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翠玲:“小特区”的“大家长”

2017-11-14 06:30
今日中国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天大天津大学外籍

文|本刊记者 张 洪

冯翠玲:“小特区”的“大家长”

文|本刊记者 张 洪

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简称“药学院”)是中国首批4个“国际化试点学院”之一,2003年,冯翠玲受命担任院党委书记,在天津大学这个“小特区”中,她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以柔化刚,赢得了中外老师的一致好评。

万事开头难

从椅子上跳起来的动作,显示着年过50的冯翠玲还像年轻人一样活力充沛。在“天大”工作了35年,有人说,冯翠玲至今还带着当年走出小山村时的“笑模样儿”。

药学院成立之初就被定位为天津大学的“特区”,外籍教师占50%,42位老师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全院90%以上的中青年教师都有国外留学或从业的经历。在这里工作,特殊性不言而喻。

1982年,冯翠玲从辽宁一个小山村考入天津大学,随后留校。2003年,学校党委派她来药学院“掌舵”做党支部书记,当时学院刚成立3年。来之前,冯翠玲被意外查出罹患肿瘤,而且是“特别不好的类型”。虽然病情最终得到了控制,但是医生把她归类为“高危人群”。

抱着“能活下来就很幸运”的心情,对于新岗位,冯翠玲一度也很犹豫。想着自己从第一次坐火车连厕所都找不到的农村丫头,一步一步成长为高等学府的中层干部,她还是咬咬牙,答应了下来。

上任后才发现,整个学院都没有辅导员,全院只有一个党支部。于是冯翠玲先把组织架构搭起来,然后找高年级的学生做兼职辅导员,再跟随院长进行教改。当时本科生连专业基础实验室都还没有,她一上任就开始找钱,写申请,用了60多天建成了实验室。

冯翠玲还记得当时地面连瓷砖都来不及铺,用地板革一摊就开始搭起了试验台,“学生马上要大三了,药物和生物化学实验要立刻开始。”

万事开头难。作为国际化试点学院,一下来了这么多外籍教师,要找住处,买家具,办银行卡,给孩子入托,各种事情杂七杂八,难免会有一些地方兼顾不到。让冯翠玲感触最深的是一位老师有一天在微信上跟她聊到半夜,诉苦说,来了这么久,办公室连个纸篓都没有。

“太受刺激了!”那天晚上冯翠玲失眠了,次日一早,她就召集大家制定工作流程。从那天开始,新老师到岗第一时间便会配备学生志愿者做助手,从机场接站开始对接,一切终于理顺。

上学那会儿,冯翠玲的班主任对她影响很大。但是上任后,她发现,当时学院却没有班主任。院长认为一个老师管理30个学生很难胜任,提议实行导师制,每个老师带两三个学生。于是,药学院的本科生便按照硕士生的模式开始培养,一直延续到现在。

2006年,冯翠玲到美国考察,对于莱斯大学老生带新生的做法深受启发,回来就如法炮制了“学长制”管理模式。新生入校后,每个宿舍安排一名受过培训的老生,引导新生融入大学环境。如今,这一模式已经在“天大”广泛推广。

如今,药学院本科生已经有了13届毕业生,因为是精英培养,这些毕业生的就业率是100%。

在中西交流中寻找“结合点”

成立之初,“天大”药学院的建设目标就是高起点引进人才,尝试运用国际化办学理念,探索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学院。

2010年10月,美籍科学家杰伊·西格尔到访天津,与冯翠玲相遇。经过十年努力,他将在苏黎世的实验室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分子设计中心。现如今聘期已满,西格尔希望在亚洲某地重起炉灶。

冯翠玲盛情邀请西格尔来“天大”续缘,并向西格尔介绍了中国引进高端海外人才的“千人计划”。经过一番考虑,2013年,118岁的天津大学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真正的外籍院长。

在现有体制下引进外籍院长并非易事,“但天津大学的领导们很好沟通”。西格尔上任之后,冯翠玲就开始“手忙脚乱地跟着院长往前推动”。

冯翠玲

谈起中西交流的秘诀,冯翠玲说,“尊重、包容、换位思考,这是很重要的方法。”多年从事学生工作养成的习惯,冯翠玲非常注重细节。2011年她去苏黎世大学考察,将西格尔的办公室、实验室拍了很多照片。后来这些照片在给他改造办公室时派上了用场。

为了让外籍院长感到心里踏实,知道自己的合作伙伴都是有职业感的人,冯翠玲原样复制了西格尔在苏黎世的办公室。他喜欢红黑相间的颜色,于是冯翠玲就给他做了黑桌子、红椅子。新院长上任后非常开心,亲自去挑选了家具,没过几天就开始在路边尝试煎饼果子了。

