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玉(晋中)
吾王不返
●张 玉(晋中)
丙申年三月初十
季春,虹始见,岁煞南,龙日冲狗
宜出行,忌嫁娶
一
我于三月初十清晨抵龙门下。此前我曾多次路过河津,但从未长久驻足。它于我,只是秦晋之交的一个驿站,联结着太原和西安这两个城市。在黄河大桥,太阳隐没于灰白的云层中,光线混沌,弥漫的煤尘让空气变得糙黄干裂,使人疑心黄河就是这么干燥,一点水汽也无。游人不多,许多行色匆匆的人一望而知是本地居民,衣着和神情都是典型的晋南样貌,憨厚、灰扑扑、眼睛却圆而灵活——历史上河津是颇出过几位俊杰的;论文,有王勃;论武,有薛仁贵;还有史圣司马迁;他们都是我深爱的人。也许历史需要他们跃过龙门,成为图腾,照耀河津的鸿蒙;但是现在他们都不在了,当我终于来到河津,他们却已离去,只有龙门依旧,在山河之中。我就在一阵风一阵煤尘一阵欢喜一阵悲伤的百转心事间,走进这道从上古招摇到如今的绝世之门。
这门仿佛早有神谕,是我一场大梦的入口与出口,是离我的目的地最具渊源的一道门。寻找一个久仰的人,就想找到一个最贴切的地方与他相会;拜会一个有大功业的人,便想感知他破天荒的勇气——我说的,是大禹,我是来寻他决开三千里黄河的传奇;我来了,我走过,门却在我身后化作了巨石和大浪,门的主人就在前方,他在洪荒中向我走来,当我欲执子之手时,他却与我擦肩而过。
我首先寻找的,是禹王洞。相传,当年大禹疏通黄河来到此地,被积石山挡住去路。他率民众日夜开山,某一天,天空一道电闪,直击东边高崖,顿时山崩地裂,万仞绝壁上出现一个大洞口。禹攀援而上,发现山洞深不见底,山情水势一览无余,遂决定在山洞居住,指挥千军万马开凿龙门,此后人们一直称其为禹王洞。民国版《乡宁县志》记载“禹王洞在黄河小梯子崖上,绝壁千仞,下临黄河,相传大禹凿龙门时,常憩于此。洞深莫测,人无敢入。”
小梯子崖曾是当地人下山之路,龙虎公路开通后,这条天路便告退役,少有人迹。加之近年来炸山开矿,梯子口已毁,无法通行。我们顺崖口依小径盘旋而上,脚下荆棘丛生,坡上怪石乱滚,绝壁之下是天然的石龛,龛下有就地垒起的小石屋,尘埃堆积,粪便琳琅,墙面犬牙交错,不知何人所建。顺石龛一路攀援至东面的峭壁,抬头看到三个石洞,我已经手足酸软,只想歇息一下。
然而禹王洞仍然需要艰难的攀登。洞在绝壁之中,最下面的洞口距路面也有几人高,摩崖有人工凿出的小石窝,脚尖可以探入,石缝里插着一根木桩,大约是从前人们上下时的抓手。中间的洞有门和窗,最上的洞口是敞开的,但是高有数十米,无路可登。
我攀岩而上,进入下洞,这洞很狭窄,或者说它仅仅是一条通道,它向上延伸,两侧的石壁上有小石窝可供手臂支持。我脚下发出咔嚓咔嚓的碎裂声,那是风化的石渣寂寞的呻吟。我回头看看山下,黄河水发出强烈的反光,白亮如银,沿岸群山如同列阵雄兵,令人心生敬畏。沿着这条缝往上爬行,越来越陡而窄,最后收束为一个仅容一人的葫芦口,爬出去,却是豁然开朗的天地,这就是我们在下面看到的那个中洞。
这里无疑别有洞天,它宽阔明亮,构造精巧,石条砌就的墙壁和门窗,阳光从外射入,洞内满是碎金的光芒,墙根有一盘小石炕,平整光滑,触手生凉,可以容两三个人并卧。炕前有两个石池,一条石渠从洞外直达池中,可惜水流干涸,不复当年情境。洞口筑有围墙,出洞口,石根凿有水道直通北边的石缝,可以想见,泉从此石而出。石缝有一丈多高,两条麻绳从上面的灌木丛中垂下来,抓着绳子攀上去,是一个两米见方的石台。坐在台上极目远眺,群山万壑尽收眼底,黄河奔雷喷雪,声震乾坤。
