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求其富 写求其严
——李国涛先生的学问与文章

2017-11-13 19:09蔡润田
山西文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根底明哲学问

蔡润田

学求其富 写求其严

——李国涛先生的学问与文章

蔡润田

悼李国涛先生

生则好静去不闻,

昨夜星辰兀自沉。

腹笥充盈堪傲世,

词章旷淡总宜人。

高情无碍微韬晦,

大智不争小纷纭。

最是殷勤桃李树,

文坛谁个不怀君。

李国涛先生业务上是我的老领导,学问知识层面是我钦佩的学者、师长。在作协四十年来,除工作关系之外,我们曾同住一间房,两家也曾同住一层楼,应该说是比较相知的老相识、老邻居。但却不好说是老朋友,因为虽然平时可直呼老李,私心却是目为师长的。如果勉强称“友”,也是“畏友”,是对知识与学问的敬畏。

对李国涛先生的学问与文章,我觉得大体可用十个字概括:博洽、开放、明哲、严谨、平实。

博洽。这是就学养即学问根底、造诣说的。李国涛先生承续祖上家学遗脉,接受民国旧学熏陶。根底深厚,涉猎极广。文史哲艺、古今中外,多有独到的领悟。他读书很多,而且终生不辍,老而弥切,不因目力衰竭而稍减。他好读书,但不一定都抱有功利目的,尤其是退休之后,我看他读书基本率由心性,可以说是一种较为萧散的 “为己之学”的阅读。所以,形诸笔端,更显得超然、丰赡。可以说,在山西作协,李国涛先生是一位引领风气、影响格局的读书种子、学者作家。

开放。这既指眼界、视域,也是一种胸襟与方法。在学科学派上,不拘执、不偏狭。能接纳融会新旧、雅俗、中外。我想到个蹩脚的句子,叫做:好古爱现懂洋不薄土。因此,晚明小品、鲁胡文章讲得津津有味,山药蛋派说得头头是道,乔姆斯基、索绪尔的学说也能拿来为我所用。尤其难得的是他能读能译的英文水平,在作协是独一无二的,外文为其眼界和研究多开了一扇大门。他是位通人,不仅在学问上,而且在著述上,研究与创作兼擅,学者与作家一身。

明哲。是他的思维品格、学术风范。表现为学识与为文的通达、理性、圆融。不偏不倚,不急不躁,总是十分清醒、睿智。他一般都是侃谈己见,即使为他人指瑕纠谬,也是既是非分明,又分寸得当。不多指摘、辞费。他的文章多和书有关,少与世相涉。这不是明哲保身,是纯学人的旨趣使然。或者说是要通过学问间接喻世、明理的。(似乎陈寅恪、钱钟书一些人的治学思想也大致如此。)

严谨。是治学态度。李国涛是位饱学之士,却下笔谨慎。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不断章取义,不虚妄臆断,总是无过无不及。他厚积薄发,一个观点,一点心得,一篇小文章,都有大量阅读做支撑,是一本或几本书的结晶。他知识面广,记性也好,且多有会心、灼见。却胸有丘壑,笔有藏锋,常留有余地。

平实。主要指文风、文体。铅华脱尽,平和冲淡,自然老到。深入浅出,言近旨远。

以上主要就他的论文和学术随笔来谈的。(他的小说我在1992年《光明日报》写过一篇《子在“岸”上曰》的小文章,小说不谈了)我最喜欢他的学术随笔,简洁而深有意味,每读一篇,都有新鲜感受和收获,很耐品味。用个古话说,读它们,如在山阴道上,使人应接不暇。我想,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读这些随笔,是能让人祛烦剔躁,沉潜安静,是安顿心神的好去处、好家园。

李国涛先生在他一篇随笔中说林以亮“学求其富、写求其少” ,我觉得改易一字概括李国涛的学问与文章是比较合适的,即“学求其富、写求其严”。

以上李国涛先生的长处许多都是我所缺乏的,所以体会尤为深切。

猜你喜欢
根底明哲学问
比多少的学问
“一”的学问
“根底”“拼却”释义商榷
降低露天爆破大块率及控制根底产生的措施
GPS定位精度研究
GPS定位精度研究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等我当了……
东施效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