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云
雷于怀诗词创作艺术浅析
腊云
雷于怀先生是第二届“荆楚聂绀弩诗词成就奖”得主。“聂奖”的评选不像其他一些诗词大赛那样只评一首诗词,而是要评选一个诗人平生大量的诗词作品及其诗词研究论文。因此,能获得“荆楚聂绀弩诗词奖”的最高奖项是很不容易的事。下面,我们来对雷于怀先生的诗词(以下简称“雷诗”)创作艺术作一品评赏析。
诗歌以意境胜。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应该说,诗与词都是以境界为上。意境是诗词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境界和情调(艺术境界)。评鉴赏析诗词,理所当然应当分析其蕴含的意境。
请看雷先生的七律《忆昔》:
忆昔儿时纳晚凉,竹床葵扇满禾场。
一江风露炎稍退,四面鼓吹蛙正忙。
卧听妪翁谈织女,争从河汉觅牛郎。
酣然好梦五更断,起趁晨曦抢插秧。
全诗描写了农民在农忙时节“纳晚凉”的情景。凡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长大且参加过“双抢”(抢收抢插)的人,都会对“竹床葵扇满禾场”这样的场景记忆犹新:生产队里劳累了一天的男女老少,吃罢晚饭后都纷纷搬着竹床到稻场里乘凉,那时根本没有什么电扇、空调,只有靠蒲扇扇风、驱蚊。在四周一片蛙声中,小孩们躺在竹床上听老人讲那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不时还争着寻觅、指认夜空中哪颗星是牛郎星,哪颗星是织女星。那时人们乘凉并不是为了休闲、健身,而只是利用劳动的空隙时间稍事休息一下,以恢复体力,为的是第二天好继续劳动。所以,往往当年轻人睡得正香时,大人们就吆喝起来,趁天还没亮、天气凉快时下田扯秧、插秧,开始新的一天紧张的劳动(我本人就有过这样的切身体会,这是一种情感复杂的记忆,非亲历者不可能真正体会其中之滋味)。这首诗复制了一幅当时中国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动——休息——劳动的真实图画。其中借助一连串意象(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结合而成的艺术形象)并通过意象组合,形成一个有声有色、令人难忘的意境。这个动画般的意境是由一个意象群——竹床、葵扇、禾场、纳晚凉、一江风露、蛙、卧听、妪翁谈织女、河汉、觅牛郎、酣然好梦、晨曦这么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意象组合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四面鼓吹蛙正忙”、“妪翁谈织女”是声的意象,“纳晚凉”、“起趁晨曦”是色的意象;还有动的意象、静的意象、时空的意象,一个意象接着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这些意象叠加,空灵生动,达到了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效果。
诗词创作“有造境,有写境”(见王国维《人间词话》)。“雷诗”不但善于写境(例如上面的《忆昔》就是用的写实手法),而且善于造境。例如下面这首《答黄耀武吟长催出诗集》:
纷纷邻女绮罗新,相约出游趁丽春。
裁件布裙偷试镜,再三不敢出房门。
这首七绝的本意是说:诗友们都纷纷出了质量优良的诗集,感谢你黄先生催我也快点将自己的诗词结集出版;而我呢,却总是觉得自己的诗词还不大好,考虑再三还是下不了结集面世的决心。
读了这首诗,不由得让人想到唐代王建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和朱庆馀的“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等诗句。但是,如果作者再按“妇姑夫婿”这些老套路去写,就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情调。雷先生大胆推陈出新,寻求新鲜活泼的意象来编织自己的诗词,运用诗的语言营造了一个形象动人的新意境:邻女们都身着绮罗新装,像杜甫《丽人行》中的美人一样趁阳春三月纷纷出去春游了;而穿着荆钗布裙的我,却反复对镜“顾影自怜”,总是怕不如别人光鲜而犹豫再三,不敢出门。“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王国维语)。