高度和谐的状态。峨眉山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参天古树比比皆是,而寺庙园林内也留有大量原生名木古树,自然而然地融入茂密的丛林,与寺外环境和谐统一,高大的树木和丰富的绿化使寺庙建筑的轮廓得到了较好的弱化,并使寺院围墙尽可能地隐形,从而实现寺院内外的空间整合。此外,得益于树木高大的尺度,巧妙的使人的视线向上和向外延伸,使大小有限的内部空间化为无限,让人难辨内外,形成和谐的、有机的、相互渗透的环境统一体。

峨眉山寺庙园林在建筑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之间,往往留有过渡空间,使室内外相互渗透。在调查中发现半开敞的柱廊是普遍存在的过渡空间形式,且有多个寺庙均存在将某些房间外墙省去,仅保留柱、屋顶、地面及不完全的建筑立面,或者将外墙改为栏杆的建筑形式,形成亦室内亦室外的空间,从而达到室内外空间的自然过渡。其具体表现形式除柱廊外,还有连廊、平台、通道、棚架、雨棚等等,可谓多种多样,形式丰富,除具备防雨、防潮、通行、休息、观赏等基本功能外,更可使空间冲破墙体的制约,使建筑室内外空间之间的界限得到削弱,使内外空间相互交融。

3 结语

峨眉山的寺庙园林兼具了皇家宫殿对称严谨、宗教殿宇庄严肃穆和民居建筑自由灵活的多重特点。这些特征不仅体现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导向作用,而且反映出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吸收和逐步世俗化发展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过程。该寺庙园林能充分满足佛教禅文化静思修炼场所需求,同时也是道家 “天人合一”理念的完美体现。

寺庙园林艺术在我国是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化遗产,是传统宗教文化的物化表达。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和文化值得借鉴和传承。正如梁思成所说:“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的”[12],深入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吸收其精髓,并加以合理应用,有助于提升园林设计作品的艺术品位,并在 “国际化”的大浪潮中体现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园林艺术文化。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周维琼,张建林.中国寺庙园林景观初探[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07(1):3-7.

[3]于硕,李霄鹤,庄晨薇,等.福州古代寺庙园林时空分布初探[J].中国城市林业,2014,1(8):64-67.

[4]黄夏年.峨眉山佛教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J].宗教学研究,1993(Z2):31-38.

[5]韩坤.峨眉山佛教源流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35-39.

[6]峨眉山佛教志编纂委员会.峨眉山佛教志[M].乐山:乐山市新闻出版局,2003.

[7]管欣.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2):116-119.

[8]静宜,沈朝栋,柴明良.杭州西湖寺观园林前导空间分析[J].中国园林,2012,28(10):93-97.

[9]四川年鉴编纂委员会.四川年鉴2014年卷[M].成都:四川年鉴社,2014.

[10]钱振越,杨明宁.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J].建筑学报,1980(6):3-8.

[11]曾宇,王乃香.巴蜀园林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1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Study on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mple Gardens in Mount Emei

Fan Li Jiang Dan
(Sichu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engdu 611745, China)

The temple gardens in Mount Emei have a long history,and infiltrated in the historical atmosphere of Buddhist culture during a long period of time,and forme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ocal special mountainous environmen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emple garden space there,and focusing on the Baoguo temple, Fuhu temple, Shanjue temple, Hong Chunping temple, Leiyin temple and some other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combined with field survey, and thenmade comparative analysis, summarized the spa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mple gardens in Mount Emei, and hold the view that the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ear but flexible medial axis, rich leading space, courtyard space organization type, clever use of mountain terrain and the external infiltrated into internal space.

temple garden, spatial character, Mount Emei

10.3969/j.issn.1672-4925.2017.05.013

2017-03-25

四川工商学院校级科技课题:“峨眉山寺庙园林空间特征研究”(2016RYB54X)

樊丽 (1986-),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E-mail:36985679@qq.com

猜你喜欢
峨眉山院落寺庙
院落(外二首)
散文诗(2021年24期)2021-12-05 09:12:20
峨眉山下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24
勇登峨眉山
从管理寺庙到监督寺庙*——民国时期宗教立法观念的转变
近代史学刊(2017年2期)2017-06-06 02:25:29
峨眉山游记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西藏研究(2016年1期)2016-06-22 11:09:29
院落里的黄昏
小说月刊(2015年11期)2015-04-23 08:47:37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画蛇添足
武侠小说中的寺庙场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