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广播公司(BBC)11月11日文章,原题:世界最大购物节反映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仍记得上世纪70年代在中国成长的经历,当时我的母亲和左邻右舍需要凭借定量供给的票证才能在国营商店买肉。人们很少想到购物,因为只能买到为数不多的商品。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购物的体验也几乎没什么起色。那时,购物只是不得不去购买一些必需品而已。
显然,那与目前已随着“光棍节”走红而变得轰轰烈烈的盛大购物活动完全不是一码事。今年是该活动第9个年头,有公司称今年全世界100多万商家参加该活动。在看到这些信息时,我的脑海中不时闪现出所有人都穿纽扣衬衫和松紧带宽松裤子的童年印象。当时我们每年能有一套新衣服就算幸运。如今我的亲朋好友已向我证明购物已变得何其普遍。我的表姐在这一天购买了6个月的家用品。一位发小花了500美元。即便是今年70岁的叔叔也网购了内衣和小吃。
那么是什么推动中国发生如此引人瞩目的转变?我将之归因于中国民众对尝试新生事物的强烈好奇感和意愿。毕竟,几十年前他们还鲜有购物选项。此外,这还与他们热衷购买打折商品有关!这一天,折扣可高达30%或更多。但我在成长过程中被灌输的那些中国传统价值观——节俭、朴素和量入而出——究竟已发生什么变化?它们已被推到一边,至少遭到一些富裕和日益浪费的城市中产阶层居民的摒弃。有些人已沉溺于物质主义以至于成为背负巨额债务的(信用卡)“卡奴”。
无论如何,“光棍节”是对全世界其他地区的“叫醒电话”,尤其是那些希望向中国顾客销售商品的商家。他们必须以中国方式行事方能赢得中国买家青睐。中国已不再仅仅是追随者,还是电商和与消费者互动领域的世界引领者。▲
(作者萧蔼君[音],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