这首诗所造之新意境,主要是由“观我”而感受到的真实的心境,那是一种充满激情和期望而又带有自谦的思想境界。作者在造境时,极逞创意之才,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将诗友们比作身穿绫罗绸缎的邻女(他在《贺涂普生〈我说东坡〉付梓》和《贺〈白战存诗词选〉付梓》中就分别写有“羡煞芳邻一树花”、“东邻忽报新花发,姹紫嫣红占尽春”的诗句),将自己打扮成“裁件布裙偷试镜”的羞怯怯的少女,这比“先遣小姑尝”和“妆罢低声问夫婿”的新嫁娘更加风情万种,倒还有点像“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袁枚《遣兴》)的味道,实乃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他另有一首《防汛》诗:
兼旬暴雨夜寒凄,新妇房中独睡迟。
频祝安澜无险象,丈夫巡值在江堤。
这种“造境”是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和“典型事件”之中:新婚妻子在新房中辗转难眠,非常关心汛情,当然关心在江堤上巡值的新婚丈夫,因而“频祝安澜无险象”。连新婚男子都上堤防汛去了,可见汛情十分紧急,也体现了军民严防死守的决心。而这样“造境”的写法,比起那些只着重描写洪水险情如何严重、抗洪军民如何奋战(诸如网上发的一些抗洪诗“浊涛急水何所畏”、“巡堤抢险斗酷暑”等等)的艺术效果要强得多。
由上可见,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的思想感情在不断发生变化,诗词的意境也永远不会被前人写尽。而且,诗词创作要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从自己的性情遭遇出发,才能生动活泼地创造出自己的意境。
雷先生有一首《论诗》诗:“雕肝琢肾太伤神,出水芙蓉贵在真。应是胸中深有触,灵机一动水渠成。”似乎有点像袁枚的“性灵”说。说明作者创作诗词时总是心有一点灵犀,满怀一片真情。请看他的古风《悼妻》中的诗句:“……朝饥谁与饱,夜寒谁与嘘?沉疴应犹在,九泉谁与祛?身边人顿失,我问谁起居?从此无牵挂,反觉心空虚。默然对遗像,思绪绕云衢。……”这首诗是雷先生对相濡以沫、“相依为命”几十年的发妻最好的“追悼词”,长歌当哭,悲切情真,句句泣血,令人不忍卒读。其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可比肩元稹著名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
再看他的《新村》一诗:
不像新街不像村,高楼窄巷任纵横。
农村建设无管控,谁有拳头谁占赢。
这是一首“情随景生”而写的诗。作者本来是为了办别的什么事才兴冲冲地到“新农村”去的,并没有带着先入为主的意念情思,但是忽然看到(肯定不是有意去“私访”)“高楼窄巷任纵横”的“新村”既不像街,又不像村,乱七八糟,于是触景生情,忧国忧民的真情自然流露出来,感慨系之:“谁有拳头谁占赢!”这既形象地道出了造成这种无管控之“新村”的原因,又表达了自己对无序建设的愤慨,而且留下悬念让人思考:“有拳头”者占赢了,那输者又是哪些人呢?这里更隐含了作者的一种忧虑和无奈。
再看他的《念奴娇·寄严兄家容》:
寒风透纸,小窗外,万里黄云飞雪。惊起依櫺,今又是,故国隆冬时节。踏碎琼瑶,去年今日,小试胸中策。当时谁料,迢迢千里南北?遥想炉火彤红,夫妻围坐,软语情深切。更喜斐儿娇小惯,两片逗人红靥。忽忆江南,一人独处,潮涌心头血。知君思我,情怀应较煤热。
这是典型的“情随景生”。严家容乃作者的大学同学,1963年冬曾与作者同时冒雪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严后分到甘肃某秘密军工厂,作者分到黄冈,两人“迢迢千里南北”,但是交谊颇厚。词的上阕写的是第二年隆冬的某日,又见“寒风透纸,小窗外,万里黄云飞雪”,作者“惊起依櫺”,景触情生,忽然忆起去年此时与老同学一起“小试胸中策”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不由得顿生思友之情。下阕抒情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作者营造了一个感人的“遥想”“知君思我”的意境:身在北国的老同学两口子带着逗人喜爱的娇儿,围坐红炉,深情软语,他们一家子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也忽然忆起“迢迢千里”之外“独处”江南还是单身汉的“我”来(可能还想起了“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唐诗呢),这就更凸显出二人之间的真挚情谊“应较煤热”。