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柯霓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论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邹建军教授访谈录
李柯霓
文学伦理学批评从提出之初,就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与文学研究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它具有相当的开创性,相对于从西方引进来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它具有一定的原创性。然而,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地进行厘清、补充与完善。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一整套术语与概念,需要进行分类处理与运用,同时还需要了解其背后的观点与立场,同样也需要对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进行补充与修正,并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与措施。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邹建军教授以一位多年从事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与理论建构学者的眼光,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与认识,包括他对现有的文学伦理术语的结构分类、对文学伦理学批评基础理论的分析等,相信对于中国未来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重大的价值。文学伦理学是中国学者共同的学术事业,需要更多的学者参与其中,并尽量提出自己创造性的见解。
文学伦理学 方法论特点 存在的问题 解决的办法
Author: Li Keni
is from the College of Liberal and Art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pecializing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李柯霓(以下简称“李”):
邹老师,文学伦理学作为近年来中国学者自主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于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都相当重要。您在文学伦理学与文学地理学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及其实践往往有着独特的见解,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我们知道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中有一整套术语与概念,已经对中国文学研究甚至创作产生影响。请问对于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不知您具有什么样的认识?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以下简称“邹”):
首先,文学伦理学的确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文学批评方法,至少在中国学者来说是如此,因为我们从前没有自觉形态的文学伦理学理论。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学者研究文学所使用的批评理论,95%的都是来自西方,只有5%是来自于中国的古代,也就是说当代中国学者自己所创造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我也曾经请教过文学理论界的同仁,他们基本上也认同这样的评价。然而,在最近十多年以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成为了中国文学研究里的一个热点,特别是中国学者在研究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特别喜欢采用这种批评方法。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是由中国学者自主提出,并且在许多人的努力之下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意义与价值可以通过我们的简要描述凸显出来,不需要我们进行详细的论证,因为事实就摆在那里,只要到中国知网上一查相关文献就很清楚。无论其他学者有什么样的看法,特别是其他学科的学者也许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批评方法,然而它在最近十年以来所产生的反响,足以证明这种批评方法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是由中国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如果这一点我们都不承认,那等于我们什么新的批评方法都没有了,也不符合历史的事实。然而,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存在一个结构的问题,同时也存在一种如何使用的问题。根据聂珍钊教授《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最后的两个附录,我们对“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列表”与“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解释”中提出的53个文学术语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它的主体结构。如何做呢?第一步,我们可以将53个术语与概念进行总体的结构分析,就会出现四个类型。这样的分类与概括,帮助我们更加清晰与准确地认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理论,同时也可以认识其方法论特点及其来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
