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婉君
见书如晤
□ 陈婉君
学校订了一批书,拉到楼下。主管领导通知安保处,让保安们帮忙把书从一楼搬到五楼图书室。在搬书过程中,我突然听到一阵雷倾万钧的摔打声,在空旷的楼道里咆哮而来。果不其然,送上来的书捆外包装都被摔裂了。
能想象,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新保安,要徒手从一楼搬送四五十斤的重物到五楼,而且还要至少跑两趟,内心该有多么的崩溃和无奈。只能用书撒气,却也无可奈何。
其实,学校那位年近古稀的送书人每次来送书,五六十斤重的书,背上五楼都是平和温柔。而二十多岁的保安身搬四五十斤的书,却为何大为动怒。除了专业和业余之分外,更多的还是内心的巨大落差,那位保安好不容易托人找了份差使,本来以为不过站站岗值值班。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杂事儿,突然对自己处境严重不满。据心理学家分析:愤怒多是自己对自己无能的一种绝望。说心里话,志乎中只能取其下。这么年轻,就从事一个看门的职责,自己内心恐怕也有一种对不起自己大好年华的无奈。看着这位小师傅发红的面庞,急促的呼吸,靠着墙脆弱的神态,我赶紧拉了把椅子让他坐下休息。其他年长的师傅们,态度却还从容。就连另一位二十出头的小师傅,表现也是平静如水。
诚然,如果这位小师傅能因此苦练本领,离开这个保安这个岗位。说不准能获得一个更加光明而灿烂的前程,毕竟他才二十多岁。细想自己当年,高考未中而寄人篱下做了一名临时工,被人无端指使一会儿干这个,一会儿干那个。因为职位低,学历浅,出门在外没有背景,心高气傲而无可奈何。气急败坏,往往是内心有所不甘,尤其是对自己绝望所致。那位小师傅的举动,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在生活面前,不谈男女。
穷则思变,这是人们奋发进取的好契机。如果这位小师傅能就此沉下心,努力学习,也能演绎一段保安考上大学的传奇佳话。近年来许多高校的保安,就是在强烈的对比中,不甘人后而奋起直追。这也是人生最美的蜕变!
在网上看到一位姑娘,因为一碗米线的分量不够和老板大吵而崩溃。也读到一篇励志短文《我月入几十万,怎么会少你一个鸡蛋》,让人的思绪再一次直抵心灵深处,有一种见字如晤已是深秋的感觉。年轻,需要励志。记得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你年轻的时候。”
女人四十是座分水岭,以前读书看景,要么心不在焉,要么愤世嫉俗,要么心猿意马,总之,只在书中寻找自己,在景中追寻新意。
人到四十,眼前一亮,大好年华已过,必须回到现实,缴枪投降,尽管内心有点溃不成军。深秋夜,拥枕衾,细数当年心头事。雁塔旁,广场上,有人深夜卖《延河》,两元一本。朋友劝,现实点,文学现状如此,《延河》和其他的世俗刊物一样,没有太多人珍藏,还不是当废品卖掉。我珍爱的《延河》杂志,是内心一颗明珠,一枚值得收藏的宝贝。当然,人之砒霜,我之甘怡。
毕竟,好东西不能落在三道头手里。说不定,这位在大雁塔广场上卖《延河》的老人,正在摆着一局残棋,等待接局之人。想到这里,第二天晚上,我借着月光出门,在那个老地方又看到那位卖《延河》杂志的老人。我缓缓走了过去,慢慢俯下身去,看着那些已经揉的如布一般封面的《延河》,好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的脸。我捧着一本旧杂志,就好像冷夜里捧着一杯香茗。这些旧杂志,我全要了!那位老者抬头望着我,打量着我。他的目光如炬,在昏黄的路灯下熠熠生辉。我给了他一百元钱,准备数一下杂志的本数。他摇摇头,示意我不用数。我拿回找的零钱,提着杂志回到住处,一看怎么找回的钱竟然还是我那一百元大钞,只是折叠了一下而已。
我惊呆了!之后,我再去大雁塔广场遛弯,这么多年再也没有看见有人在夜幕下卖《延河》杂志了。那一夜,旧书摊上的《延河》,让我想到了书本的最后结局。书本的结局,也将意味着人类灵魂的大结局,将如何落幕。抑或如太阳,一直高悬在人类精神的折叠方阵之上;抑或如空气和水,继续与人们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抑或如杯中酒城市夜空的霓虹灯,闪耀在人类疼痛的失落和追求中。
总之,物以稀为贵。有人喜欢用血写成的书,品起来有味儿。《延河》在我心中,就是十年磨一剑有味之书的范本。
很幸运,总能如获珍宝得到朋友的赠书,然后自己读完了,有喜欢的读者,也会借给他们品读。我时常抚摸着这些珍贵的赠品,感慨万分。
出书就会暴露自己的隐私,把自己的观点和理念一股脑抖出来,晾晒在大庭广众之下。只有勇敢的作家,才敢参加新书发布会,好像给自己的孩子摆席做满月。细观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都有了自己的文集。出书对于写作本身,细想也是一个隆重的仪式。要参加某些交流和组织,有自己的专辑是硬杠杠。所谓著作等身,也是逝去光阴的一种告慰。“墨已入水,渡一池青花;风月花鸟,一笑尘缘了。”刘珂《半壶纱》的句子,为那些出了书的朋友勾画出一幅幅愿景图。其实,出书就是把自己平时的思想和故事勾兑成烈焰红唇,让那些思想不安宁的人细细品味。
书是什么?书的结局又是什么?《现代辞源》对书的解释是成本的著作,一个人的思想有多么丰富而深刻,灵动而有趣,要用一本本书的文字来刻画。读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大书,我们就会知道,没有惊天阅历和世事沧桑演变,谁也写不出惊世骇俗的大作。读读自己的小作,谁都会感受到普通人的挣扎和庸人自扰。书,终归不是一般人写的,它代表一种智慧,一种信仰,一种精神。
那书的结局不言而喻,只要智慧不灭,信仰不散,精神不倒,书在未来绝不会灭绝。人脑,仍然是灵动的大书资源库,只是书形式不拘一格。电子书、游戏、视频音频等各种现代化载体,将会演绎书的千秋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