品读这首词,我还真的想起了唐朝的元稹和白居易二人的传奇故事。唐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出使东川,白居易身在长安。二人好像“心有灵犀一点通”似的,这天竟各自写了一首诗。元稹当时恰好到达梁州,当日他寄诗白居易:“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唤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梁州梦》见《全唐诗》第1013页)诗中明明白白地说,元稹自己昨夜里梦见白居易和兄弟白行简、李卓直三人一起到曲江游玩。而这一天白居易等三人又真的是去曲江游玩了,他们在喝酒时想起了元稹,白居易还写了《同李十一醉忆元九》一诗:“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计算得很准确,那天元稹就真的到了梁州。长安、梁州山水相隔不止千里,当时没有飞机、高铁,人马要走许多天,白居易与元稹两个人的心理感应竟然如此一致,计程十分精准,两诗写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个韵。这是两人的异地心灵感应,真是千里神交!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雷先生写的《念奴娇》,其上阕是写“我忆老友”,下阕是写“老友同时也忆我”(而他同时还写有《夜梦兰州寄家容》的诗:“春风吹我梦,飞度玉门关”、“醒视文几上,宿书墨未干”),其与元白之交何其相似!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雷先生的这首词写于1965年1月,当时他还是一个23岁的文学青年,就能写出这样具有真景物、真感情、情景交融且完全合谱的长调词,可见他的诗词功力不同凡响。
文学贵真实,诗词贵真情。我们再来赏析他运用“移情入境”的艺术手法写的诗词。“移情入境”是指作者带着主观情感去审视外界的物境,并将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例如他写的《咸宁潜山森林公园》:
采风一路沐南薰,攀跻潜山访秀林。
喜遇娉婷万竿竹,半山排着看诗人。
潜山森林公园的“万竿竹”是植物,不会排着队来看诗人,而是作者感觉她们好像是许多“娉婷”少女,在排着队欢迎来此地采风的诗人。与上面的情随景生相比,这就是“移情入景”。
再看七绝《家乡小景》:
风静阳骄正午天,田翁解轭歇牛鞭。
呼孙惜稼莫抛放,牵向池塘草树边。
作者回家乡时偶遇老农耕田歇牛这种景象,忽有所悟,于是在他那根深蒂固的关心农业、农事、农民这种潜在意识的支配下,移情入景,借描写人物、景物而表达自己的情思。“呼孙惜稼莫抛放,牵向草塘柳树边”,其实是作者在爱惜庄稼、爱惜耕牛的主观情感支配下写出的情与景融、意与景浑的诗句:既不能信马由缰地让牛糟蹋了庄稼,又要将牛牵向有水有草的池塘边让它吃饱喝足,还要把牛牵到树阴下让它躲避一下“正午天”的骄阳,让它恢复精力好接着耕田。这种含蓄婉转、饱含惜牛之情的诗句,非用过牛者、放过牛者是写不出来的(作者自小生长于新洲县农村,尽管后来他异地为官,且身为国家高级干部,但从他的许多诗词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始终具有深厚的农村情结、农民情结。例如七律《长山村》:“十里长山十里花,花山脚下是吾家。门迎千顷鄢湖碧,村绕数株枣树斜。坡岗麦棉冲塝谷,池塘鱼藕架棚瓜。民风淳厚耕耘乐,不绝弦歌乡邑夸。”诗中充溢着他对于家山、故园的深情眷念。他在另一首诗《梦归赛插秧》的小序中说:“春雨声中,夜梦归家,与村里青年赛插秧”,并写有“予心未敢忘农事,一夜梦魂飞故园”之诗句)而曾为农家子弟的雷先生却能信手拈来,即成妙趣,其中许多诗句意境天真自然,的是神来之笔。这是典型的“移情入境”的艺术手法。下面再来赏析他的两首小词:
娟娟倩影依然。似当年,相顾无言各自意绵绵。人似木,心似鹿,事如烟。默默披衣起视月圆天。
春风吹醒物华妍。正初三,又同班。两小莺雏,振羽欲飞天。无虑无猜偏惜别,商共养,几条蚕。课余采叶笑开颜。我登攀,你装盘。日日瞧它,憨食又憨眠。煮茧抽丝君着力,分一绺,记当年。
