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宁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 郁晓洁
汲评价之“养”滋游戏之“土”
◆浙江省海宁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 郁晓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适宜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个别化游戏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形式灵活,因材施教,能满足不同水平儿童的发展需求,是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游戏讲评环节,更是幼儿分享经验,解决难题,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三言两语”——讲评时间“缩减”
为了更准确了解现阶段教师在个别化游戏讲评环节的开展情况,笔者对教师的30次讲评环节进行了前期调查分析,结果发现,56.7%左右的讲评时间都维持在3~5分钟以内,10分钟以上的教师寥寥无几。
2.“主次不分”——讲评主体“易位”
在对讲评环节的多次情况记录之后发现:第一,游戏讲评时间的分配,教师明显多于幼儿,时值比例接近1:2;第二,游戏讲评主题的提供,一般由教师和幼儿共同提供,教师提供主题数量略多于幼儿;第三,讲评语言的数量,小中班讲评时的语句教师多于幼儿,大班正好相反。
3.“蜻蜓点水”——讲评内容“盲目”
通过对教师实际教学活动中讲评环节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教师讲评的内容涉及到的面比较多,但是主要集中在“游戏规则与常规”和“游戏材料与玩法”两大方面,而对于幼儿游戏问题的探寻、游戏经验的提炼等方面的内容涉及相对较少。此外,教师对于讲评内容的价值缺乏一定的判断,更多的时候是“有什么讲什么”,缺乏预设和甄别。看似“面面俱到”,对每个区域中的内容都有讲评,但都是蜻蜓点水式地停留在表面,缺乏一定的深度。
4.“守旧呆板”——讲评形式“单一”
现阶段教师的讲评形式主要还以问答式为主,个别也有借助照片的。由于缺乏必要的讲评技巧和策略,在讲评环节的组织上略显呆板。这种单一的讲评方式容易使幼儿产生厌烦的消极情绪,进而影响参与个别化游戏活动的积极性。
可见,幼儿园创造性游戏在开展过程中评价环节确实都有了,但是其开展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却并未被挖掘。这正是我们所研究和实践的。
1.教师对游戏各环节的节奏把握不足,缺乏“前期的预设”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心中的目标性不强,游戏指导缺乏节奏感,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整个个别化游戏活动的评价环节只能蜻蜓点水般流于形式,体现不出其应有的价值,同时也剥夺了幼儿渴望表达,乐于表现自我的机会。
2.教师对于讲评环节的角色定位不足,缺乏“支持者意识”
虽然在大部分的教师心里十分清楚“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但是真正到了讲评的时候,却唯恐幼儿说不到点、说不好教师想要呈现的内容,抑或急于想要表达教师自己在游戏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情况,进而导致讲评环节成了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幼儿在其中只是承担了一个配角抑或是观众的角色。
3.教师对幼儿游戏中的表现了解不足,缺乏“细致的观察”
讲评应是建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之上,只有做好观察工作,才能加深教师对幼儿活动情况的了解,思考和调整自己的儿童观和教育策略。但是对究竟要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对于观察到的内容如何进行有效的处理,很多老师都是一头雾水。
4.教师对于讲评技巧与策略掌握不足,缺乏“理论的支撑”
有些时候,教师已经知道讲评环节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也想做好活动的讲评,但是由于自身专业水平的局限,指导经验不够丰富,对于该从哪些角度去评价,如何评价,评价哪些内容,评价标准又是什么等一知半解,在讲评的时候往往只是在走流程,这些原因都会直接影响整个评价环节的成效。
1.“错时式”评价——从“局限性时段”转向“开放化时段”
为了有效保证讲评的时间,我们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
“定点播报法”:即到一定的时间节点,响起音乐声,幼儿听到音乐之后集中坐到前面,开展讲评活动。这种听觉上的刺激能有效地起到提醒效果。
“即时评价法”:即有些讲评可以随时随地穿插在幼儿玩的过程中,将指导和讲评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在一些小班的个别化游戏活动中。
“延时评价法”:即在游戏后的某个时间进行评价。由于幼儿以短时记忆为主,所以一般延时评价我们会借助于一些记录表、照片、视频等媒介,同时评价时间也不能与游戏发生时间相隔太远,此类方法一般运用在中大班。
2.“互动式”评价——从“教师主导式”转向“幼主师辅式”
“一言堂”的讲评模式缺乏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从而降低整个讲评环节的成效。要明确在区域讲评活动中,教师的职能不在于评判,而在于激励、诊断、导向、提升经验、促进幼儿同伴间的交流与学习等。个别化游戏的主人是孩子,是孩子在玩,是孩子在探究,讲评环节也应该更多听一听孩子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表达。