一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术语。在这已经列出的53个术语与概念中,有18个是属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术语,具有高度的创造性与重要的理论价值,其中包括:①“伦理悖论(ethical paradox)”;②“伦理环境(ethical environment)”;③“伦理混沌(ethical chaos)”;④“伦理混乱(ethical confusion)”;⑤“伦理困境(ethical predicament)”;⑥“伦理结(ethical knots)”;⑦“伦理线(ethical line)”;⑧“伦理结构(ethical structure)”;⑨“伦理建构(ethical construction)”;⑩“伦理两难(ethical dilemma)”;k“伦理禁忌(ethical taboo)”;l“伦理身份(ethical identity)”;m“伦理问题(ethical question)”;n“伦理选择(ethical selection)”;o“伦理语境(ethical context)”;p“文学伦理学(literary ethics)”;q“文学伦理学批评(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r“伦理解构(ethical deconstruction)”。这些概念在伦理学知识体系、心理学知识体系与哲学知识体系里面很少见到,基本上是独属于文学伦理学批评体系的。那么,我为什么把“伦理解构”放在最后呢?我认为“伦理解构”这个术语是有问题的,因为“解构”这个词语,在文学理论的历史上具有特定的指向,其内涵是对于从前学说的否定与批判,并非是对于某一种理论或作品的解释或解说,也不是对某种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分析与探讨。如果我们将其理解为某位作家,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之中对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伦理观念、伦理思想与伦理秩序进行的讽刺、嘲讽、批判与否定,那“伦理解构”这个术语是可以成立的;然而如果将其理解为文学研究者对文学现象的解说、解释与分析,就是不能成立的。以上所列的18个术语,属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术语,其中有不少术语都具有强大的解释功能,可以落实到实际的文学批评中,进入文学批评的实际操作层面。也就是说,在文学作品与作家身上所存在的伦理现象和伦理问题,我们可以运用以上这些相关的术语进行解释与分析,而且能够得出新的有意义的结论,这是我们在讲文学伦理学批评所存在的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承认的事实。在这些术语中,“伦理混沌”可以用来解释人类处于亚当与夏娃那个阶段的伦理意识形态,那个时候的人类还没有明确的伦理观念与思想,所有的对于人自身的认识与观念,都还处于朦胧甚至是混乱的形态,如果运用“伦理混沌”来对那个时期的人类及其文学进行描述,的确是具有独到的解释功能,这是没有问题的。再比如“伦理混乱”这个术语,用来解释许多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两性关系的混乱,包括血缘与亲缘关系的混乱,不仅特别合适,并且也具有强大的解释功能。再比如“伦理禁忌”这个术语,在文学批评中也具有同样的适用性,发挥同样的意义。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也许具有不同的伦理禁忌,在人类具有了伦理意识之后,“弑父娶母”、“兄妹或姐弟通婚”、兄弟姐妹间互相残杀等都属于伦理禁忌,任何人只要触犯了这些东西,就会发生悲剧甚至是重大的悲剧。“伦理身份”这个术语,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定的内涵,然而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文学作品中所存在的特定人群之中,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伦理身份,往往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伦理身份就表明你可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不可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群体与区域中,几乎每一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伦理身份,而且都不能违背自己的伦理身份,如果违背伦理身份会产生伦理困境,会产生伦理困惑与伦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伦理悲剧。再比如“伦理选择”也是一个重要概念,它不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概念。“伦理选择”主要是用来解释文学作品里由于伦理问题的产生而导致的伦理困惑、伦理困境与伦理冲突的解决方式,因为这些伦理问题产生了就需要选择解决的办法,那么这就是“伦理选择”的根由与方式。在这种必须面对的情况下,是选择善还是恶、选择面对还是逃避,的确是许多文学作品里作家关注与探讨的重要问题。“伦理结”“伦理线”这样的术语也许是首次提出,当然也很重要,然而也要在进行文学批评实践的时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伦理结”是存在的,然而必须是在某一部文学作品中才会存在,不可能在文学作品之外存在。同时,并非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存在“伦理结”,而且也并非所有作品都具有伦理性质或者伦理品格,需要我们有一个到位的理解。