以上两首词均是作者将自己的深情注入外界的物境,又借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物境于是就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意愿和感情色彩。词中无论是“梦”境还是那珍藏于日记中的“一绺丝”,都是作者带着无限怀念、无限怅惘的真情实感去寻梦去忆念、去咀嚼去回味的境物。《相见欢·梦》一词中,作者只是跳跃地选取“倩影”、“人似木,心似鹿、“相顾无言”,可谓”“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宋洪迈《容斋随笔》),让读者触发想象和联想,体会那无言中的一切,让读者在头脑中产生一幅“状溢目前”的生动画面;其结句“默默披衣起视月圆天”,只求“兴会神到”,而不写尽。凡是诗词作手都会有“言难尽意”的体会,在这里,语言与作者丰富的感情、心理相比,无疑显得苍白无力,无辞达意。于是作者在这里就“留白”,充分利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让读者去联想、体味、领悟那言外的无尽意蕴,参到那可悟而不可言传的妙处,获得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以达到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诗是语言文字的魔术,诗歌语言是特异的变形语言。炼字是对诗中的字尽量进行创造性地搭配,推敲琢磨得更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语)。“雷诗”中炼成“诗眼”的字俯拾皆是:“千叠云山归眼底,万家灯火入楼台”、“蓦地汹涛狂拍岸,巨轮长笛带烟听”、“怕向林深深处立,啼鹃总问几时归?”(以上见《故园漫忆八首》)、“投冠始觉无官妙,跳入清凉净土中”(《归休》)、“劳形案牍当勤理,争血蝇群要冷看”(《四十五岁生日书以自勉》)、“漠漠青林外,谁涂一片红”(《野望》)、“白鸟千只忙胜织,红帆数朵疾如飞”(《初来黄州,与汪道惠江边夕眺》)、“歌如虎啸颂尧日,笔似蛇飞吐锦篇。”《庆龙年》)其中的“叠”、“入”、“带”、“问”、“跳”、“冷”、“涂”、“织”、“朵”、“吐”等字都取得新、巧、奇、警,写意传神的效果,可谓之诗眼。古人历来重视炼字,黄生《诗尘》云:“用字之妙无过老杜,只常用之字一经其手,便使后人再换一字不得。”一句诗只有五、七个字,炼字要炼到去熟生新,一字改不得。例如杜甫就有“红入桃花嫩”、“四更山吐月”的诗句,查慎行也有“隔水帘栊渐吐灯”的诗句,都将“入”、“吐”两个常用之字炼得平字见奇,常字见妙,无可替代。而雷先生上面的诗句“万家灯火入楼台”(白居易有“灯火下楼台”之诗句)、“笔似蛇飞吐锦篇”中这富于主动性的“入”、“吐”二字的运用,更是戛戛生新,可谓不让老杜、查翁专美于前了。
“雷诗”中炼词的例句如“帝修合唱反华腔。数螳螂,又何妨。剑斩长鲸,奋起射天狼”(《单调江城子·七一颂党二首》)、“拏云心事总相违,分付诗情对夕晖”(《乡思二首之一》)、“有时偏遇枯蔸结,斩劈不开愁运斤”(《公文写作杂咏七首之四》)、“神接古今乐其乐,管他骑马是骑牛”(《自己唱》)、“待得微曦方破梦,莺声一片啅窗前”(《春早》)、“欲借飞流三万斛,为余洗却半生尘”(《观瀑》)、“山月半规星数点,犬声如豹似迎人”(《山行归晚》)、“欲上层峦赏七星,云缠雾罩雨如倾。天公不愿成人美,直到归途始放晴”(《到恩施大峡谷七星岩》)、“看它升降与沉浮,似把微躯荐太虚。万寨贡茶飘玉翘,清香远溢涤尘污”(《宣恩万寨乡伍家台泡茶》)、“一块方田带月耕,劬劳好趁雨初晴”(《读袁修钧同志〈晚耕小集〉》、“曲沼澄泓暮色生,履痕轻印石苔青”(《村暮》)、“鄢湖浅坳莲荷盛,矮绿高红妙手裁”(《湖光》)等等,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字和词组成诗句,写诗词不仅要炼字、炼词,还要炼句。句子的涵蕴比字、词更丰富更有意义。一句诗能使一首诗出名,一首诗能使一个人出名。宋人《环溪诗话》云:“前辈诗有以一联得名,有以一句得名”。例如,宋代黄州的平民诗人潘大临,有一句残诗“满城风雨近重阳”,再无下文,却成为千古名句。南宋赵蕃说:“好诗不在多,自足传不朽……我谓此七字,以敌三千首。”再如《全唐诗》中只收了崔信明的一首诗加一句诗“枫落吴江冷”,更可谓“孤句横绝”。皮日休说“百炼为字,千炼成句”,方干说“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说明古人在写诗中对炼句的重视。