“小组互侃”机制:在大班制教学的前提下,邀请每个幼儿来表达也并不现实,所以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表达的机会,引导幼儿将游戏中的发现与问题勇敢地表达出来,可以在讲评的时候组织幼儿开展小组间的互动式交流。在这种既宽松又活泼的氛围中,幼儿更加乐于表达。
“来球回抛”机制:讲评环节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千万要管住“嘴”,不要急于解答,可以通过追问、反问等形式,巧妙地将问题反抛回去,引发幼儿的再次思考与表达,进而提升游戏水平。
“抛砖引玉”机制:有时候幼儿可能由于某些原因不敢表达,这时教师可以先邀请一些能力较强的孩子来示范着讲一讲,其他幼儿便能结合他人的讲述情况不断积累经验,内化吸收,进而提升自己的表达水平与表达自信心。
3.“甄别式”评价——从“随意性”转向“目的性”
都说个别化游戏的讲评环节很重要,但是讲评时间毕竟有限,讲评什么,讲评内容的选择一直困扰着教师们。一般个别化游戏活动的讲评内容包括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幼儿的社会交往水平、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幼儿区域规则遵守情况等。为了提升讲评的成效,对于讲评内容可以作如下处理:
(1)关于讲评内容的“素材”收集
“教师的观察”和“幼儿的回忆”是进行内容选择的先决条件。个别化游戏活动毕竟是幼儿的自主游戏,这就要求教师对幼儿的游戏过程作系统、全面的观察,这样讲评的时候才有针对性。教师观察策略可以有如下一些:
便利贴记录:在观察的过程中利用随身携带的便利贴进行简单的及时记录。
照相机摄录:通过相机的照相和录像功能,将幼儿在游戏中的画面和语言等定格下来。
入区表标注:借助不同形式的入区记录表和记录方式,表现幼儿的游戏情况。
幼儿作为游戏的主体,对于讲评内容的挖掘也很重要,幼儿回忆策略如下:
小报告机制: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如有新发现、新问题都可以报告给老师。
记录单表征:通过“半命式”记录单(具有一定的表格或记录要素)和“自由式”记录单(白纸),用自己看得懂的表征方式记录下想要交流的内容。
(2)关于讲评内容的“素材”甄别
对内容删选主要遵循两条路径,即“亮点的辐射”和“问题的探索”两大方面。那么哪些内容需要被放大来重点介绍呢?
首尾呼应型:今天的重点区域,介绍主体材料的游戏情况和后期的评价要首尾相接。
创意表现型: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出现了某些值得推广的创造性表现。
瓶颈求解型: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遇到的了某些障碍、疑惑、误区等。
品质提升型:幼儿在游戏活动表现出来的进步、优秀学习品质等。
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区域讲评内容。当然讲评的时候,并不是上述的每个版块都需要被详细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4.“趣味式”评价——从“单一模式”转向“多重模式”
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讲评形式多种多样,对于不同的游戏内容,不同的游戏对象可以选择适宜的讲评形式,当然每一种的讲评形式也并非独立存在,有时不同的方法之间也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1)“作品索引式”评价,引发同伴间的交流与分享
“作品索引式”评价即幼儿将自己的作品放在集体面前展示,引发幼儿相互之间的观察与评价。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幼儿对于作品的介绍,同伴对于作品的欣赏与建议等。这一方法一般在美工区的讲评中运用频率较高,有助于幼儿同伴间的互相学习。
(2)“影像重现式”评价,还原游戏过程情况实录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照片、视频等技术也可以被巧妙运用到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讲评中去。这样一来,幼儿就能根据录像的内容对已经结束的游戏进行分析、判断,将抽象的评价与具体的动作、画面进行联系,帮助幼儿更好地与同伴分享,产生共鸣。
(3)“焦点群攻式”评价,协助同伴排除游戏障碍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聚焦在材料的提供方面,可能是聚焦在游戏规则的制定方面,可能是聚焦在幼儿游戏的互动方面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对游戏活动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幼儿的这些问题,通过一些辅助性提问,帮助幼儿明确探索的方向,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
(4)“细水长流式”评价,启迪游戏升级玩法思路
个别化学习活动是小组式的学习模式,有些游戏内容只有一部分孩子参与过,或者游戏的水平还处在初级层次,那么老师就要考虑给予孩子更多的探索思考的空间,而不要在讲评的时候急于揭示答案。这种方法在科探区的游戏讲评中使用得尤为明显。经过一个设疑和释疑、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孩子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不断增强。
在幼儿个别化游戏活动中,优质的“评价”能够帮助幼儿有效获得学习经验,解决学习问题,助推游戏进程等。不同的个别化游戏内容由于其侧重点不同,不同幼儿也有其独有的特点和发展优势,因此游戏评价时所采用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有时也可能是几种评价方式共用。总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评价”环节,把握好每一次讲评契机,让幼儿在个别化游戏的交流与分享中汲取养料,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