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永(彝族)
北纬24°看花,这是大树杜鹃予我的魅惑。
还有一层,这里是横断山脉候鸟迁徙的鸟道雄关,被人们赋予了诗意的名字——百鸟朝凤之地。
鸡年惊蛰,又到了彝族的插花节。
天空飘来几点雨,南华的几位作家摄影家相约去大中山看花。
大中山东西平均宽约5公里,南北长约27公里,像一只西北──东南走向的海参,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所属的兔街镇、马街镇和五顶山乡内,南部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北部直抵大理州弥渡县的牛街镇,总面积11223公顷。
南华人称大树杜鹃为马樱花,也称咪依噜,她象征美丽善良的彝族少女。而马街的彝族少女服饰受此影响,火红的红丝线包裹着整齐的银泡,配上浅绿色上衣,仿佛是马樱花的化身。
三月春暖,山花烂漫。大中山的马樱花在肆意盛开。
这里的马樱花属大树杜鹃,灰棕色树身,高大有形,花簇生于枝顶,花冠呈钟形,很有质感。颜色为深玫瑰红色,红艳似火、异常绚丽。因海拔和气候之由,花开花落此起彼伏。
行走在马樱花瓣飘落的林间,那是花神在招唤你的到来。
大中山看花,花色有红、黄、白、粉红不等,最为称奇的是一株开满粉白相间的滇藏木兰花,她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一树的花,没有一片叶子。不似玉兰花般含羞,而是开得热情大胆,毫无保留地开。
神奇美丽的大中山如诗如画,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温润的气候,俨然就是一座天然大氧吧。
大中山的植被,成了大地的肌肤,也是灵魂依附的衣胞之地。这里,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以此形成的绿色文化韵味十足。
巍峨的群山,独具魅力的亚热带生态景观。走进大中山,你就变成了一棵树。置身林海,你成了一滴水,随山峰谷箐绿波荡漾。
林海之外,一弯弯临近成熟的麦子,仿佛是挂在大山里的一幅油画,随日出日落变幻着身影。
四季更迭,你不曾遗失节令中的每个环节,让虫松土,让鸟儿穿梭在你举手投足间,随花轻唱,随风舞蹈。
在大中山看花,你的心随游走的云朵,让眼睛沉醉在山风的步履之中。
先有湖水,而后有草甸。
凤山湖水沿春耕的脚步缓慢退去,渐次瘦了身。
肥沃的泥土露出了真容。在阳光雨水的滋润下,长成盛夏时节难得一见的草甸。
美丽的毛板桥草甸,软软的,像绿地毯。地毯的中间,开了岔的小河弯,将草地分成不对称的两大块。
这是夏季才有的景致。其余的时间里,这美丽的草甸,隐没在荡漾的湖水深处。
清晨,晶莹剔透的青草,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草甸的深处,牛羊借青草的长势,成群结对而至。不时有戏闹的人影闪过。
轻轻的,站立青草间,湖水在眼前延展。我想起《诗经》里的一句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沙桥地势状如飞凤,西有南山,清泉甘美。其山东西两侧,一片碧绿森林形如凤凰双翅,尾向北面高峰,头向田坝,嘴子头有一对天然黑石,酷似凤眼,故名“凤山”,史称“凤山镇”。沙桥镇地处龙川江源头,南华县西北部。五峰苍翠,八条溪水在这里汇入龙川江,昔日板桥哨的山嘴处修筑了拦河坝,形成了高峡平湖——毛板桥水库(也称凤山湖)。
沙桥自南诏国至元朝,曾是俗富郡、邱州、欠舍千户所的治所,享“八郡通衢”美誉,也有“滇中旱码头”之名。明清两代在此设驿、堡、铺、塘。民国末期曾称为凤山镇。所以,沙桥又有“凤山”雅称。按此推算,沙桥距今有千年历史。沙桥这座千年古镇,南诏王阁逻凤、袁滋、杨升庵、朱由榔、林则徐、李根源、贺龙、徐悲鸿、郭沫若、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梅志等名人在此小憩打尖抑或宿营不足为奇。
毛板桥水库、南泉寺、老厂河水库、英武哨古驿道、升庵折柳处(杨升庵苴力铺吟咏《垂柳篇》)、天子庙(明永历皇帝朱由榔露宿之地)、滇缅公路遗址、大田美国空军罗克弗德中尉纪念碑(抗战时期飞虎队队员)、石星石洞箐(公母石洞)等是沙桥有别于它处的韵味。
南泉寺坐落在沙桥南飞凤山,与沙桥隔毛板桥水库一泓碧波。
小时候故乡的童谣这样唱:沙桥街子两头低,一方豆腐一方鸡。说明沙桥的豆腐很有名气。
李根源途经沙桥打尖留诗一首:“沙桥古驿乱山崦,小憩征车打午尖;嫩煮鱼羹餐豆饭,香生馋口梦回甜”。
想静,凤山湖里听晨钟暮鼓。想玩,倚船沿岩踏波漫游,青山屏卫,倒映成趣。尽享恬适与温馨,令人心驰神醉。想吃,臭豆腐、千张肉、泡菜鱼被称为沙桥美食三绝。想垂钓,心拂碧水,独钓人悠然,青草味溢香。
滇洱古驿道变幻成凤山湖畔越山架桥飞渡的高速公路铁路。
目光向西而游,山路水层叠,天地人彩绘,极尽韵味,一幅荡人魂魄的画卷。
宁静的湖水,轻波曼舞。碧绿的草甸,清凉一夏。
毛板桥,滇中高原镶点的一颗明珠。
滇中出菌,自古有之。
母亲,拾菌行家。我们一家与菌子结缘。
天孕地长,忽然而生,沐山川草木雨露云雾。这些沾仙飘逸的大地灵物,就是滇中山林的野蘑菇,云南人称野生菌。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和之美者,越骆之菌。”这是史籍中最早记载野生菌的文字。
著名作家黄尧说:南华诸山产菌,滇中一大胜景。自清康熙有“志”以来,以及咸丰、光绪、民国——四大“县(州)志”均详载所有,细列名录。以“物产”部如此编纂,紧要察刊。以我的陋见,滇中凡百十县志,其为仅有。仅此一端,南华产菌、食菌,由饮食传统衍为民生大要,南滇第一也!