“雷诗”不仅注重句中炼字、炼词,同时注重篇中炼句。其中有的单一诗句就是诗中之“句眼”。例如,上文列举《新村》中的尾句“谁有拳头谁占赢”,就是全诗之“句眼”。再如“风饱正扬帆”(《忆江南》)、“处处景催诗”(《喜迎中华诗词学会专家组来黄冈检查验收创建“中华诗词之市”》)、“争血蝇群要冷看”(《四十五岁生日书以自勉》)、“诗海词洋苦作舟”(《和王锡纯同志》)、“何须着意说沉浮”(《新年感赋》)、“忙开书卷吟声起”(《鹧鸪天》)、“松风如诉不堪闻”(《祭扫父母墓茔》)等等,均为令人过目难忘、颇堪传诵之佳句。
近体诗一般是以两句为一个段落,常用的有问答式句法和连续式句法。“雷诗”善于用问答式句法来表达自己的意念。他有时上句设问下句回答,这叫有问有答。例如七绝《炎暑》:
夜如坠甑昼如炮,叼念乡亲暑怎熬。
打个手机回去问,答言正在买空调。
这首诗只27个字,容量却很大,格高意深。既体现了作者时刻关注民生疾苦、心系百姓冷暖的思想境界,又展现了作者高超的炼句手法,用简洁而有趣的问答排解了作者的担心和忧虑,且含蓄地反衬出“现在天气比以前变热了,农民也比以前富裕了”的可喜变化。此诗可谓淡而有味,平中见奇,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其第三、四句就是有问有答的句式。再如《答人》:
寒门清冷客来稀,仍有礼包进出时。
见者问余送何物?“提来提去尽诗词!”
其后两句也是有问有答句式。全诗充满了幽默感和自豪感,而让浊者自浊,清者自清。
“雷诗”有时还巧用“有问无答、有问不答”的句式,即上句先立一意象,下句再由此发问,其实诗人并不需要回答。如“东倭侵我八千里,华夏亏他半点情?”(《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这里根本不用回答,其意自明,此是无声胜有声、以不答作答。这种有问不答的妙用,效果更加强烈(这个流水对也对得非常精妙工稳)。
“雷诗”中还喜欢用连续式句式,即一联的上下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一种内在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仅仅是一个上句,意思还不够完整,需要和下句连在一起,才能共同表达清楚诗句的内容。律诗中所采用的一种“流水对”,也是这种形式。下面且看雷先生的《黄州江滩森林公园三绝句》之一:
回流一曲映江滩,三五渔翁垂钓竿。
触饵吞钩全不顾,滔滔愤愤说贪官。
PVP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骨科疾病中,该术式通过穿刺方式在损伤椎体骨折区域注入骨水泥,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矫正骨折畸形,从而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和疼痛症状。但由于PVP手术实行过程可通过单侧或双侧经椎弓根入路,临床对于手术入路方式仍无统一标准。
这第三句诗留有悬念,本是为了来多钓些鱼回家的“三五渔翁”,为什么知道鱼已“触饵吞钩”而竟然“全不顾”呢,第四句才接着说清楚了,原来是几个“老伙计”在“滔滔愤愤说贪官”,这句和上句连在一起,才共同表达出了全诗的深层次内容,第三句描写的这种反常的表现可以更深刻地反映出人们对贪官的极端愤恨。这就是“雷诗”炼句的精彩之处。其《贪官唱》也是用的这种炼句手法:
难填欲海苦征求,夜数钱财扳指头。
吏属年前金鼠送,嘱他来日送金牛。
全诗刺贪一意贯通,还用了两个典。作者自注:“明冯梦龙《笑府》载:某县令贪财,逢生日令下属进献。众人知其属鼠,合铸一小金鼠作寿礼。县令高兴地说:‘太太生日也快到了,属牛,你们再铸头金牛来。’”此诗写到第三句故事还没有完,需要和第四句连在一起,才能共同表达全诗鞭挞贪得无厌的贪官们的深意,且富幽默感。
“雷诗”中诸如“提起天河水,倾向东南鄂”(《癸亥纪事》)、“难得生如烛,燃作照人辉”(《寿黄冈中学田忠杰老校长》)、“片言能合即为友,一字稍强便是师”(《感悟》)“倩谁持取千寻剪,剪断穷根剪劣根”(《剪断穷根剪劣根》)等等诗句很多,皆注意了上下句的配合,注意到紧缓、轻重、收放、呼应等方面的辩证关系,皆是连续式句式的妙用。
前人有云:“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炼字、炼句都应服从炼意,都是要求准确地把自己的创作愿望形成诗语,做到语意两工,使自己的作品多一些内涵,更有诗意,更富感染力(一句“僧敲月下门”“推敲”了上千年,炼得再好再妙,你说说,它抵得上“踏遍青山人未老”、“无限风光在险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富含哲思理趣而并未见什么“诗眼”的警言佳句的百分之一吗?)。意是指诗人对生活独到的发现和营造,在创作中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炼的语言来抒情言志。炼意是众多手法的汇合,如果说炼字、炼句体现了诗人的文学功力,而炼意却要求诗人把自己的语言素质、文化修养、艺术造诣、创新意识和个人思想水平发挥到极致。能写出什么样的诗,与诗人的经历、知识面和思想境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先做人,后做诗,诗词创作对诗人的个人素质要求非常之高。