此处大风汹涌,云雾蒸腾,令人心胸浩荡,有欲乘风羽化的感觉,我想这里必然曾经有高人长久居住,也许是禹王,也许是别的神仙隐士,也许是亡命天涯的刀客,也许是杨过和小龙女……洞内墙上和周边崖壁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一切都像一个巨大的谜,上洞可以看见,但是无路可通,我终究不能抵达一些事物吗?我忽然觉得我曾经在某一个瞬间到过那里,在我看不到的深处,一定留有禹王馈赠我的遗迹,我坐在风云之中,尽管耳际河声如雷,我仍然从中听到了一缕细而清越的声音。
同行的一位诗人说,那是水龙吟。
禹凿龙门,千秋功垂。龙门曾有许多禹迹,河津这边有东禹王庙,对岸的陕西韩城也有,叫作西禹王庙。两座庙宇隔河相望,石崖上刻有《禹王锁蛟》和《龙门虎图》,镌刻大禹的盖世功绩,遗憾的是这两座禹王庙都在抗日战争中毁于倭寇的炮火。禹庙已成齑粉,唯余虎啸龙吟,只是不知今天的九州大地,是否会天生禹王,降龙伏虎,开辟人间正道?他知不知道当今天下还没有完全消除洪涝之灾?他知不知道当今的水患远非上古之时的水患可比?他知不知道现在的水患一半是天灾一半是人祸,一半在山河大地一半在都市城邑?他知不知道历史需要他劈开八百里龙门的力?
吾王不返。
二
那是四千年前,洪魔肆虐,摧城夺寨,淹没生灵,舜帝派鲧去治理洪水,鲧失败了,被处死;他的儿子禹继任为新的治水者。在浩浩汤汤的淫雨中,禹沿着九曲黄河南下,过吕梁,走太行,他走了十三年,从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走到三十而立,他是该立起来了。那个头戴箬笠,身穿虎皮的青年,就是他吗?他徒步穿过狂风暴雨,他看到洪流吞噬五谷,席卷村庄,他站立于高山之巅,看到生灵涂炭的暮春三月。夜色如墨,骇浪如雪照彻天地,狂风灌满他的胸腔,芸芸众生在他脚下蠕动,那些牧人、那些农夫、那些浪子、那些过客,那些兄弟、那些情侣、那些老者、那些婴儿,那些逝者、那些活着的人;最终都在大水中挣扎——这一条被鲜血滋润的,汤汤的大水。
水流可载舟,亦可漂橹;水流可润物,亦可倾城。
有婴儿在呱呱涕泣,有女子在凄厉哀鸣,他们应有的温柔与天真,在洪水中荡然无存,山巅上升起血红的月亮,如同狰狞的天目。他望着山下的血肉白骨……这血肉与白骨中,有一部分是他的父亲鲧,曾经为理想盗取息壤的人。他惊觉救赎之路是息壤也无法填补的空间。
这是他的无间地狱,透过那被鲜血和月亮染红的河流,他看见了他的子民,扶老携幼,挈妻抱子,沉浮于河流;他看见了他的人生,千秋百代,轮回转生,漂移于河流;他们的面目变幻不定,一双双望向他的泪眼千重万叠;他别无选择,没有回头之路。
他挥舞的石斧、木锹、骨凿一件件断裂了、损毁了,他身后的士卒一个个受伤了、摔死了,他身上遍布伤痕,露出森森白骨;他举起双臂,在烁烁雷电中高呼:“天地不仁!”又是一道闪电,咔喇喇震彻山谷,山崖突然屏开,洪水一决千里,向下冲去。
禹是鲧的儿子。鲧是一条大鱼,禹也是一条大鱼。而禹与其父所不同的是,他变成了龙。他将脚下这被他劈开的巨峡命名为“龙门”,他以他的神力许诺于众生,即使你只是一条鱼,只要可以跃过此门,就可以变化为龙。
“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
