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亲爱的读者,当您手捧这本充满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对联》杂志时,不知您有何感想?经过32年的不懈坚守,今天,我们沐浴着“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春风,以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我们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民族复兴,既是时代给出的命题,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民族的复兴,不是粉饰太平的面子工程,它需要强大的民意基础以及知行合一的恒心和毅力。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更需要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对本民族文化的不懈坚守。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连本民族文化都不认同的民族,其振兴和发展无从谈起。然而,此种认同离不开血脉延续、基因传承基础之上的文化自信,离不开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借鉴。因为,文化不仅仅代表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它还维系着太多的家国情怀。一个数典忘祖、盲目膨胀的民族,无异于饮鸩止渴、竭泽而渔的“物质巨婴”。反之,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守与接续,恰恰反映出一个民族尊重历史、敬畏先贤的自律与自省。只有秉持“为往圣继绝学”的信念,一个民族才能厚德载物、行稳致远。
民族的复兴固然需要经济发展作为强大的支撑,但游离于母体的拜金主义,会使一个充满物欲的民族随时蒙受灭顶之灾。面对西方思潮的不断侵袭,任何短视行为都终将自己沦落为异族的奴隶。文化传承的时断时续,让我们经历了如过山车般的生死考验,它时刻警醒我们:文化自信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舌尖调味品和精神抚慰剂,其血脉基因是亘古不变的强族之梦。一个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缺乏温情和敬意,民族的复兴无疑会成为一纸空谈。所以,立足于文化自信前提下的借鉴与吸收,是我们追随圣贤脚步而逐步学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辩证思维,这样才能将传统的与现代的进行有机融合。民族复兴的大业才有希望且更具长久的生命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有如“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作者朱惠民等一批守望家园的当代联坛“赤子”们,他们矢志传承先贤们的懿德风范,让传统文化再次成为我们今天的精神依托和道德遵循变为可能。此等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之后的一种自我警醒、是战胜千难万险之后的一种从容淡定、是在历史紧要关头的一种冷静判断、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准确把握。所以我们有理由说,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认同与尊重,更展现出其庞大身躯自我检视、自我调整的内在功力。正是有了这种自信,今天的我们才能万众一心、携手共进,朝着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昂首阔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喊出“中国梦”的时代最强音,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的崛起。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呐喊助威,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鼓舞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