七十年代中后期,父母教书,我们一家生活在瓦黑井一所小学里。每到夏秋出野生菌的季节,逢周末或假期,母亲就会带上我和小妹走进山林找寻野生菌。母亲记忆力惊人,能记住每种野生菌的生长周期、出菌与落菌时间、出菌的准确地点。“找菌子”翻译成彝语就是“们解依”,通俗地讲就是“追菌子”。我感觉追菌子比较恰当,因为我怎么跑都追不上母亲的脚步,也追不上一朵野生菌。追得精疲力竭之时,母亲会停在山路旁,指着一棵松树说,到那里找找看,果然就找到松茸了,那高兴劲别提多爽。我后来知道那是母亲故意让我找到的。
母亲把吃不完的野生菌用竹签串成一个个圆圈,在太阳下晒干,抑或削成片放在竹筛子里挂在火塘上方烤干。干菌积攒到一定程度,母亲就邀约学校附近村里的妇女,将干菌背到普淜去卖。有一次,母亲找到一大篮子松茸,叫上我,坐班车到南华县城去卖。满满一大篮子二十几公斤松茸连卖带送只挣得15元人民币。现在想起来,生活真的不容易。
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都知道,困难时期,不能吃太多的野生菌,那样肠子就会“生锈”,做不动农活。但野生菌的民间交易却从未在南华大地间断过。尤其是八十年代初期,南华跑运输的个体户由于掌握信息,利用交通优势,将松茸卖出了国门,赚得了第一桶金。也就是那个时候,南华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野生菌集散交易地的重要角色。
南华处于云南“山”字形地理结构的脊柱部分,地跨金沙江、元江两水系,属楚雄彝族自治州所辖,是红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又是楚雄州南部的生态屏障区和龙川江上游水源保护地,位于云南省中部楚雄、大理、普洱三州市结合部。境内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963米,年平均气温14.9℃,年均降雨量823毫米,年日照2611.4小时,森林覆盖率达63.7%。近250万亩有林地面积中,有野生菌生长的林地达200万亩。已知野生食用菌种类400多种,约占全国野生菌930余种的43%、占云南省670多种的59.7%,资源年蕴藏储量1万多吨,经济价值较高的松茸、块菌(松露)、羊肚菌、牛肝菌、鸡油菌、干巴菌、虎掌菌、鸡枞等野生食用菌均有分布和生长。从海拔2816米红土坡镇烧香寺山顶远眺,有东南走向的大中山脉、龙潭山脉、脑头山脉、马鞍山脉,有龙川江、马龙河、礼舍江、兔街河四条主要河流。大自然的恩赐让这里有了山的神韵、水的灵秀,是一片多元文化组合的整体。从县城龙川镇始,逆时针走,雨露白族乡、沙桥镇、五街镇、一街乡、罗武庄乡、红土坡镇、五顶山乡、马街镇、兔街镇,就像是挂在大山与大山间一颗颗闪亮的珍珠。
父亲从镇南师范学校毕业后,第4站便来到五街的古路苴教书。那年我不到两岁。听母亲说,我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古路苴苏朝列若”,汉意为:古路苴的小帅哥!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拔决定了野生菌的生长环境。五街镇古路苴、沙桥镇瓦黑井分布在南华县脑头山脉分水岭两侧,植被极好,也是生长松茸最多最好的地方。分水岭的东部成龙川江的发端,进金沙江、入长江、汇东海。分水岭的西部溪流汇入礼社江,成为红河水系,最后出广西流入北部湾。
野生菌,云南人俗称菌子。
自古以来,当地人就有采菌子的传统,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进行交易。
母亲时常叮嘱:色艳之菌有毒!味异、味辣、味苦之菌有毒!不能采,更不能拿来吃。千万记住一条:烹饪野生菌要加入大蒜和花椒,如遇大蒜变黑,不能吃。切记。
父亲后来退休赋闲在家,母亲依然在菌季节里从云台山野林深处为我们寻找到很多野生菌,有的是口福。
