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评论》创刊五周年暨百年中国新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研讨会综述

2017-11-14 00:00:48段玉亭
新文学评论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学评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 段玉亭

《新文学评论》创刊五周年暨百年中国新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研讨会综述

◆ 段玉亭

为纪念《新文学评论》创刊五周年,进一步办好《新文学评论》杂志,在中国新文学诞生百年之际,中国新文学学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新文学评论》编辑部于 2017年6月17日在华中师范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联合主办了“《新文学评论》创刊五周年暨‘百年中国新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研讨会”。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黄永林,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王庆生、副校长李向农,原湖北省作协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先霈,武汉大学资深教授、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於可训,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何锡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谭桂林,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泽龙,《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文学评论》编审刘艳,《光明日报》评论版主编王国平,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罗振亚,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贺仲明,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均,山西大学文学院王春林,武汉大学教授樊星,海南师范大学教授毕光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学院教授古远清、胡德才,《江汉论坛》编审刘保昌等省内外学者、媒体代表及华中师范大学校领导、专家代表共计6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上午举行了会议开幕式及“《新文学评论》创刊五周年”研讨会,下午的“百年中国新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 研讨会分为两场,分别从当代文学、现代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方面深入探讨,与会专家既紧扣主题又不囿于主题,各抒高见。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会议开幕式由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新文学评论》执行主编李遇春主持。原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向农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学校向莅临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媒体代表表示热烈欢迎。继而从杂志性质、栏目设置、办刊经历等方面全面介绍《新文学评论》,回顾办刊经历,肯定《新文学评论》五年来在中国新文学发展方面作出的独特贡献,并在总结办刊经验时寄予更多希望,鼓励办刊人员要不忘初心、再接再厉,提高办刊水平,为促进中国新文学研究与繁荣以及学校学科建设作出更多贡献。於可训教授在致辞中肯定了《新文学评论》“办成了具有学术性的文学评论刊物,具有文学评论色彩的学术刊物”,他认为《新文学评论》这两种风格兼得,是其最大特色。他还结合自己创办《长江文艺评论》的曲折经历说明办刊之艰辛,往往是几代人共同呼吁、努力的结果,同时希望《新文学评论》的明天会更好。王庆生(现任《新文学评论》编委会主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带领大家回忆了中国新文学学会从1979年成立直到2012年《新文学评论》创刊的艰辛过程,三十余年几代人不懈努力终于遂愿,基于此,王庆生分别向支持刊物发展的阎志董事长与刘醒龙先生、《新文学评论》主编黄永林、阎志、张永健,尤其是执行主编李遇春的辛勤付出以及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何小红女士在致辞中结合《新文学评论》的具体栏目及文章,指出杂志从中西、古今视角审视百年中国新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关系,将学术性与批判性、兼容性与对话性结合起来,并肯定杂志对百年中国新旧文学交融、互动与发展的意义。

上午的“《新文学评论》创刊五周年”座谈会由王庆生与贺仲明(《新文学评论》副主编)主持,贺仲明评议。发言嘉宾纷纷对《新文学评论》做出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贺仲明从自身参与《新文学评论》创办的体会中再次肯定了办刊人员的付出。古远清教授在分析对比“南会”与“北会”各自优势中强调中国新文学学会对台港澳文学的重视是很有价值的,并认为“新文学史家访谈录”的设置颇具特色。谭桂林表示《新文学评论》在短短五年内便做到现在的水平,体现出编辑的勤奋、执着,在规模与形式上有着自己的特色,并很容易从栏目设置中看出主编者办刊中的自主性与自觉意识。王春林从刊物对“茅盾文学奖”的历届扫视、对“70后”作家现场的关注的方面对刊物的栏目设计再次表示肯定。罗振亚认为刊物栏目设置具有包容性、开放性,设计与策划十分精心,且能及时回应当代文学的一些问题及动态。刘艳也从刊物的灵活度与开放性等方面肯定了刊物的栏目,并认为《新文学评论》之所以能办好,与历届编辑领导及人员的学术水准是分不开的。韩春燕对刊物在没有专职人员、没有报酬的情况下坚持办刊的努力表示肯定,并从办刊人员的角度肯定了《新文学评论》的体量与容量之大。吴俊教授从对“新文学传统”这一概念的阐释出发,认为《新文学评论》的一大特色是传承“五四”新文学精神,将中国文学传统自然而然地加入,比很多刊物包括C刊做得要好。此外,他还对刊物在栏目设置上的文学前沿性表示赞赏。

除肯定与表扬外,各位专家、学者还针对刊物未来的发展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王先霈教授指出,《新文学评论》的可读性很强,很有学术性,但少了学究气。在增添文采、文笔情趣的同时,注重文学的本体,树立稳定靶向,取得稳定读者群与作者群。程光炜教授建议设置新文学批评、当代文学研究问题专栏、文学史研究史料问题等三个板块,将会刊同一般杂志区别开来。吴俊、罗振亚也强调当代文学史料问题,何锡章特别提出做当代评论与批评,要加强对文学的历史感、历史意识,办刊要重视文章的历史积淀。此外,罗振亚提出刊物可以增加经典作家作品研究,刘艳也提出刊物在当代作品研究经典化方面需要继续努力,并指出在组稿方面,办刊人可以适当介入,而不完全放权给主持人,使得学者评论家的身份均匀分布。程光炜、吴俊、刘艳等还就《新文学评论》在步入C刊行列的可能性方面给出了具体分析。另外,王国平从杂志风格的连续性、稳定性方面建议办刊不折腾,少走弯路,并提出充分借助新媒体的影响,扩大刊物影响力。

