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伟
(417600湖南省新化县楹联学会转)
精警法就是像锤炼诗眼、文眼式的方法。这方法运用简洁、准确、形象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含意。运用精警法撰出的对联具有意蕴深远,令人咀嚼的韵味。
朱彝尊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浙江秀水人。他年轻时致力古学,博览群书。康熙见他学问优长,让他以布衣身份入选翰林院检讨,参与撰写《明史》。后辞官回家乡潜心考证之学。康熙南巡江浙,朱彝尊在被召见时献上自己的新著《经义考》,康熙亲书“研经博物”的匾额赐给他。朱彝尊当时与王士祯齐名,人称“北王南朱”。他专长古文,诗、词也别具一格。著有《曝书亭集》、《日下旧闻》等。他曾自题一联于书斋:
同是肚皮,饱者不知饥者苦;
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人。
这副对联看似平常,却包含着深厚的人生体验,反映了朱彝尊对失时人、苦难者的同情,又提醒自己,应该“得”不忘“失”,“饱”不忘“饥”,不论什么时候都要有清醒的认识。又如:
诗堪入画方称妙;
官到能贫乃是清。
清代的戴远山是个正直的读书人,他朋友到云南去做官,他便送这副对联。这里“诗堪入画”、“官到能贫”,看似平淡,实际是千锤百炼而来。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线条的艺术,两者运用的艺术手段不同,但在创造形象上又是一致的,所以“诗中有画”才是好诗,“画中有诗”才是好画。上联的议论精微。做官呢?如能自甘贫困,就不会爱钱,不爱钱就不会收受贿赂,不受贿就能办事公平、公正、公开,自然就是清官了。这下联的议论也一针见血,说到骨头缝里去了。这里的“入画”、“能贫”既是为诗、为官的标准,也是诗能否写好,官能否做好的关键。真像诗眼文眼一样的语浅意深,令人回味。
从上述两则联语故事中可以看出,对联是不是精警,核心问题是不是“词约旨丰”,即用极少的文字尽量多地去包含更多的内容,是不是具有哲理性。哲理总是闪着光华,能够永远地给人启发,因为哲理是生活里深层次的基本规律的反映,是一种大智慧的结晶,因此,它就能给人以永久的启迪,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再如: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多见缺殆,多闻缺疑。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
纸上得来终觉浅;
心中悟后始知深。
这些对联都蕴含哲理,但语言却平实、朴素。可见越是接近真理的东西,越是朴素。这也才是真哲理,如果为了使对联富于哲理,就去求险、求怪、堆砌词藻,那样,自以为有哲理,实际反而离哲理越远了。自然也谈不上精警了。为此,请还欣赏古今两位名人的对联,就更能悟到其中的奥妙了。
过如秋草芟难尽;
学似春冰积不高。
这是清代纪晓岚自题的一联。纪晓岚是个品德高尚的官员,他却说错误像除草似的很难除尽;纪晓岚又是个学问渊博的学者,他却说学似春冰积不高。从对联可见其人的谦逊风格,但事实又如他联语中说的,反映的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故又充满哲理。
生活恰如鱼饮水;
进修浑似燕衔泥。
这是革命前辈董必武题的一联,两个比喻,揭示了生活的规律,充满哲理、又明白如话。这确是精警法编撰对联的范例。
品读深思这震撼心灵的精警联语,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