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朝喜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是我对哈尔滨最初的认知。再就是《夜幕下的哈尓滨》,再就是后来成为哈尔滨名片的冰雕。如此而已。
从飞机的舷窗眺望下去,哈尔滨的土地是纯绿色的,是一望无际矩形菜畦连片的绿,空气中流淌着绿色的氧,养心养肺的感觉。飞机从高空降下来,地上的那层绿就有了分解,不是“遍野的大豆高粱”,而是遍野的大豆玉米,反正都是怡人的绿。松花江如同一条银色的丝带,串联起这些绿色的块玉,成就了北大仓的点缀。谁拥有它,谁都是富者。
哈尔滨递过来的名片,自然是冰雕,但夏天的名片是微型的、室内的,当然没有野趣的大气壮丽。接过这张名片,自然算是来过哈尔滨了。其实也没有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
一处“老关东铁锅炖”的酒肆,吸引了我,让我想起多年前的电视剧《闯关东》,那可是山东大汉拖儿带女为讨生活,历尽艰辛硬生生地闯进松花江畔,与黑土要生命的历史。一个“闯”,把山东人骨子里的倔强勾勒得再精准不过了。无论时世的如何切转,也无论岁月的多少磨砺,闯过来的老关东的后代们,骨子里山东响马的血,依然是汩汩突突地奔流。
导游说,哈尔滨的吃,就是一个字:“炖”。大约和本山大叔口中的词儿“小鸡炖蘑菇”一个味。
午餐去的就是一家“老关东铁锅炖”,那就体验一回炖的味道,许是还或多或少夹带些山东原味。
那12人落座的大圆桌是石头的,桌面上的转盘也是石头的,转盘上呈等腰状嵌进三口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铁锅,像翻转的一盏无影灯。铁锅里大烟小气突突地响,菜确实是炖着的,那香气漫溢氤氲,也是婀娜勾人的。一份黑面窝窝头,一份咸味花卷,一碗大葱辣酱,一碟脆黄豆海带丝,如丫鬟陪着小姐,一圈儿排开在铁锅的肩胛下,等的就是客人的检阅。
土鸡炖:一锅土鸡块,愣是和木耳、土豆、素圆、粉丝搅和在一起,生旦净末丑一起出场,在锅中一个劲狂跳。木耳土豆,黑白分明;素圆粉丝滑头难绕,汤汁把它们勾在一起唱大戏,主角是谁?你是晓得的。一勺儿鸡香,牵引了一圈伸长了的脖子,胃开始痉挛,确乎有了闻鸡起舞的颤动。一人动手,众人呼应,嘶嘶哈哈,好不自在!
江鱼炖:有些奇怪,放些酸菜豆腐也就罢了,还放木耳,更不可思议的是放进了紫皮茄子,这是不搭的。但捆绑也成夫妻。这一炖不寻常,那松花江里的鱼就是不一样,那是在大风大浪大寒中闯荡过的主儿,让它担主角,就是嫩、就是香、就是鲜、就是少土腥味。鱼味酸菜,鱼味豆腐,就木耳还矝持着不肯占腥,这一炖,连茄子也变成了紫皮的江鱼了,外加锅沿上贴着的稖面小饼,唐宋元明清,各有各的味道。只要一动手,不咬舌咬腮才怪呢!