“伦理线”这个概念也要进行辨析,因为有的文学作品中可能存在,而更多的文学作品中可能不存在。“伦理线”,其实就是一些文学作品里存在的、具有深厚伦理色彩的故事情节,而不是分离于故事之外的什么线,因为那样的线是不存在的。所有的这些属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术语,都是可以运用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践之中,包括对于文本的研究、对于作家的研究、对国别文学的研究和对区域文学的研究。这部分术语与概念,是属于文学伦理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在理论上具有创造性,在实践上具有操作性,因为它们具有独立的思想品质,所以我们首先要承认它们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伦理混沌”“伦理混乱”“伦理结”“伦理线”“伦理结构”“伦理禁忌”“伦理身份”“伦理选择”八个术语,它们的理论意义非同凡响,对于我们以后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具有重要的、切实的指导意义。
二是伦理学的基本术语。这个系列的术语,本来是属于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相关的重要领域之一的“伦理学”。主要包括以下九个:a“伦理(ethic)”;b“道德(morality)”;c“道德榜样(moral model)”;d“道德价值(moral value)”;e“道德教诲(moral teaching)”;f“道德情感(moral emotion)”g“道德批判(moral criticism)”;h“伦理价值(ethical value)”;i“伦理启蒙(ethical enlightenment)”。主要涉及了“道德”与“伦理”两个部分,道德现象在本质上属于伦理问题,道德主要是针对生命个体,伦理主要是针对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即人在群体中生存应该遵守的一些规则。文学伦理学中所讲的伦理,应该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具有亲缘与血缘关系的部分。在这九个术语中,有一部分具有解释功能。比如“道德榜样”这个术语,表明在从事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时候,可能会涉及相关的问题。电视连续剧《亮剑》中李云龙形象,就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道德榜样。在他的身上,反映了作家的一些根本观念,体现了作家对那个战争时代的认识,以及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认识。在这个人物形象身上,作家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要素,和那个时代里所需的生存意志等一些东西,所以这个形象是相当立体、成功的。“道德教诲”这个术语及其解释,虽然是存在诸多问题的,然而在针对中外文学史上某一部分作品的时候,也具有一定的解释功能,特别是像人类早期的一些童话、寓言作品,与政治关系比较密切的文学作品,如《西游记》《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等作品,以此来进行解释也许还是有效的。然而它不能针对所有的文学作品,因为中外文学史上的绝大多数文学作品,是不强调与讲究所谓的“道德教诲”的,这是一个基本事实。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文学都当成道德教诲的产物,我们不能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具有道德教诲功能,并且文学创作也并不以此为目的。如果文学作品都是道德教诲的观点大行其道的话,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就会走回老路,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道德教诲”是在作品发表以后,在传播、消费与阅读之中所产生的一种结果,而不是文学产生的原因与目的。
三是哲学与心理学等的文学伦理学外围术语。包括以下共17个术语:a本能;b本性;c冲动;d非理性;e非理性意志;f激情;g理性;h理性意志;i人性;j人性因子;k兽性因子;l天性;m意志;n意志力;o自然情感;p自然意志;q自由意志。在这里没有区分开哪些是哲学的术语,而哪些是心理学的术语,是因为两者之间不好区分。因为作者在列的时候并没有注明材料的来源与出处,所以就不好分别它们的属性。但是,它们都是相关的术语与概念,有的属于哲学如人性、理性、非理性、意志、意志力、天性、自然意志、自由意志,而有的则属于心理学,如本能、本性、冲动、激情、自然情感等,大致如此,也不是绝对的。而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可能是属于心理哲学,是两者之间的交叉与集合。为什么将这些不属于伦理学也不属于文学伦理学的术语列入,也是有所考虑的,那就是文学伦理学与心理学密切相关,也与哲学直接相通。因为没有人就不会有伦理的存在,也许生物界存在生物界的伦理,然而人类社会的伦理则一定与人相关,因此就必定与人的心理与生存基础哲学相关。所以,把这些本属于心理学与哲学的概念列入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中是有道理的。然而这些都是文学伦理学的外围术语,而不是核心术语,甚至不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术语,然而在进行具体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时候,特别是理解文学作品里的伦理现象的时候是需要的,有的还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比如说“本能”这个术语,如果没有“本能”也许就没有“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当然也就不会有“斯芬克斯因子”,所以本能是一个生物学与哲学基础,文学伦理学的诸多相关术语都是由此而分离出来的。