下午第一场会议由於可训主持,谭桂林评议。会议围绕“百年中国新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进行充分而深入的研讨。张均分别从文化传统(关于生命经验的特殊形式)、具体的文学形式、经验以及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三个层面对传统进行阐释。并认为我们所面对的传统,实际上是有古典文学的传统与“五四”以后形成的新文学传统两个方面,二者应当放在一起探讨。张均结合多位作家及作品进行论证,尤其是以《呼兰河传》为例,认为该作品中来自“五四”新文学的传统被中国古典传统所支配,而《红岩》则是来自古典传统又被新的传统所支配。最后他提出研究传统资源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解决新文学传统与古典文学传统之间的结构性关系,而不是单单论证古典传统的重要性。

罗振亚以《中国先锋诗歌的百年孤独》为题,在对中国现代派新诗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的同时,分析先锋诗歌命运多舛的原因。首先,他结合不同时期中国国情分析得出,先锋诗歌在中国的土壤不够肥沃;其次,他认为先锋诗歌的孤独与其本身不可逆转的艺术遗憾有直接关系,容易陷入以技术代替诗歌写作的困境,缺乏真正的思想创造力;第三,他认为先锋诗歌的孤独还与其本质特征有关系,反叛求新尤其是对传统的反叛,加重其对诗歌传承相对稳定性的违背。最后,罗振亚提出,虽然先锋诗歌面对着孤独与缺陷,但只要人类与诗歌存在,先锋诗歌便不会灭绝。刘艳首先以先锋文学为例,具体分析先锋文学的转型、转向或“续航”(出自吴俊《先锋文学续航的可能性》)很大一部分是向古代文学传统汲取资源。其次,结合当代文学评论,如李遇春的《进步与进步的回退》和《传奇与中国当代小说文体演变趋势》两篇论文、程光炜的《贾平凹序跋文谈中的古代》(《文学评论》2016年第5期)、张清华对红色叙事当中的“潜结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关系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作家及批评家对当下具体创作、研究与古代文学传统关系的重视。但是她也提出学者研究的另一翼——以陈晓明为首的学者对传统与现在关系的反思。认为中国现代小说仍为获得现在的形式而努力,不能一味回归传统,还应当在与世界文学的碰撞中,取得成熟圆融的西方小说经验,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并结合《呼兰河传》深入挖掘、论证。

吴俊从文本出发,在文体的不同形态所承载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功能上的区别中,提出当下新媒体的普及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获得了古典多样文体的可能性。从传统、新文学、新媒体等表达形态上看历史的发展轨迹以及面临的未来,毕光明认为,传统进入当代的方式,除了外在形式的嵌入,还有内在精神的糅合。作家个人的知识结构与个人修养、学养密不可分。何锡章以为研究者应弥补自身短板,做现当代文学的深度性研究,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要将传统与现当代文学本身的发展结合起来。王春林则认为,在探讨二者之间关系时,不仅要从古今维度谈论,还要注重中外维度,避免过度强调传统继而遮蔽、忽略中国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谭桂林在评议时首先做出了精要总结,并认为不管谈论新文学与西方文学传统的关系,还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体生命经验中去。

下午第二场的专题研讨会由何锡章主持,吴俊评议。古远清首先从线性角度谈台湾在承续文学传统中的断层,一方面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查禁“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这是意识的断层。现在又是一次断层,在台湾,中文系被认为是外国文学,是点缀性的。吴俊在评议中就此话题又提出,当从空间角度分支“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两个问题的时候,在这个空间关系里存在着如何面对传统承传的问题。同时指出,台湾经历过殖民统治的历史,这些都决定了看待传统的复杂性。樊星认为当代文学六十年在许多方面超过了现代文学三十年,并以陈忠实与王安忆两位作家为例具体分析,提出谈到百年文学的时候,一方面,要有现代三十年、当代六十年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应该意识到现代、当代各有千秋,应该在这方面加强。胡德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从思想与精神的传统视角切入,认为文人风骨应成为中国文学传统的一部分,并将对现代文人风骨的传承分为两方面,即鲁迅刚正不阿的硬骨头精神与胡风坚持文学的现实战斗精神。

王国平以汪曾祺为例,提出传统具体到作家身上的复杂性所在。汪曾祺创作过程的风格流向是不同的传统文化,不断地融入、互渗的结果,是传统内部的社会力量以及外部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力量的作用。庄桂成(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以《余光中新诗批评中的传统关键词》为题,从个案中分别回答了“什么是中国诗歌传统”、“中国新诗是不是彻底反传统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中国新诗是如何继承传统的”四个问题。罗义华(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表示不少作家在有意识地嫁接与传统的关系,事实上,现代作家本身就涉及中国文学传统、西方文学传统、时代文化语境以及作家自身创造性的表现四个方面,并结合《边城》,提出要深入全面地、抽丝剥茧地呈现出来仍然是一个难题。刘诗伟(《长江丛刊》主编、著名作家)从写作学的角度指出,文学对传统的学习或继承,是客观、自然而然的事情。“五四”以后的新文学更多受到外来文学的影响,包括基本的叙事手法和技术。目前在古代文学上的传承,有文人风骨的借鉴,更多的是具体的技巧或语言。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文学评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学院学人新作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时代报告(2021年5期)2021-07-02 08:17:20
华中师范大学“五创并举”学党史,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娘子关(2020年6期)2020-12-09 08:36:16
学术战"役",华中师范大学砥砺前行
新文学评论
新文学评论(2019年2期)2019-08-06 06:40:52
新文学评论
新文学评论(2019年1期)2019-08-06 02:18:54
咏 河 大
新生代(2018年15期)2018-11-13 19:48:53
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of Internet Catchwords of 2017
《喜福会》文学评论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