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光夏 吕雪童
纪实类医疗节目的情怀与担当
牛光夏 吕雪童
社会转型期医疗问题层出不穷,医患矛盾一度紧张。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纪实类医疗节目,大胆展示医疗方面真实状况,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协调。我国纪实类医疗节目起步晚,但近年来电视媒体上不断涌现出《急诊室故事》《生命缘》《人间世》《因为是医生》等节目,选题契合现实热点,以纪实手段见证医疗现场,体现了我国电视媒体的现实情怀和社会责任。
医疗节目 纪实 现实情怀 社会责任
鲁迅先生曾说过,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故而他决然弃医从文,意图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启迪民智,改造人的灵魂。他还指出,当时的文艺创作中存在逃避现实、不敢说真话的问题,“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要欺和瞒,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的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多元而复杂,是否敢于正视现实且擅于写实,使其利于矛盾的化解与缓和,正向引导社会舆论,呼唤文艺工作者深度触摸现实生活,创作出更多现实主义的力作。
被誉为“人类生存之镜”的纪录片,以真实为其基本特性,是记录时代、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影视艺术形态。面对我国当下浮躁的媒体环境和层出不穷的医疗矛盾,《人间世》等纪实类医疗节目充分发挥电视的纪实特性,在众多“不敢写实”的文艺作品面前,彰显出真诚勇敢的现实情怀和媒体担当。
2016年暑期,由上海电视台推出的10集医疗题材纪录片《人间世》播出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医院这一公共空间可以观察到处于生死边缘极致情形下的人间百态。片中不忌言死、不避谈败的客观纪录,使之摆脱了以往纪录片惯常的宣传套路,不复是白衣天使医术高明妙手回春,而是直面现实生活中医学的局限性,呈现了面临某些危重病症时,医生虽竭尽全力却手术失败,年轻的生命在医生的遗憾和亲人的悲恸中离去。《人间世》没有编剧事先编撰的剧本,也没有精心筛选的拍摄对象,摄制组经过规范的医学培训后,禀持“老老实实记录,真真诚诚表达”的原则,在上海几家医院历经长达两年的蹲守跟拍,最终令观众深刻感受到了真实纪录所带来的感动和震撼。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直接电影大师弗雷德里克·怀斯曼就曾把镜头深入到医院这一公共机构,拍摄了纪录片《医院》(Hospital,1970) ,用“墙壁上的苍蝇”般的观察式纪录,来真实反映医院急诊室里发生的故事。BBC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就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医疗题材的纪录片,如《人体漫游》《人脑漫游》《令人震惊的医学案例》等,用影像为观众打开了了解医学世界的一扇扇窗户。2008至2010年间,BBC连续三年推出了三季医疗纪实节目《怪异的急诊室》,以参与式纪录的方式,由主持人带领观众走进英国急诊室,近距离观摩各类极端病例的治愈过程,令观众如临其境。2010年BBC又播出了纪实医疗节目《忙碌的产房》和《儿童急诊》,把人类生产和儿童群体医疗状况真实地呈现于荧屏上,引发了很大的社会关注度和反响。
不同于国外纪录片和电视媒体较早涉及医疗问题,纪实类医疗节目在我国起步较晚。随着人们对医疗健康重视程度的提升,出现了一股拍摄医疗剧的热潮。然而,国产医疗剧良莠不齐,有些制作粗劣、商业化目的明显的医疗剧,不仅几乎等同于医生护士的家长里短、爱恨情仇的情感剧,而且缺乏专业知识支撑,在医疗专业术语的使用上漏洞百出。据医学专业网站丁香园在2014年公布的一份“错误百出的医疗电视剧”调查显示,有85.5%的医生在医疗剧中发现过医学错误,其中急救知识被“误伤”得最重,占74.6%。这类医疗剧不负责的表现,不仅会误导观众,而且损害了医疗行业的形象。