再比如说“理性”这个术语,本来属于哲学,是对于人性的分析与概括,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如果没有“理性”,则没有“理性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也没有“非理性”,那么也就难于讨论人类的伦理问题。所以我们讨论人类的伦理问题就必须讨论理性、非理性、理性意志与非理性意志等问题,要讨论文学伦理学也必须讨论这样一些相关的问题,因为文学伦理学也不过是讨论人类的文学问题在文学中的表现而已,没有人类的伦理问题也就不会有文学中的伦理问题,文学中的伦理问题只不过是人类的伦理问题通过文学的方式而得到了反映而已。再比如说“意志”这个术语也很重要,它处于“本能”与“理性”之间,每一个人都有“意志”,然而也还有“理性意志”与“非理性意志”的区分,“非理性意志”可能包括“自然意志”和“自由意志”,而“理性意志”则不可再分。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个核心,而伦理学则是一个基础,而心理学、哲学、心理哲学则是属于文学伦理学的外围术语,然而也是不可少的。从哲学与心理学中借用过来,可以最大程度地说明文学伦理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要做到完全独创也不可能,因为除了要有具体的研究对象之外,还是要有理论前提,心理学、哲学、心理哲学也就是它的理论前提之一。
四是科学方面的术语与概念。所谓科学方面的术语概念,是指为了说明文学伦理学批评需要面对的人类伦理的最新发展,为了更好地说明人类所创作的最新的一批文学作品以及创作它们的作家,而必须联系到的一些科学术语,有的是自然科学、有的是社会科学、有的是人文科学、有的是技术科学,但都是与人类社会的最新发展相关联。一共有以下9个:a电子文本;b自然选择;c科学选择;d脑文本;e斯芬克斯因子;f数字文本;g文字;h物质文本;i语言。“语言”与“文字”当然不是现在才有的概念,并且也不是我们今天可以来界定的问题,然而文学伦理学既然与文学相关,当然就与“语言”和“文字”发生了关系,因为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思维,没有思维也就没有文学;没有“文字”虽然存在文学,也就是口头形态的文学,然而却无法形成物质文本,只能处于脑文本的阶段,那么我们今天要来讨论所谓的文学伦理学,也失去了充分的依据与重要的对象。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伦理的角度理解“语言”和“文字”,也许具有与从前不同的内涵,可以发现从前的“语言”“文字”工作者所没有发现的一些东西。我认为在这九个术语中,有的术语是具有特定内涵与强大功能的。“自然选择”“科学选择”是与“伦理选择”相联系的,表明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三次选择,其实“自然选择”和“科学选择”也会涉及“伦理选择”的问题。所以,这两个术语也是具有比较强大的解释功能的。“电子文本”“数字文本”“物质文本”主要是为了说明“脑文本”的存在及其价值的,“电子文本”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数字文本”是计算机时代的产物,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属于“物质文本”,本来与伦理没有什么关系,然而这些新的事物的出现,会让伦理的载体发生变化,也就是文学形式与传播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影响我们的文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有了这样一些术语之后,再来讨论“脑文本”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了。本来所有的文本都与脑文本有关,因为所有的文本都是思想与情感的文本化,如果没有情感与思想的产生,也就不会有文学的产生。然而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类的文学没有办法保存,也就只是处于脑文本的形态,通过语言可以交流,那也只能是口耳相传而已。其实,这只是形式的问题,现在有了多种多样的技术手段,如果我们没有能力或没有将其以物质的形式记载下来的话,也还是存在脑文本。在科学术语中,“斯芬克斯因子”也许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术语,因为它标明了人类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即人从兽分出来,具有了人的外形与人的伦理内质。而“斯芬克斯因子”可以分为“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表述,在人的身上的确是存在“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而“兽性因子”是基础,“人性因子”是主导,如果“人性因子”不能主导,则会发生伦理问题;一般而言,人性因子在一个人的发展中,都是可以起主导作用的,这就是让人能成为理性的人的原因。然而,人是相当复杂的动物,在一个人的身上是不是同时存在“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有的时候会发生困难。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也许可以这样进行描写,我们也可以进行这样的分析,然而人性还是人性,兽性还是兽性,人性占多少而兽性占多少,有的时候是很难区分的。当然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发挥很大的解说功能,这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53个术语,我们仅作以上的分类与解说,不一定正确与科学,也只是体现了我的理解与认识水平。
李:通过分类与解说的方式,您为我们厘清了文学伦理学一系列概念术语,而文学伦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肯定具有一定的基本思想与内涵,也就是具有一定的方法基础。我们在运用其进行文学研究的时候,也是必须要了解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思想,不知您是否有自己的概括与总结?