下面这首七绝《县委大院》,就是“雷诗”炼意的代表作:
声声车笛紧相催,深院重门次第开。
甬道行人忙避让,皆知书记钓鱼回。
此诗的诗题和前三句各有独立的画面,意象重叠,一句紧接一句,层层剥皮,像说相声似的先“卖关子”,直到尾句才“抖包袱”,抖出那“公车钓鱼”的“书记”。全诗并未用华丽的词藻(像唐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样),也未见特别响的“诗眼”,也没有让人过目难忘、堪称“句眼”的警句格言;但是,这首诗却意脉连贯,真朴自然,通俗流畅,浑然天成,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诗,内涵相当深刻,具有诗的整体美。此诗所说之事,并非诗人独特的发现,而是诗人说出了许多人都感受过,也想说、想写但是说不出、写不好的话,是一首炼意炼到炉火纯青的优秀的反腐诗。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全诗未见怒斥“公车钓鱼”腐败的词语,也无爆粗口严批痛骂贪官墨吏的字眼,深得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中正无邪、温柔敦厚、含蓄温婉的为诗之旨。
以上只是浅析“雷诗”的部分创作艺术手法,主要谈的是“形式”。至于他更加注重诗词内容、坚持思想性第一、立意第一、“意在象先”、兴观群怨、抒写大我、忧国忧民的创作理念,还有他善于使用多种修辞手法、用典无痕等等技法就不再赘述了。其实,雷先生本人就是诗词理论研究的方家。从他写的众多论文题目诸如《古今诗结法举隅》、《今人优秀时政诗的写作技巧》、《为诗句选用一个恰当的动词》、《试谈聂绀弩《北荒草》的几点艺术特色》、《诗的修辞浅说》等等就可以看出,他在诗词理论及其创作方法的研究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理论指导实践,他深厚的诗词理论功底自然可以指导自己的诗词创作,提升自己的诗词水平。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感觉“雷诗”的最大特点是言约旨远,语浅意深,淡而有味,平中见奇。他平易的言语风格和隐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形成了自己中正平和的诗词风格,“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风格即人格,诗如其人也。古人说“诗无达诂”,以上我对“雷诗”的赏析,不一定准确,解读也不一定契合作者的原意。但是,清代谭献说过:“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也就是说,读者在作者的用心之外,还可以旁通其情,触类感发。况且,鉴赏任何一首诗词,不同时代的读者或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联系自己各自的生活经验,都可能有不同的体会。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读同一首诗词,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而且,在一首诗词里,言总是有尽的,但是在有尽的言里可以包含无尽的意涵,它所给予读者的启发也可以是无尽的,诗词的境界也是无限的。“诗之厚,在意不在辞。”(查为仁《莲坡诗话》)所以,我希望大家在赏析“雷诗”时,可以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不一定拘于字面上的意思,应该挖掘更多“隐”在其中的思想内涵(隐,并不是不欲人知,而是未明言说穿),进一步探幽发微,探究其反映现实和指陈时事的深度,从而使荣获“荆楚聂绀弩诗词成就奖”的“雷诗”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编审)
责任编辑:姚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