为了配合新院长工作,冯翠玲为他配备了三位英语流利的副院长,还专门安排了行政秘书,让他的工作环境就像在国外一样,时时处处尽可能落实他的理念。“我们都会找‘结合点’,我负责把握这个‘度’。”冯翠玲说。如今,她与西格尔已经合作了4年,一切都在平稳推进。

因为是“特区”,所以有很多特别之处。药学院的改革之一是,硕士、博士研究生不是一入学就跟随导师,而是有8-10周在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室轮转,之后再选定导师,给学生充分了解学院和科研的时间。

在外籍教授眼里,冯翠玲是一个很容易相处的人。他们叫她“翠玲”,不管有什么麻烦,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她。澳大利亚教授詹奈特认为,冯翠玲是一位amazing leader(了不起的领导),“在这里工作并非易事,要处理行政、财政还有人员问题,非常有压力。但她总是积极向上。她在这里创造了非常好的和谐气氛。”让詹奈特感到惊讶的是,“无论什么情况下,翠玲总是微笑。”

2016年,冯翠玲获得了“天大”的杰出贡献奖,詹奈特说,“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她理所当然配得上这个奖!”

“我就是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对于中国共产党,冯翠玲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当年,她的班主任就是一名党员,每周五必来宿舍与学生交流,每次都会带上水果,把学生当成孩子一样,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冯翠玲1984年入党,是班上第一名党员。当时在20岁的冯翠玲心里,她的班主任、书记都是党员,而她就是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作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天津市廉政勤政优秀党员干部,冯翠玲认为,“党员就应该像党的宗旨所说的,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愿意为别人做事,愿意拿出时间和精力去付出。”

冯翠玲任职后,在学院发展了400名党员。党支部也从原来的一个扩大到了10个。她非常注重抓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师中一半是外籍人。她要让他们看到“中国的党员是优秀的。”

在国际化学院的建设中,党员一马当先。学院每年都要举办大型国际会议,他们都是志愿者。学生志愿者还成立了翻译中心,外事接待中心,“一些中文材料,发给翻译中心的学生们,10个学生一人一段很快就翻译完了,外教第一时间就能看到。”

这些琐碎的工作,多半都由党员承担。另一方面,冯翠玲也十分注重支部工作,通过支部活动,吸引外籍教师参加。

2016年1月药学院召开党员大会,冯翠玲邀请外籍教授参加。美国教授乔恩一开始抱着观望的心理,到会后发现大家身着正装,很庄重地进行选举,深深地受到了震撼,他发自内心地说,“很愿意跟你们在一起。”

冯翠玲还会邀请他们一起去参观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有一次参观完后,美国教授肯尼斯非常郑重地说,“我是站在你们一边的。”

“洋院长”的办公室和小会议室比邻,中间有一道门相通。西格尔在那边办公,26个支部成员在旁边学习,他有时也不免好奇,这些党员坐在一起在干什么?冯翠玲跟他解释,“放心,我们讨论的都是如何推动学院的发展。”

党员学习近平总书记谈治国理政,冯翠玲也给西格尔订了一份英文版,院长特别赞赏“一带一路”倡议,还与大家探讨如何多招收“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把他们培养好,为“一带一路”做一份贡献。

西格尔上任的这4年,“天大”药学院在国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海外影响力比国内还大。国外一些合作方会主动提出先找“天大”药学院。这里是国内药学专业第一家本硕博全英文培养的学院,学生可以与国际顶尖科学家近距离接触。这里不仅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外籍院长,还有一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詹姆斯·弗雷泽·斯托达特。

“我们把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吸引来了。”说起这些,冯翠玲一脸自豪。

弗雷泽是院长西格尔的朋友,2016年在“天大”工作期间获得诺贝尔奖,一时成了“天大”的骄傲。今年他的合同到期,又续签了3年。

有家长说,入学后才发现,把孩子送到“天大”药学院是“捡了个大便宜”。在这里学习就跟留学一样,身边都是外教,学费却是“平价”。

谈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外籍教师落户“天大”,当选为十九大代表的冯翠玲说,新院长上任后实行年薪制,薪酬提高了很多,这里的软环境好,又进行了基础设施大规模改造,实验室、仪器等也相对先进。“最大的原因是我们国家的强大,中国在走向强国的过程中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2016年10月,墨西哥姑娘戴安娜不小心脚踝受伤,冯翠玲带她去了一家非常专业的医院,并派司机每周接送她去医院理疗。“中医真是神奇,如今,我的脚踝就像新的一样”。戴安娜笑着对记者展示。谈起翠玲,她发自内心地说,“在中国学院的国际化方面,她做了很棒的工作!”

谈起中西交流的秘诀,冯翠玲说:“尊重、包容、换位思考,这是很重要的方法。”

猜你喜欢
天大天津大学外籍
上万外籍儿童没在日本就学
第十二回 惊天阴谋
五行真经(12)
学生写话
学生写话(1)
雨中情
Food Fight
人人有“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