邹:也没有什么精到的概括,只是有一些自己的认识吧。文学伦理学虽然不是一门学科,然而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就是说它在一些重大的原则的问题上,有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有自己的基本立场与主导思想。下面我就试着解说一下,希望可以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
文学伦理学基本思想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文本基础理论。所谓文本基础理论,是指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文学文本的,没有文学文本就没有文学伦理学,或者说文学文本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首要对象,因为作家一切的伦理思想与伦理观念,都会保存在文学文本中。而在文学文本中所存在的“伦理线”“伦理结”“伦理结构”“伦理景观”“伦理冲突”“伦理困境”等,就成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者采用的重要话语与研究的主要内容。“脑文本”就是一种文本,然而如果没有外化为物质文本的文学形态,也就是文字与电子形态的文学作品,那么就难于把握伦理内涵与伦理现象,也就没有办法进行研究。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主要对象,就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主要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都是从对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的分析中得出来的,如对于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麦克白》,古希腊两大悲剧《美狄亚》《俄狄浦斯王》,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分析,也都是相当深入而经典的。所以,文本理论是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首要方面,我想这没有什么好讨论的。文学就是作品,没有了文学什么都没有了。没有文学作品就没有作家,没有作家与作品就没有了文学史与文学理论,也没有了文学阅读与文学传播。
文学伦理学基本思想的第二方面就是“人物基础理论”。所谓“人物基础理论”是指我们在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与研究的时候,主要当研究文学作品里的人物,而不是故事情节与语言形式。因为文学是人学,主要的文体形式都是要以人物为中心或主骨的,至少戏剧、小说、史诗是如此,而所谓的“伦理”主要还是人物的伦理,人物的伦理身份、伦理意识、伦理思想与伦理观念。所以,文学伦理学中的许多术语,都是指向人物与人物形象的,包括“伦理困境(ethical predicament)”、“伦理混沌(ethical chaos)”、“伦理混乱(ethical confusion)”、“伦理冲突(ethical confliction)”、“伦理选择(ethical selection)”、“伦理身份(ethical identity)”。我们知道,戏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还有史诗,主要是以塑造人物为核心的,因此文学伦理学重点关注文学作品之中的人物,包括人的身份、人的心理、人的思想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特殊联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所在,是一种符合逻辑的、顺理成章的理论结构。人物理论成为文学伦理学的基础之论之主要内容,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许没有任何人可以否定这样一点。
文学伦理学基本思想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心理基础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较为博大,它不只是关注文学文本,不只是关注文本中人的问题,还要关注它人物的来源、人物的根源,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历史的种种联系。因为文学是人学,因此文学伦理学关注人的伦理身份、伦理困境、伦理选择,当然也要关注人本身,关注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观念、人的思想、人的意志等。主要有三个术语构成了文学伦理学“心理基础理论”,分别是“自然意志(natural will)”“自由意志(free will)”与“理性意志(rational will)”。首先,“自然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生物要求,其实就是文学作品中人的伦理困境、伦理冲突、伦理选择的重要原因;“自由意志”要求具有创造、符合人的本性的自由选择,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内在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为高级阶段才可能有的创造;“理性意志”是要求抑制“自然意志”与“自由意志”,符合一些规则、道德和伦理的要求,能够认识到何为正确、何为错误、何为善、何为伪的问题。如果人类社会没有了理性意志,整个世界就会出现严重的混乱。在印度社会中存在较为高发的强奸案件,也许就与印度人的理想意志较为弱小有关。文学伦理学是有关人的学问,不是有关自然的学问,而每一个人都是有着情感与心理的,在文学作品中就是特定的情感与心理,因此,离开了心理学特别现代心理学的理论,许多现象就没有办法解释,许多问题就没有办法理解。所以,心理学基础理论成为文学伦理学的基础理论,则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思想的第四个方面,就是“人性基础理论”。所谓的“人性基础理论”是指文学伦理学是关于人的学问,而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性,在于人的基本属性与人的意志。所以,“人性因子”“兽性因子”“斯芬克斯因子”“本性”“理性”“非理性”“理性意志”“非理性意志”“天性”等,就这样成为了文学伦理学的重要术语或与文学伦理相关的重要术语。人类的伦理规则的建立,往往是人区别于兽的标志,即人有人的伦理,而“兽”有兽的伦理,然而“人”的伦理与“兽”的伦理是不同的,当然也可能有相通之处。人类的伦理是基于人性而建立的,没有人性被认为是不可能的,有了人性才可以谈其他的东西。
