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 朋
宦途中人,几乎没有人不想官越做越大,俸禄越挣越多。范仲淹则反其道而行,对朝廷授予的官俸一再推辞不受。其高风亮节,震古铄今。
庆历二年(1042),范仲淹向宰相吕夷简提议,陕西四路军事统帅,应文武各半,他愿将环庆路帅位让出,另命武臣接替。不久,朝廷晋前线四路帅臣为观察使,范为邠州观察使。观察使乃武官转衔之职,大约与文官的秘书监相当,而俸禄高许多。秘书监月俸45贯,观察使达200贯,翻四番多,够养活70户平民之家了。
以在西北整军治边的功绩,范仲淹本可如时人所说,“正其名使之总戎,厚其禄使之抚下”,心安理得地接受。可“小范老子”三次上表请辞,说有“六不可”。其中重要一条,是他忧心守边士卒的艰苦生活,怕由之削弱前线将士的团结。他说,在前线打仗的士兵,一年吃不到一次肉,生活困苦;或病或伤、不能打仗的,即被丢弃,死了便草草挖洞掩埋;如有犯罪逃亡,抓住就杀头。这种境遇想让士兵为国死战,很难办到。他又自责道,我与守边士卒间已经有了一堵墙,不知有多厚,已经有一条沟,也不知有多深,我若再受朝廷“千金之赐”“千钟之禄”,那就墙更厚、沟更深,他们会更不平,说不上哪一天就要为难我了。还有在前线拼杀的军官,见我一个文臣得此荣宠,又会作何想?所以,范仲淹舍弃高官厚禄,要与官兵同甘共苦。
书生统帅范仲淹,宁可自己官位低些,俸禄少些,也要为戍边将士鼓呼,加倍体恤、爱护之。在重文抑武、官员猎逐功名利禄的宋朝,范仲俺这样的官员真是凤毛麟角!他知道,将官脱离兵民,只求高官厚禄,不问士卒死活,无异于自毁长城。
再三让辞之下,朝廷同意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兼任边事。最难得的是,范仲淹让官辞俸并非偶一为之,而是一以贯之地不图名利。
庆历三年(1043)四月,朝廷升调范仲淹为枢密副使,他五次进让状;八月,朝廷又命他出任参知政事,他仍不愿就职,要求赴陕西边塞,但未获批准。照惯例,入中书做辅相,有一笔不菲的赏赐,他坚辞不受,说自己“涓劳未立”,不可无功受赏。升官发财,他看得很淡,一如其诗云:“功名若在天,何必心区区。莫竞高贵路,休妨谗嫉夫。”磊落心迹,可表天日。
参知政事任间,范仲淹和富弼联手推行庆历改革,内容涉及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多方面。为使贤者在位、能者在政,他逐个检查监司名单,要把不称职的转运使、提点刑狱等一一勾去,撤换新人;富弼在一旁看了对他说:“你勾得容易,可被勾去的一家人都要哭了。”范仲淹答道:“一家哭,总比一路哭好啊!”将国民利益置于官员利益之上,范仲淹的改革宗旨,一清二楚。他的心紧紧贴着百姓、士兵。改革触动了朝中许多既得利益者,宰相章得象等守旧官僚竭力阻挠,很快就借朋党之名,将他逐出中枢,出任邠州兼四路安抚使。范仲淹虽宠辱不惊,可庆历新政却无疾而终。
屡屡让官辞俸,范仲淹的权力观、人生观,放在任何时代都熠熠生辉!看现今某些个别贪官污吏敛财过亿的,三年不升官惶惶然的,为官十载家财不满千万戚戚然的,他们与范仲淹相较,端若泥云,不可同日而语。
人民政权的各级官员须是社会公仆,不可过于悬殊,更不可有特权,做官当老爷。恩格斯明确说,革命党要杜绝官员升官发财的思想和风气。是官为民、还是民为官,官员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还是享乐在前吃苦在后,实为鉴测真假公仆的最好试金石。如果当官就捞钱,再花钱买官,官越做越大,钱越捞越多,导致腐败丛生,那就会葬送江山。
金代元好问评范仲淹说:“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范仲淹一生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格言,称其为官员楷模、旷代伟人,实至名归。仅让官辞俸一节,放眼史册,谁与争锋?读程应镠《范仲淹新传》,觅得打油两句:
宦海风浪若等闲,为官当学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