他是第一条化龙之鱼。他囚禁了年老的舜,成为真正的禹王,并终结了禅让制,开创了世袭制,在身故之后传位于儿子启。他的治水不仅打破了一个时代的生产力之瓶颈,也催生了新的政治体制,这是中国历史的大转折。那个双足深陷于水草,匍匐在雨夜的石洞里绘制河图的青年,现在身着黑袍,手持王笏,高坐于佩玉鸣銮的殿堂间。他已经是一条龙了,并且他的血统将永远传承,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都将是龙。然而这真的是他所想要的吗?那条艰难在浊浪中抬头的鱼和这条鳞鬣飞扬爪牙狰狞的龙,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大禹?吾王不返。
三
我们下山,回到黄河边。两岸如同刀斩,双峰对峙形同巨闸,扼住黄河的咽喉。河出其中,上宽百步,下泻千里——“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我们穿上救生衣,乘船逆流而上,触目皆是绝壁,像一道道垂直的截屏,黄沙浊浪掠舷而过,浪声与马达声交织在河谷。船行到接近龙门最狭窄之处时,船工提醒我抬头望,我看到绝壁上凿有“石门”两个大字,我举起手机正欲拍摄,船却开始掉头,我的身子一晃,小船已顺流直下,那两个散发着森森王气的大字转眼间被远远甩在身后,我以黄河的速度向来路回归。
据说每年春天——就是这个时候,黄河破冰,桃花汛到,天下的鲤鱼过齐鲁,走中原,穿越三门峡进入黄河,云集于此,来登龙门。龙门下日夜群鱼争跃,耀金飞虹,登龙门者,天火烧其尾,化龙腾渊,不登者点额暴腮而退。但是这样的景象我没有看到,因为黄河淤沙,甚至会有断流的情况,龙门飞瀑和鱼龙变化,可能以后也不会有人看到了。我凝视河中水,只见一片浊黄,没有一条鱼的影子。
这不是我梦中的龙门。
我曾在多少个无法入睡的深夜思念着龙门。多年以前我在北寨以北的土坯屋里睁着眼睛看着黑暗,想象自己是一条硕大无朋的鱼,在荒无人烟的黄河故道溯游而上,四面激浪如箭矢击打我的鳞甲,我身下是粗粝的黄沙,河水卷着石块和浮木,我扭动身子避开它们,险滩一个接着一个,我乘着风云翔于浅底,游往龙门的方向。
少年张玉曾那么相信自己会跳过龙门,变成一条龙。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龙门,都有鱼龙变化的梦想。
假如我跳过去,我就能见到禹王吗?或者说我就变成了他吗?但我还是跌落在尘埃,点额暴腮之后,我生命的一部分也永远地离我而去。当我莅临龙门,黄河已不是最初的河流,山无棱,天地绝,龙门之下的浪涛已不足以浮我身躯。
我跳不过去了。
我没有找到禹王,在尘土飞扬的暮春时节,河津凉入肌骨。我只能离开龙门,我们彼此离开的部分构成了黄河之外的时间。我将启程,告别龙门,继续我遨游四海的行程。我在黄河之上看着它,然后离去,将龙门留给文字,将自己交给来日。我亘久而孤独地站立,把自己站成一座龙门——我等的船还不来,我等的人还不明白。我幻想我在这里等了四千年,不知不觉垂垂老去:其实等待不应该等待的人和事,就是等待死亡,等待黄河将我吞噬,卷送到另一座龙门,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我不知道,只有岁月和爱情知道。
吾王不返。
谁的黄河冲过龙门的胸口
谁的鲤鱼跃上桃花滩头
谁在禹门渡等待千年
让河津这寂寞的巨石沉没于浊浪
游船上的一蓬青梅是酸涩的绝望
最初的情人带来末日的甜美
跳过龙门的鲤鱼将不再重生
它君临天下,失去坟茔
在暴雷中呼喊着某条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