排骨炖:排骨炖,是平庸之辈,也不过是山地里、森林下跑着地吃着人参黄芪蘑菇的黑猪,把它的肋骨掏出来与家常菜一搅和炖巴炖巴就成。粉丝绵绵地黏附着排骨,让你吃骨的同时也顺带把它吞下;白菜把汤汁裹进怀里,支撑起这一炖的分量;麻线粗的泡豆角是青色的,像腰线一样在铁锅里穿插,对色彩用心地作了勾勒,容不得你不亲吻它,入嘴也是脆生生的有嚼劲。倒是一味灰白圆片状的食材让食客生疑:同行的李教授说是萝卜片,但它面;黄女士说是瓜,但它不肉,一桌人没人能识。我的一支冰淇淋的悬赏自然落空,只得请来跑堂一问,土豆干!缘由呢:不易碎!就这么简单。这一炖,倒不失东西南北中,各有各的气象。
松花江畔的这餐老关东铁锅炖,炖出了味道,炖醉了我们一行的人。我把食材配方带回家,只待冬天炖它一回,来两瓶花果山啤酒,哼几声:我的家在松花江上啊!也许还能复习出那次的原汁原味来。
从海拉尔向额尔古纳出发,那是无边无际的草原,有车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草原尽头根河那边就是俄罗斯。
根河湿地,亚洲最大。清澈的根河静静地逶延,曲水环抱草甸,花草揺曳,灌木丛生,白鹳枝梢,鱼翔蓝天。那一条九曲十八拐的根河,如同这无垠的绿肺里曲张的动脉,生生不息、流淌着、滋润着。这水森森的绿,似有圣者的画笔,在这广袤的大地上用心涂抹,没有一点留白。绿野的空气极具颜值,像看得见抓得住的那种,迎面满怀。吸一口湿地的空气吧!也不枉醉过一回。专家说是氧中毒呢!
醉了,就该找个驿站小憩。牧童遥指白云深处的俄罗斯人家。
主人已在门口迎接。一杯青稞酒迎面,左手执杯,右手无名指蘸酒上弹祭天,下弹祭地,按印中穴祭祖宗。看来,俄罗斯人也敬畏天地神灵,尊重的是八辈祖宗,芥蒂的是自然规律。揪一块面包蘸点盐巴入口,那也是俄罗斯人特有的欢迎仪式,意在问候安康。俄罗斯人的热情,在这不经意的弹指一挥间,温暖便传遍全身。
落座在俄罗斯人家的摆满果品佳肴的长桌边,品着俄罗斯人手工制作的糕点,饮着喷香的奶茶,听俄罗斯人说故事。女主人说她爷爷辈就来了中国,定居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喜欢中国,热爱中国。“盐巴的故事你们懂吗?”她说,在远古的俄国有一支远征军,长官让一个士兵背着一坨盐行军,士兵嫌重不解。途中,就在人困马乏体力不支之际,盐巴起了提神的作用,这支军队顺利到达目的地。俄罗斯人向客人敬盐,那是最真诚的祈祷安康。女人耸耸肩,摸摸鼻子绘声绘色地讲着,不时拉拉宽阔的衣摆,因为那又白又嫩的肉团总是不听话地挤出衣缝偷窥客人。
“你们来到我的家,我们就是一家人!”掌声响起来!“斯特拉斯特吾已介(你们好)!斯吧碎吧(谢谢)!”“我们是一家人!面对热情好客的主人,亲见中俄友好的睦邻边境,陌生全然不再,我们是一家人真好!“你斯夺也(不用谢)!”同行的老王头突然冒出这么一句,女主人迅即伸出两个大拇指:“马来介斯(真棒)!”欣然张开双臂,一个中俄美女靓男贴面礼,让老王赧然无措。这让我们都刮目于老王,别看他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关键时刻露了一小手。原来老王年轻时候在总参的370部队搞情报工作学过几天俄语,几十年也忘得差不多了,一句“你斯夺也!”让这俄罗斯胖女人确认遇上了俄语对手,忙不迭地用汉语问:“您学了几年?”老王肚里没词随口应答“阿晋(1)年”,连汉语也夹带了出来,女主人嘴角蹙一下释然说“列特扑拉维拉(不完全对)。”闹了个哄堂,萌翻了同行人。
俄罗斯人用碰彩蛋的游戏祝愿中俄人民的七彩生活。每人发一枚彩鸡蛋,两人一组对碰。碰碰碰,碰出好日子;碰碰碰,碰出好心情;碰碰碰,碰出好身体;碰碰碰,碰出中俄一家亲。老王碰蛋胜出,荣幸地获奖一枚俄制巧克力,他要带给考上大学的孙子,说是俄罗斯人的祝福。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俄罗斯大妈拉上妹妹在侄子手风琴的伴奏下,唱起了客人耳熟能详的《莫斯科郊外的晩上》,主人唱,客人和,悠扬的乐曲舒畅了“我们一家人”的心房,久久回荡在游客草原之行的路上。
告别的时候,客人带上主人手把手教做的俄罗斯烤饼走出毡房,一声声“达斯为达利亚(再见)!”走向草原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