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四书之《中庸》第二十七章“修身”中传诵千年的一句哲理。
这句话是说: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既要熟悉旧的知识,又要不断认识新的事物;既要笃实厚道,又要娴习礼仪——看起来讲的是“中庸之道”,实则是对一个人极高的全方位要求。善问好学、宽广博大,那应是每一个有志者的终身追求。
在新的时代,我们依旧需要这种素朴的精神和为人处世的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我们何以迎难而上、铿锵前行?时代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一路风雨兼程,血泪与火,铸造民族之魂。时代更迭,尤其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会不断面临新时代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所以博大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我们建立强大的根基,而专业的精深又可助我们砥历精进。
万事万物总是辩证的。广博深厚与精细微妙,看似如两极的角力,却在中华千年文化体系中圆融成“至道”——熟悉旧的知识,又要认识新的事物。这正可启迪我们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视域,我们既要真正了解祖先和前辈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知道它们好在哪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有怎样的贡献;而后我们再观照当下,活化经典,勇于创新,延续经典的生命力。而在研究方法上也是如此,有博有专,需有宽广的知识领域、交叉的学术视野、多元的人文素养,而后才能找准自己的方向、凝练出自己的语言,从而在肥沃的土壤中栽种自己成熟的思想种子,努力耕耘,期待收获。
由此,我们亦知百年树人的重要性。人,才是历史进程中的燎原之力和推动车轮向前的原点所在。十年树木或可期,然一代人才的培养却是百年基业。百年前,一代民族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的嘹亮口号,而今,我们拾阶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精神愉悦与艺术修养是自身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此培养当代公民意识,参与文化事业的建设。
基业并非一蹴而就。正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舞台艺术,它不仅也不应仅仅是热闹,更重要的是活跃现象背后真正的原创力和本土文化的发声。我们知道开创事业的艰辛,关隘重重,靠双脚探索,靠两手打拼;但是我们看见,一个饱受蹂躏的古老民族终于昂起头来,巍然屹立,冲全球微笑,向世界举杯。我们期待用更多舞台文艺作品谱写“中国故事”,也期待聆听更多真挚的评论之音,共筑我们当代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