文学伦理学基本思想的第五个方面是“人类学基础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里面的人类学基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然而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主要的术语包括“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伦理选择(ethical selection)”与“科学选择(scientific section)”,以及相关的“人性因子”“兽性因子”和“斯芬克斯因子”三个概念。历史学家把人类有史以来的历史划分为几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至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的历史上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动,经过了三次大的选择,第一次选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解决了人类的外形,区分了人与兽的外形问题;第二次选择是伦理选择,伦理选择解决了人和兽的内在本质区别,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还讲究理性与理性意志,拥有智慧,人性因子控制兽性因子,并且在一个人的生活中起了主导作用;第三次选择是科学选择,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这样一个选择过程,有助于人类社会走向更高的层次。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可以满足人类社会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也可以解决所谓的克隆人所产生问题,以及外星人的存在而与之俱来的一些重大的伦理问题。然而,科学选择还没有完结,那么伦理选择也没有结束。是选择科学还是回避科学,是回到原始社会还是勇敢地迎接科学的挑战,这的确也是一个问题。
对具体文本的研究、对具体文本之中人物形象的研究,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问题,在对于文本中人物形象研究基础上,扩大为对于文本整体的研究,也是文学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要研究文学里面存在的伦理现象与伦理问题,要研究文学作品之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伦理问题及其根源,就要牵涉到“心理基础理论”“人性基础理论”和“人类学基础理论”等一些相关的概念。整体是一个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由中心到外围、由本质到现象、由结果到根源,都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以此来看,对53个概念与术语的分类与运用,是一个需要探讨的学术问题,按照一定逻辑去分析,就可以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如果我们不从理论上与逻辑上进行讨论,人们对于这些文学伦理学术语的认识就会不明不白,运用起来也糊里糊涂,更有甚者会犯诸多不当有的错误。
李:听了您这样的具有创造性的分析之后,我们对前人提出的53个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与概念,就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比较深刻的理解,我们知道,一种文学理论发展亦需要结合实际,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才能更好地对文学文本进行相关阐释。请问您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方法论上具有什么样的鲜明特点?
邹: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具有方法论特点的文学批评新方法,也就是说它不仅有自己的方法,还有自己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就是基本的立场与观念,正如我们在上面所分析的那样。文学伦理学在方法论上,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学问。它的基本研究对象就是文学文本,中外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大量的文学作品,许多都与伦理具有这样那样的联系,这就成为了文学伦理学研究的基本对象,不需要我们花很大的力气去发掘,因为它们就在图书馆里,并且有大量的出版、广泛的收藏,历代以来也都有大量的阅读。正是因为有特定的文学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所以才可以叫文学伦理学批评,不然就只能叫文学伦理学研究,两者还是具有区别的。二是具有文学审美的过程。因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并且多半是具有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所以我们在研究的时候,首先是要有审美投入,要有审美分析从而有自己的审美发现。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审美无关,其实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审美,如果没有审美就不会发现伦理身份、伦理困境、伦理语境和伦理选择,当然更没有伦理结与伦理线的发现,也就不会发现一部作品特有的伦理结构。因此,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存在本质的不同,那就在于有审美与缺失审美的问题。因为文学作品本来是审美的产物,它本来就是一种美的创造,如果我们不把它当成艺术作品,那我们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成为了“伦理批评”了。三是一种注重于人的研究。伦理总是与人相关,伦理意识与伦理观念正是人类与动物的重大区别之所在,所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还在于人,包括文学作品里的人、文学作品背后的人和作为创造者的作家本人。文学作品里的人是文学伦理学关心的主要对象,它们正是构成了文学伦理学的主要内容与主要对象,文学作品里如果没有人的话,也许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就失去了用武之地。而文学总是来自于人类的生活本身,因此也得联系到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环境与文化语境,方可更好地理解作品里的具有伦理意义的人物形象。而作家的伦理身份、伦理意识和伦理思想,是作品之所以产生的最坚实的基础与最直接的来源,因此研究作为人的作家本身也成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必须关注的对象。以上三个方面就是我理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方法论上的特点,与其他批评方法有所不同之处。
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方法论上也是存在问题的,许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样一点。一是有的人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可以包打天下,可以不需要其他批评方法了。我们不能说有了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就可以不需要其他批评方法,其他批评方法包括从西方传进来的多种多样的批评方法,都可以发挥各自的作用与价值。因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只能解决一部分文学作品的问题,只有文学作品里存在伦理问题,我们才可以用此种方法进行解读。任何一种文学批评方法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代替其他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二是有的人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伦理价值,自古以来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伦理的产物,把文学的起源、构成、发展都与伦理联系起来,并走向一种少有的极端。