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
雁门秋日行
杨扬
白露时分,天气微凉。从喧嚣的城市驱车向北,穿过田野和村庄,一路绿柳随风,天高云淡。前往雁门,仿佛是赴一场千年之约,了一桩萦然心事。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位于三晋北部名城代县县城以北20公里处的雁门山,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这里南依滹沱,北靠恒山,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经历过几多战火洗礼,涌现出名将灿若星辰。
秋行雁门,我心中不禁思忖:这里为什么叫雁门关?这一路能看到回环的雁阵吗?
山西人于大雁,有一种特殊的情愫。独步金元的大文豪元好问曾作《雁丘词》,感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问“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大雁的生死至情与痴缠孤绝让他深深震撼,而初唐四杰之一的山西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感受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之时,生出“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之叹。大雁声断处应该是湖南衡阳的回雁峰。数年前,我曾只身前往湖南,湘江风雅,岳麓多才,只是未见到湘江名景——雁峰烟雨。相传每年秋天北雁南来,到衡阳便不再南飞,而是留在此处度过寒冬,等来年春汛再由此飞回,所以有了“回雁峰”。
北向而归的大雁,是朝着故乡的方向飞吧。那么,它们飞至何处呢?《山海经》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之说。传说每年春天,大雁口衔芦叶由南飞回,飞到雁门时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才过关。大雁在空中盘旋思索,判断当地的温度与气流的方向,和着春天的气息,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翩然飞到儿时的记忆里,飞入寻常百姓家。
千百年来,大雁南飞衡阳,北归雁门,随季节更替而南北往返。雁过留影,那种抬眼可见大雁翻飞的岁月,却一去不返了。
在初秋的边靖楼上远望,群山连绵,雁门山上烽火台遗迹若隐若现。汽车向着雁门关方向一路前行,经过名为“试刀石”的村庄后,沿山路盘旋而上。山坡上白色的羊群埋头啃草、抬眼望天,空气中水雾慢慢凝结,阳光透过层云绽放出一小段彩虹,迷离的雁阵却未映入眼帘。山间气温比城内低了几度,好在阳光下不算太凉,那些灵动呆萌的雁儿,或许还没到南飞的时节吧?
夕阳西下,回望横亘在群山间的长城,烽火台似雁首,两边延展的城墙恰如大雁展开之双翼。雄关雁门寻雁踪,可否也作如是观!
雁门山古称勾注山,是著名的军事要冲、战略重地。千百年来,这里上演过一幕幕金戈铁马、离合悲欢,从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大将李牧破袭匈奴,从秦汉时蒙恬北击匈奴到卫青、霍去病师出塞外……
在紫塞雁门的战火纷纭中,杨家将的故事尤为深入人心。北宋初年,辽国大军压境,觊觎中原。“杨无敌”杨业一家四代镇守雁门,保家卫国,屡立战功。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杨业战死陈家峪,杨家父死子继,夫亡妻承,几代抗辽,忠烈满门。杨业谥号“忠武”,杨家后人在他出生入死的古城代州修建杨忠武祠(俗称杨家祠堂),千载传颂。
如今,杨家祠堂静静坐落在代县县城东20公里的鹿蹄涧村。祠堂主体建筑为木结构长方形四合院,由大门、过厅、廊房、正厅组成,供奉着杨令公、佘太君,以及众位杨家儿郎、杨门女将。大门两侧立有两个元代石础,年深日久,已被磨出了光泽,却威严不改。它们与门前葱郁森然的古槐和静默斑驳的戏台似乎达成默契,终年守护这一堂忠烈、满门忠魂。
雁门关下鹿蹄涧,满门忠烈是杨家。
徘徊在历史的烟云里,回过神来才发现道旁绿柳依依。柳树树冠整齐呈半圆状,姿态却不似寻常的垂柳婀娜,应该是父亲提起过的“馒头柳”,古人有踏青折柳、祭祀插柳的习俗。杨柳与杨家同姓,这种绿得最早、退得最迟的植物秉性,与杨家忠烈满门之情互为映照,千古长存。
古代州地处中原农耕与北方游牧文明的交界处,战时烽火四起,和平年代则茶马互市、民族交流不断。这里民风尚武风气,亦不乏诗礼人家。
雁门关下觅芳踪,这次第,且到县城看看。
代州鼓楼又称边靖楼,坐落在县城中央,民间有“代州鼓楼应县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称,长城学专家罗哲文先生誉其为“万里长城第一楼”。登高而望,南面街区纵横排列、星罗棋布;北面山脉蜿蜒起伏、烽火隐隐。自北而下是条长街,街口立石上刻有“冯氏历史街区”字样。
代州冯氏是明清以来中国北方的文化望族,与林则徐为代表的林家齐名,并称“南林北冯”。明清两代,冯氏族人“入翰林者九,内阁者六,六部者十一,都察者五,道政大理光禄者又不知凡几……”不仅如此,这里还走出过一位才情温婉、胆识兼具的女性诗人——冯婉琳。
冯婉琳(公元1848年-1914年),字佩芸,号雁门女史,存世作品主要有《饁芸室诗草》和《佩芸日记》。她的诗文写书斋、忆故园、思亲友、叹离别,更抒家国情怀、绘社会百态,虽在闺阁却有丈夫气概。她情辞清雅,看梅花,“南枝数点淡妆成,月色朦胧鹤梦醒”;听蛩语,“残蝉如怨蛩如诉”。她细腻有趣,游山水,“夕阳忽西下,返棹白蘋洲”;寻梦境,“逍遥一枕等游仙”。她义正辞严,在《苦雨行》中忧国忧民,感叹百姓罹难“长安六月已如秋,米价日增闾阎愁”,官员无为“大吏犹报双祺瑞,有司只为催科忙”。她犀利悲愤,在《书愤三十韵》静看时局,现状是“夜郎益自大,疆吏尚羁縻”,国家已“病渐入膏肓,和缓亦难医”……
研磨凝神写秦皇,以“销兵拓宇暴为先”起笔,“阿房一炬付荒烟”作结;临风望月念故乡,“一声何处笛,吹起故乡思”。故乡代州是她梦中之常见的地方,“岁暮家山频入梦,宵深灯火懒寻诗”;家中亲姊是她一生不变的惦记,“梦寐偶携手,犹似少年时”。
行走在冯氏历史街区上,我试图穿越到一百多年前,与那个轻衫女子相遇。看她煮茗焚香,听她敲诗唱和,见她目光坚韧,与她互诉衷肠。
思绪蔓延。一阵风过,边靖楼上铃音清绝。若是在战争岁月,雁门关烽火台传来战报,边靖楼想必鼓声四起,守边将士整装待发。隆隆战鼓,威震三关,声闻四达。
在山西,历史上有“南绛北代”之誉,代州不仅是戍守之城,亦是文化之城,民族融合之城,更是中外文化交流之城。一座阿育王塔,见证着东西交流的历史传承……
巍巍雁门,有无数个理由值得一看。九塞重地,见证过“飞将军”李广持节云中,“杨无敌”杨业血战辽兵;滹沱河畔,细数过昭君出塞的粉妆和泪,倾听过文姬归汉的悲喜人生;雁门关下,“晋商”的脚步与车辙穿梭过雁门古道,留下了多少故事;抗战烽火,先辈在此夜袭阳明堡,大捷雁门关,雁门雄关更增添一份荣光!历史上有过太多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全都记载在雁门关的一草一木,托着大雁的回响和冷月的光芒,留给后人去追忆。
秋行雁门,一路风尘,思绪茫茫。蓦然回首,雁门关已在秋风夕阳中静静守望,百年风雨,千年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