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译添
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文/姚译添
中国蓝9岁了,转眼我也和它一起相处了七年的时光。在这里祝中国蓝生日快乐!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这一季《奔跑吧》的一些创新经验,当我想仔细回顾这一季节目时,我以为我可以记起无数个轰轰烈烈、感天动地、千辛万苦的瞬间,然而事实却是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几个片段而已。
第一个片段是今年年初节目开始之前,去上级部门汇报这一季的节目方案。因为我们要去延安拍摄,上级部门十分关注。对于这样一个特殊而又神圣的地方,实在不确定该如何把握。为此也反复征求过意见,直到一次踩点结束后,当期编剧说,在延安想做黄河大合唱,因为她说这是她到了那个地方的直观感受。那段时间,开会的时候、踩点的车上都会放这首歌来寻找灵感,大家都说听完身上会起鸡皮疙瘩。再次踩点的时候,我们了解到,组里绝大部分人都没有看过黄河,可想而知全国应该也有很多观众并没有看过黄河,于是更加坚定了要呈现一期这样的节目。之后就是导演组无数次的沟通踩点,联系交响乐团、合唱团等等。而这期节目也很好地诠释了正能量。仔细回想工作七年来,在面对导向这件事情的时候,最开始我们习惯性地的把它当成一种行政命令,但这一次,大家都是从心底里想要传递民族情感。其实有一种创新就是回归初心,明确自己的责任,传递最朴素的情感,千万不要因为久经世事而榨干自己心底的美好。
第二个片段还是这一期,在演唱《黄河大合唱》的那个定情岛上,我在大家唱完之后说结束语时,一度有些哽咽。现在想想还真是矫情。但当下的确是难以自抑。但说实话,真正让自己感动的不是那首歌,而是那首歌顺利完成的瞬间,眼前闪现了整个团队为此而全力以赴的每一个日日夜夜。就拿上岛这件事情来说,其实这个岛是不满足录制条件的,最难的是要运输那么多的器材、乐器和人上岛,并且岛上和黄河边没有灯光,4月初的延安到晚上还是寒风刺骨,黄河又是水流湍急,开始也有一些人觉得很难实现,连当地的对接方都觉得近乎不可能,但最后还是实现了,在说服嘉宾、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大家努力做到了,也才有幸将这样一个创意变为现实。也正是这种死磕到底的信念,使这一季节目和之前比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增加了很多情怀,有义乌的200个国际友人、杭州的400位热心观众、捷克的10名行业代表,所有这些都是全新的升级。而所有这一切离不开团队每个人的付出,即便录制期间没日没夜,还要面临很多新的挑战,甚至也有过失败,但有时候努力完成就是一种创新,不墨守成规,不依赖于经验,敢于挑战,就像刚结完果实的树木,即使冬天被剪去枯枝,来年春天也要有继续发芽的心情。
有一种创新就是回归初心,明确自己的责任,传递最朴素的情感,千万不要因为久经世事而榨干自己心底的美好。
第三个片段是大连录制baby回归的那一期。最开始讨论方案的时候,我们想过要让两位女MC各带一队进行PK,网上对这个话题的讨论也异常激烈。虽然这样的设置很有看点,但很担心MC们会有情绪,不想一味追求节目效果而让他们有情绪,因此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录影当天早上和队长聊天时,他觉得大家不会特别介意,这个方案可能比确定的方案效果会更好。于是我们和当期编剧导演在酒店房间里用了45分钟时间论证了可行、必要性,讨论出一个全新的方案,也有了史上最潦草的两页纸的流程,所有的逻辑全部临时调整,所有的规则也都是边录边写。再加上当天狂风大作,又遇到下暴雨,但当通知大家所有的变化后,大家没有抱怨,也没有推脱,所有人快速反应,顺利完成了拍摄。这种临时的大变化并不可取,但却不可避免。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所有人的出发点都是尽最大努力保证节目效果。如果要说这一季还有哪些创新的话,我觉得是整个团队那种近乎变态的自我要求,无论什么工种、工作多长时间,都在拼尽全力。创新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有的时候,创新就是去实现内心极度渴望的东西,并且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匠人,让每一个出发点变得纯粹。
创新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所谓创新,有时候就是一种习惯。我的理解是可以有一个舒服的环境,和一群舒服的人一起争吵,一起探讨,一起哭笑,然后再和更多舒服的人,一起把事情做到最好。现在竞争环境如此恶劣,除了电视,还有网络,所以我们更应该抖落肩膀上的尘土,不论它是失败还是荣誉,是泪水还是欢笑,都只是曾经。
前几天有朋友问我,你居然可以在一个地方待7年的时间,我说这算什么,更多人为电视事业奉献的又岂止7年。归结原因,我觉得是他们工作的地方可能会给人一种安全感,就像我所在的地方一样,虽然没人知道在黑暗中跌倒了该如何站起来,但总会有人第一时间给你温暖的光。
最后,感谢前行路上的每一位同事、每一位前辈,每一位领导!愿大家在生命流逝、因缘变幻中,都能无畏,幸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