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耳
30多年前中国人出国时惹人烦,因为我们露穷;现在出国人家还烦,因为我们显富。
我们露穷的时候是真穷,穷得连衣服都买不起;我们显富时其实没那么富,只是比以前有点钱而已。不要忘记穷和富都是相对的概念,尽管我们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名列前茅,但是在人均收入上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不仅欧洲,连非洲都有许多国家高过我们。所以我们的富裕,其实没有什么好张扬的。
而且我们常常是拿相对富裕的自己比相对贫穷的西方人,却还保持着贫穷时的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在这一点上我们许多国人就不如西方人,他们富人活得体面,穷人活得也体面。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开始大批走出国门的时候是真穷,人们口袋里没什么现金,商店里没什么商品。出国的钱都是专门去中国银行领,到国外后支出统一管理,个人口袋里只有零钱。但是西方世界商品琳琅满目,让人又好奇又眼馋,我当时不仅没有钱买,连问质地都不知道怎么问,只好透过橱窗逛店饱个眼福。
到了华人开的店后,终于可以说中文,又是同胞,忍不住到处问价,然后又不买,顶多问半天就买几美元的小纪念品,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挺招人烦的。当时印象特深的是,海外同胞而非西方人尤其烦我们这些大陆来的穷鬼。
我第一次到纽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唐人街买东西,我用普通话问价,华人同胞用广东话回答,我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那种爱答不理、嫌贫爱富的势利态度让我很不舒服。这都是过穷日子时的事。
国人富裕后很快学会消费西方名牌,却也常常引来怀疑的目光,因为假的东西在国内毕竟太多了。我的朋友当了一家大型航空公司的副总以后,有一次吃饭时穿了一套名牌西装,笔挺筆挺的引来赞扬声。我故意问他那牌子是真的还是假的,他得意地说那件西装是真的,花了好多钱呢。另一位朋友则在一旁揶揄道:“关键是现在人不一样了,当大官后气魄也大,穿了假的别人也会认为是真的;没当大官以前则不一样,穿了真的都被认为是假的。”
富裕的中国人往往集体出行,到巴黎团购,去高档店买东西时也大声喧哗,旁若无人般地挤在一起,让法国人侧目。于是后者干脆成立了中国部,专门请了在巴黎的华人在那里导购退税,方便了游客,也是为了把中国人隔离开,免得影响商店的生意。我专门去“巴黎春天”和“老佛爷”店看过团购的场面,熙熙攘攘一片中国人,弄得在高级商店购物没有高级的气氛。
多年前日本人游客多,也不讲法语,法国人也设立日本部为他们团购提供帮助。但他们安静得多,又相互谦让,让法国人很受用。
有些中国人在国外餐馆吃饭时也会像在国内般的大呼小叫,把服务员指使得团团转、随叫随到,那其实是不可取的。西方的服务员都很在意自己的尊严,他们愿意提供服务,因为他们就是干这个的,但他们希望与食客平等相处。而西方食客都是以眼神和隐蔽的手势让服务员注意到,后者就会自动走过来。如果大叫几次,那他们可能会故意装听不见,把你晾在那里一阵,若无其事地干别的事。
富裕的国人还好故意露富,东北人称这种行为叫“嘚瑟”。一些中国人在海外也“嘚瑟”,认为自己付钱了,就应该享受自己想要的服务,结果适得其反,反而被人嫌弃。
当然有时国人“嘚瑟”是不得已而为之。国内银行在卖外汇时常常不愿意给零钱,只给大钞。出国的人也不愿意带零钱,以为整钱方便携带,结果关键时候买不到东西。我认识的一个人拿两百欧元大钞买几欧元纪念品就遭到过冷遇。法国人借口说找不开,其实也是怕遇见假币,而他们又没有我们国人无处不在的验钞机和千锤百炼识别真假的过硬本领。面对几欧元营业额的损失和百元假钞的风险,权衡很简单:他宁可选择不卖。
前些日子在巴黎“老佛爷”店里发生一件针对中国人种族歧视的事,一对中国游客手持大额现钞被巴黎售货员误认为是欧元假钞,不仅侮辱了他们,还叫来警察把他们送进了班房。(摘自《世界知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