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品有时更具大师范儿

2017-11-13 19:57马浩
特别文摘 2017年20期
关键词:册子对子真迹

如果赝品能够以假乱真,从艺术角度来看,其感染力与影响力,应该说与原作是等同的。甚至可以说,有时候,赝品比真迹还真,还原本。

为什么呢?

假设在一个方块内,王羲之写“之”字,有若干种有章可循的范式,如果现代人根据高度精准的计算机模拟来捕捉和提取这种范式或者规律,然后根据这个范式编程指挥机械手操纵毛笔,可以制造出标准的王羲之字体。

即使是王羲之本人用其某个典型范式书写“之”字,在不同的时候,也会与其所谓的标准范式有所偏离。

在下偶尔在琉璃厂等地逛游,发现大部分赝品,其形似都达不到,更遑论神似。但有些高手弄出来的东西,已经雌雄莫辨,真假难分。比如,曾经看过一个模仿启功的对子,写得比真启功还“启功”。形似神似,而且笔道更加娴熟舒展,精致圆满。因为这个对子的启功真迹被收进启功的某个册子,因此我有所比较。

这样一来,人的感觉是,看见册子上的真迹,你也会怀疑那是假的。其实,即使是传世经典,都会有某些瑕疵。所谓艺术是带毛边的,即是如此。没有这些瑕疵,或者独特的偏离与发挥,王羲之也不再是书法家王羲之,而只是一个类似复印机的印刷匠了。

如此,一些匠人如果专注于模仿某大师的某类作品或者某部作品,如果他们本身造诣和修行上佳,又同情和理解大师的初衷,则有这么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该工匠可能比大师在这部作品上更像“大師”,更具有该大师的范儿和气场。

(摘自“马浩教授on战略管理”微信公众号)endprint

猜你喜欢
册子对子真迹
法国版暑假作业风行90年
《写生翎毛图》全幅现身,99%是徽宗真迹?
在上山的路上(外二首)
文化滋养文字 情境创生情趣
——《古对今》教学活动设计
紫蝴蝶发卡
干嘛跟脸过不去
魅丽黄暴团的日常
在春联里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