谈到南华的野生菌,凡是到过南华县的人都会有很多感慨,都认为品种多,吃法新奇,味道极好。从美食的角度来说,南华野生菌美食有以下特点:一是环保指数高;二是营养价值高;三是消费品位高;四是舌尖味道爽。这是大地灵物与巧妙烹饪产生的奇特味道。
久负盛名的松露(俗名块菌、猪拱菌)、松茸、羊肚菌、虎掌菌为“四大名菌”更是蜚声中外的“菌中之王”、“镇南之宝”。
块菌即松露。别名有土菇、无娘果、猪拱菌等。有黑色钻石的美誉。块菌分黑白两种,法国等西方国家称块菌为松露,松露与鹅肝酱、鱼子酱被列为西方国家的三大美食。松茸学名松口蘑,俗名山鸡枞。羊肚菌主要别名有羊肚蘑、羊肚菜、地羊肚子。虎掌菌,学名胶质制银耳,主要别名有老虎巴掌,胶质假齿菌类。
魅惑的四道野生菌佳肴你一定想尝尝。块菌如意包:这道菜外润里嫩,菌香醇厚浓郁。生食双味童茸:这道菜脆嫩清香,鲜醇爽口,菌香味特异。珍品羊肚菌:这道菜鲜香脆嫩,菌香浓郁,清淡爽口。蛋黄虎掌:这道菜香醇可口,菌香浓厚,色彩绚丽。
还有一道南华美食让你瞠目结舌,就是由南华阿亮农家园制作的“天下第一毒菜”,曾上榜中央电视台。但这一道菜无专业知识及经验者,请勿为之。火腿炖草乌:食用后勿吹冷风和忌食生冷之物。这道菜的特点是:香咸微苦,粑软适口,有袪风抗寒、追风除湿等功效。
世界野生菌,精品在楚雄;楚雄野生菌,极品在南华。滇西古驿道上的小镇成了商家创业的起点,文化交流的中心,品尝美食的天堂。那遍布县城的大大小小的餐馆里,来自各地的吃客们聚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这群与山歌一起长大、集天地灵气、大自然馈赠的美味——南华野生菌。
一生,野生菌和美食文化陪伴,是件幸福的事。云南人、楚雄人、南华人有这口福。
童年逐梦的瓦黑井,楼房四起,水泥路伸向村村寨寨,已然富裕的彝寨。
父母远去。今天和明天的生活还在野生菌的陪伴下继续。
云雨唤来山野灵根,又一个充满生机的菌季即将到来,生活在野菌飘香的地方,面对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我们在期待中仿佛又闻到山野悠远的菌香……
石星,南华沙桥的一个村委会。
石洞箐,位于石星张家村下方。
村散落半山,彝族人居住。与外界交往频繁之故,年轻人大都不会讲彝族话。
石洞箐,因长年干旱,箐里的小河接近断流。石洞箐两边的山都是岩石,表层的岩石风化后长满了各种树木。而当地人称的“公石洞”和“母石洞”也是岩石风化形成的,并非溶洞。只是这满山都是岩石,有点像福建武夷山的地貌,还有“公石洞”和“母石洞”的传说,引来很多人的探秘。
小箐河的北岸,离河床七八米的岩石间,一处陟坡,岩石长年自然风化,形成扁平的洞穴,可容纳四五十人同时避雨,洞两旁山草茂盛,树枝垂荫。当地人俗称“母石洞”。
“母石洞”下游,也有一块巨石,一柱擎天,独立成峰,立河南岸。石柱下面有自然风化的洞穴。村里人称它“公石洞”。
“公石洞”和“母石洞”形成南北相向。在“母石洞”喊山,会有“公石洞”应声。相传,那是母喊公答应。
去年美食节前夕,组织摄影家深入基层采风,就曾到石星。适逢雨季,道路崎岖,越野车无法抵达石洞箐,只好做罢。
一行人从山的另一侧绕到雾露鲊一户彝族人家吃中午饭。
雨一直在下。彝族起大哥说:再等等,雨不过午时。
说得可真准。午饭过后天晴开了,群山都在云雾缠绕之中。
植被极好,绿荫如华盖,间或落下水滴。
摄影师陈安定、申云山、陈维寿带上雨具,就这样走进山林。
林下湿漉漉的,踩上枝干松针落叶堆积出厚厚的“地毯”,软软的、润润的,还露出各色野生菌,有松茸、沙老苞、香根、牛肝菌、奶汁菌、珊瑚菌……
沿长长的杨梅山山脊,遇见形态好的野生菌,摄影师们固定好支架、打灯,开始拍摄,让随队的美女摄像师穿上彝族服装与野生菌亲近,抑或请领路的彝族起大哥做起采野生菌的模特。
山有灵性,就会得到好的摄影作品。
这不,杨梅山拍摄的《山灵》《菌如玉》,后来在面向全州的“中国·南华第十一届野生菌美食文化节摩尔农庄杯摄影大赛”中荣获了一等奖。
天渐渐暗了,我们开始返程。
石星,在车尾的暗光中依依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