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小麦白粉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

2017-11-13 05:56刘健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防止措施白粉病小麦

刘健

摘 要:文章主要讲述小麦白粉病的侵染循环和传播途径,并阐述越冬菌源和栽培条件对白粉病的影响,浅析白粉病的发生、流行因素,提出相关有效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侵染循环;防止措施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的重要病害,潍坊市作为重要的小麦生产区域,发病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作者对潍坊市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研,分析气候、种植、管理等方面因素,提出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相关措施。

一、小麦白粉病的侵染与传播

1.白粉病病原菌的越夏、越冬方式。小麦白粉病菌有两种越夏方式,一种是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麦苗上以分生孢子的形式越夏,在海拔较高的山区,气温相对较低,更加适合小卖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越天,我市海拔地势相对较低,发生率较高的地区一般在我市的西北山区,在相对广阔的平原麦区,夏季气温比较高,部分地区超过40℃,白粉病的病原菌存活较难,加之自生麦苗在夏季高温前已经灭茬,平原地区发生率相对较低,小麦白粉病菌很难在这些地区越夏。另一种是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越夏,我省闭囊壳混杂于小麦种子的情况较为普遍,白粉病菌的存活率较高,也是我市小麦白粉病发病的主要初侵来源。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闭囊壳因温度和气候因素很难成功越夏。

病菌成功越夏以后,会继续侵染秋苗,从而致使麦苗发病。冬季时间,菌丝体潜伏到小麦下部叶片内越冬。影响其越冬存活率高低重要因素仍然是冬季的气温与湿度,如果冬季高温、雨雪量大、土壤环境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安全越冬。我市小麦白粉菌基本以这种方式越冬,东北地区的春小麦白粉病的初次侵染病菌也主要来源于山东东部冬麦区,传播时间大约在10天左右。

2.白粉病病菌的传播与侵入。气流传播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通过高空气流远距离传播是白粉病菌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胶东半岛冬麦区当地小麦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随着南气流穿报道东北春麦区,随降雨附着到春小麦叶片,并对小麦发生侵染,致使小麦发病。病菌孢子一旦随气流成功传播到感病品种的植株上,在遇到适宜的生存条件下,立即萌发芽管,芽管顶端逐渐膨大膨大产生附着胞,附着胞通过产生侵入丝慢慢穿透小麦叶片表面的角质层,侵入叶片的表皮细胞,并在表皮细胞内产生吸器,吸取生存所需营养。在适宜环境下,如气温10~20℃和较高的相对湿度,病原菌可在1天内快速完成侵入过程。

3.白粉病病菌的再侵染。白粉病病菌完成侵染建立寄生关系之后,菌丝便可在寄主的组织表面进行蔓延生长,伴随菌丝分化形成分生孢子梗,同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一旦成熟后脱落,合适的条件下,随气流向周围快速传播,从而引起多次再侵染。白粉病的潜育期较短,在气温21℃到25℃时,3天就可完成,白凤病菌的整个生育期中再侵染发生也十分频繁。白粉病菌先在小麦下部呈水平方向扩展,逐步向小麦植株上部蔓延。发病的早期,病田很难发现发病中心,但是其传播蔓延的速度缺十分快。春季时候,拔节期一般开始发病,在抽穗至灌浆期期间达到发病高峰,乳熟期逐渐停止,病情发展的流行基本呈现出S型曲线。

二、白粉病菌的变异性

小麦白粉病菌的变异性比较典型,其生理变异速度快。一个小麦抗病品种推广几年时间后,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品种的抗性逐年丧失,因此,白粉病菌的变异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十分强,这也是研究抗白粉病菌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栽培技术对小麦白粉病发病的影响

从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栽培管理措施对小麦白粉病的影响程度呈现显著相关,一般来说,如果选在病菌越夏地区进行秋播,小麦的早播田和晚播田相比发病更重;平原地区群体密集地块比群体合理的发病要重;不科学的施肥,同样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在高水肥地块,尤其是偏施氮肥的地块,病害发生最为严重。小麦后期使用过多的氮肥,也将造成白粉病的爆发。

四、气候因素对白粉病的影响

1.气温。秋冬春三季温偏高,有利于病害的流行。特别是冬前气温偏高,延长了小麦的的冬前生长期,同时也为白粉病病菌冬前侵染提供了共长时间,冬季气温过高直接有利于病菌的菌源繁殖积累及发展,而早春气温回升过快,天气变暖,也对白粉菌源侵染正在返青的小麦有利。经研究发现,春、冬两季的气温与小麦白粉病的侵染危害呈现显著正相关。反之,小麦苗期低温,生长后期高温,可不同程度的一直白粉病的危害。

2.降水量

(1)小麦生长期内降雨量的增加对病害的流行有利。根据研究资料,4、5月份的降雨量与5月下旬白粉病的发生率呈现显著正相关。雨量偏多且分布比较均匀,气温较高,有利于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传播,对病害流行有利,从而导致近年白粉病中度偏重发生。近年来我市春季少雨,和以前降雨量相对较多的年份比较,白粉病的发病率降低不少。

(2)从研究绝对来讲,干旱少雨对控制白粉病的爆发有利,但是实际生产上缺不利于小麦的生长。因此种植栽培技术配合白粉病的防治措施的研究,才是防治病害发生,提高小麦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

五、白粉病综合防治措施

白粉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以推广抗病品种,辅以栽培技术防治,同时配合生物和化学防治。从而减少病原菌,切断传播途径为目的。

1.抗病品种。选用抗小麦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是对抗白粉病侵染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但是在生产中小麦病害多种多样,必须根据实际经验对症下药。在抗白粉病选育上,切忌抗源单一化,要更多地利用远缘或近缘种属的抗病基因,同时也要避免因白粉病而单一的抗病选育。

2.减少初侵染源。小麦秋苗的主要初侵染菌源主要来自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要想减少初侵染源,在白粉病的越夏区,尽可能要消灭自生麦苗,从而减少菌源,大幅度降低秋苗的发病率。而在病原菌闭囊壳越夏的区域,麦播前要科学处理带病麦秸,减少病害率。

3.栽培管理。(1)控制小麦群体密度。在白粉病菌越夏区或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适当晚播,以减少秋苗发病率,但过晚播种则会造成冬前苗弱,春季分蘖猛增,麦叶幼嫩,抵抗力差,发病程度较重。要根据品种特性和播种期控制播量,避免播量过高,造成田间群体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相对湿度增加,植株生長弱,易倒伏,发病加重。(2)科学合理施肥。根据指导意见和土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氮肥的用量,适当增加磷钾肥,因为磷肥可可显著降低白粉病发病率。(3)合理灌溉,控制麦田湿度。我市的麦区应根据土壤墒情进行冬季灌溉,尽量减少春灌的次数,降低发病高峰期的麦田湿度。需要注意的是,小麦生育期需水较多,不可造成小麦缺水,灌溉能促进小麦植株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必须要掌握尺度,科学灌溉。

4.药剂防治

(1)拌种。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可采用粉锈宁(成分三唑酮)拌种防治,以种子量的0.03%为用量标准,并做适当调整,切忌用药过多,过多会影响出苗。

(2)喷药。根据小麦白粉病流行性强的特点,在春季发病初期要及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主要有:15%或20%的三唑酮、12.5%烯唑醇等防治药物。一般喷洒1次就可有效控制白粉病大面积发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防止措施白粉病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刍议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起因及防裂措施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北方园林树种常见自然灾害及其防止措施分析
用于黄瓜白粉病抗性鉴定的InDel标记
黄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