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批评理论分析福克纳的《三角洲之秋》

2017-11-14 14:49刘新宇姜波
海外文摘·艺术 2017年7期
关键词:艾克三角洲福克纳

刘新宇 姜波

(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艺术 ART

从生态批评理论分析福克纳的《三角洲之秋》

刘新宇 姜波

(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去吧,摩西》是福克纳的系列小说代表作之一,它由七部系列短篇小说组成,其中三篇《古老的部族》《熊》和《三角洲之秋》,刻画及描述了原始的自然生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批评;福克纳;人与自然

生态批评亦称“文学与环境研究”,这一理论萌芽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欧美地区,它的发展是伴随着世界发展的步伐一起前进的。所以,时至今日,“生态批评”仍旧是当下最为流行的文学批评理论之一。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才能避免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污染成为人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从生态的视角去研究福克纳《三角洲之秋》与自然的关系。

1 福克纳的自然情结与《三角洲之秋》

用环境视角去评判福克纳作品,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也就是生态批评理论出现伊始。有西方作家曾提出,福克纳作品之所以能够让人印象深刻,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就在于其作品的自然环境描写非常生动、非常鲜明。福克纳是一位具有敏锐观察能力的作家,尤其是对自然环境的观察更是如此。福克纳小说的自然情结源于他对生养自己的故乡的浓厚感情,这也是作者本人最终选择在故乡度过余生的重要原因。福克纳的一生,几乎都在进行与故乡自然有关的文学研究。作者生长于美国密西西比州北部的三角洲,三角洲曾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荒野,因此他从小就与大自然感情深厚,就与笔下的荒野结下不解之缘。在作者眼中,三角洲是个得天独厚的地方,三角洲之上的大片森林是人们狩猎的重要场所,三角洲周边的河流是人们捕鱼的绝佳之地。短暂的春天,适宜的环境给了庄稼生根发芽的机会;漫长的夏天,强烈的日光让庄稼渐入成熟;宁静的秋天,庄稼已然成熟,只待收获;寒冷的冬天,整个三角洲都在休养生息。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静谧安详的地方伴随着人类工业革命的大肆开展而遭到破坏,这一切都使福克纳感到心痛。《三角洲之秋》被视为福克纳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创作于二战期间,由于受战争和工业文明影响,荒野、森林、野生动物都遭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在这一篇小说中,福克纳所描述的未受人类破坏的自然世界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此,表达了他对荒野的情结以及对人类文明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困惑。

2 自然的呐喊

2.1 荒野:孕育生命的摇篮

在《三角洲之秋》中,福克纳通过刻画荒野与森林为主人公艾克的活动渲染了背景。“荒野”一词是小说中出现次数最多而又最不平凡的词语,因为作者一直以来都将荒野视当作一个从未受过人类活动影响的纯洁之地。生长于荒野之上,隐居于森林之中,艾克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懂得了一件事,任何自以为聪明的破坏自然的行为都将受到自然的报复。“森林三部曲”中,从作者最开始对荒野的原始之美的描写到最后因为人类活动而不得不隐居森林的行为的描写,不仅深刻地体现出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而且宣扬了他的生态整体主义伦理观。

2.2 森林:仅存的生态文明的阴影

令人心痛的是,这片土地被破坏了。如果说美国种植园的存在见证了美国南方发展的历史轨迹,那么那些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买卖契约则见证了人类工业文明对荒野和森林的破坏。在《三角洲之秋》中,福克纳描绘了艾克的老年生活,通过叙说年迈的艾克的人生回忆,控诉了美国发展种植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小说中描述,主人公需要从杰斐逊驱车200英里才能到达狩猎的荒野,而此前却仅仅需要30英里。面对日益退化的森林与荒野,艾克呼喊:“难怪我过去所熟知的那片被毁掉的森林不嚷嚷着要求复仇了!那些毁掉森林的人会帮助大森林来完成复仇大业的。”艾克认为破坏了森林就相当于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联系性。伴随着人类工业文明进程的加快,荒野退化的速度也在加快,艾克心中的失落感逐渐上升。于是才有了:“他不再朝镇子看一眼,便带了他的枪登上运木列车的守车,爬上圆形的眺望台,只顾盯着前面那堵森林筑成的墙,进入那里之后不管怎么说他可以再一次躲藏起来,远离尘嚣了”。由于人类的贪婪,荒野毁灭了,大自然被破坏了,人类的精神家园与物质基础失去了,这一些都暗示着人类世界末日的到来。福克纳在《三角洲之秋》中将“人类中心主义”描绘的淋漓尽致,表达了对自然破坏的忧患意识。同时,通过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过程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一去不复返的荒野与森林的惋惜之情。

3 《三角洲之秋》的生态启示

《三角洲之秋》这篇小说中,主要人物有三个,即艾克、布恩和山姆。福克纳笔下的艾克、山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布恩则是人类失去自然之后空虚的精神状态的体现。通过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描写,福克纳道出了自己对美国现代环境保护主义中所提倡的将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置于人们关注中心的心声。即人类不仅需要改善与环境的关系,而且需要改变自身生活方式,人是处于自然之中,只是错综复杂的自然生命网上的一环,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非凌驾于自然及其他生物之上,是跟其它生存物平等存在的。福克纳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符合深层生态学的“可持续发展观”。

站在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一直以来人类所犯得最大的错误就是盲目的把自我看成了世界的中心,无论是发展工业文明还是发动二战,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甚至是拓展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去保护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利益。而正是这个致命的错误才导致了一系列可怕的、难以挽救的自然灾害。从《三角洲之秋》我们可以看到福克纳所理解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复杂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他认为人类对自然世界的破坏将不可避免的反噬于人类。文章中,作者对人类填之不尽的欲望以及对控制土地、控制自然的行为给予了批判,对消失的荒野和大森林表达出深深地怀念之情。福克纳的《三角洲之秋》提倡人类重新认识自然,提倡人类要为促进整个自然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将有助于新型“人与自然关系”的建立,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1]田俊武,姜德成.论福克纳作品中的“四位一体”生态思想[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3(01):89-93.

[2]彭奉天.“大森林三部曲”与福克纳的矛盾人文生态观[J].科技信息,2010,(32):576.

[3]赵靓.美国生态意识之历史与现状研究——“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的转变[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54-57.

F062

A

1003-2177(2017)07-0001-0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名称:社会生态视阈下的福克纳研究(HEUCF171203);项目名称: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依托大学生的翻转课堂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设计与实践”(201710217171)。

刘新宇(1996—),女,山东掖县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艾克三角洲福克纳
爱箱常满
拯救三角洲成全球大难题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没见到他
小丑鱼吞石记
朋友
壮丽的河口三角洲
一封未开启的信
壮丽的地球“血管”
“三角洲”名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