人类早期的文学基本上与伦理无关,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产生的文学作品,在这样一个高度伦理化的社会中,也有相当多的文学作品与伦理没有关系,如李白、王维、孟浩然的诗歌作品。所以,那种把天下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当成伦理的产物,认为它们都是文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也是站不住脚的。三是把伦理与审美对立起来,认为文学伦理学关注的是作品里的伦理,而不是作品里的美学信息与美学价值,这种观点是相当有害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关注的是文学作品里的伦理现象,而不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伦理现象,如果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伦理现象,那与审美则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承认关注的是文学作品里的伦理现象,则绝对不可能离开审美而成立,因为它本身就是审美的产物,本身也是一种具有艺术之美的存在。如果把审美与伦理对立起来,则不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甚至也不可叫文学伦理学研究。我们研究的还是文学,说明的还是文学问题,而不是伦理问题。这就是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方法论上也存在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进行讨论。学术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讨论,只有讨论了才有研究,只有研究了才可能得出符合事实的结论,才可能求得真知,探得真理。
李:您认为如何才能解决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方法论方面所存在与出现的问题呢?
邹: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质,出现一些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纠正所存在的问题。一是把文学作品加以区分,从现有的文学历史来看,可以把中外文学史上的作品区分为伦理文学与非伦理文学,如果是伦理文学就可以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如果是非伦理文学就不可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因为并不存在伦理现象与伦理事实,你如何运用呢?二是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把作品分析与作家研究结合起来,如果只是批评分析文学作品,可能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一端而不知两端,只知表象而不知根本。作品是由作家所写的,文学作品里的伦理主题、伦理结构、伦理冲突、伦理选择等,都可以从作家那里找到根源。这就是还原历史、还原现场的基本要求,不可只是从今天的角度来讨论问题,也不可只是从自我的角度来提出问题。三是任何批评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也不可能包打天下,似乎什么都是伦理、到处都是伦理,什么都和伦理扯在一起。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也不全是原创的,西方已经有了的东西,我们不可视而不见,伦理批评在英美有一条历史的线索,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西方的影响下才发展起来的,要承认这种基本的历史事实。只有实事求是,才可以让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有更大的发展。
Owing to its creativity,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has been exerting certain in fl uences on China's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 circle of literary study. To compare with the literary theories and criticism introduced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it is quite original. However, its limits emerg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the theory, which needs further clari fi cation, improvement and perfection. Regarding the terms and concepts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ir viewpoints and stance and sort them out when applying them. Meanwhile, we may supplement and revise the present theory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solutions.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limits, Professor Zou Jianjun, a scholar who has been engaged i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puts forward his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the classi fi cation of the terms of the present theory and his insightful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It is believed that his suggestions are signi fi cant and valuable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future in China. In fact,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is a common academic cause for Chinese scholars, and it calls for engagement of more scholars, especially their creative understanding.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thodology existing problems resolutions
李柯霓,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
Titl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imits of the Methodology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Zou Jian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