但是,关注医疗、就业、教育等这些关乎国计民生、与每一个普通个体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是主流媒体应该具备的现实情怀与责任担当。而在当下的传媒生态环境中,由于媒体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性报道及对异常、冲突等新闻价值要素的天然偏爱,使得众多新闻媒体中出现了一起起医患矛盾和伤医杀医等冲突性事件的报道,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医患之间的对抗性话语。同时,商业化、娱乐化的节目编排成为当下大众媒介迎合受众的主要方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回避使其丧失了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所提出的大众传播对于社会环境监视和协调的重要功能,甚至滑向“娱乐至死”的深潭。
针对娱乐节目在电视节目中所占过重的趋势,广电总局2011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此后又推出《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通知》。在文艺政策指引下,一些敏锐的、怀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开始直面中国社会敏感的医疗改革和医患纠纷问题。近年来,北京卫视的《生命缘》、东方卫视的《急诊室故事》、浙江卫视的《因为是医生》和深圳卫视的《来吧孩子》等医疗题材的纪实节目出现在各地电视荧屏上。人们当然相信道听途说不如眼见为实,然而以往电视媒体上的医疗健康节目只能给观众提供简单的知识普及,对于真实的医疗状况和由来已久的医患矛盾,主流电视媒体往往选择回避或不直接表现。在这些纪实节目中,医院、急救室、拥挤的门诊、手术室忙碌的医生和护士、插满管子等待手术的患者、临产的孕妇……当这些具有感官刺激的画面不加美化地出现在电视上,当真实的生死故事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纪实类医疗节目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就不仅仅是普及医疗知识这么简单。它们不仅真实再现医疗行业的运行过程,并且从多个视角展示医疗工作者和患者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让观众真切体味生命的脆弱与坚强,对于缓和医患关系,净化媒体环境,弘扬主流价值观等都具有现实意义。
纪实是电视传播的本体,电视的发明与人们对传媒纪实能力的欲求有着直接的关联,体现着电视最本质的技术潜能。尽管电视媒体也有其他功能,如用于娱乐、服务、学习等,但其本质力量还在于纪实。纪实类节目是电视媒体节目构成的支柱,也是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最能满足观众心理需求的节目形态。已故著名电视人陈虻认为未来的电视将是“有纪实者生,无纪实者死”。如今纪实理念已经成为所有成功电视节目形态的重要元素之一。
医院这一特殊的公共机构每时每刻都上演着生死悲欢,具有天然的戏剧性。随着社会包容度的提升,电视媒体选择把镜头安放在了医院的急诊室、病房、抢救室、待产房等医疗现场,24小时持续拍摄一线的手术治疗过程,见证真实的生死营救和悲欢离合。《急诊室故事》《生命缘》《人间世》等纪实节目里扣人心弦的急救场面,一个个令人唏嘘的人生故事,一幕幕生死抉择背后的人性光辉,引发了社会舆论和医学界、传媒界的热烈讨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称这类纪实类医疗节目为“真正现象级的节目”。
1. 大尺度、全方位的纪实手法
不同于医疗题材电视剧的情节排演和健康讲座的语言传播,纪实类医疗节目把镜头对准手术室、产房、急诊室等普通人难以进入的医疗重地,以极强的专业性、真实性、现实批判性,完成一次次全方位、生动的医学科普,用纪实语言近距离展示了现代医疗机构中的医患群像。
东方卫视的观察式真人秀《急诊室故事》采用固定摄像头的新型拍摄模式,78个遍布医院10个重要场所的固定摄像头,如同墙壁上的苍蝇一般,全方位记录医院急诊室——这一对于电视观众来说既陌生又熟悉的公共空间里发生的生命故事,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观影感受,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对社会环境的监视功能。纪录片《生命缘》《人间世》则以长期蹲点的跟拍方式为主,配合安装在急救车、手术室、待产室的吸盘式摄像机进行远程遥控拍摄。《生命缘》节目组还启用了医疗直升机拍摄全景,在影像素材的收集上下足了功夫。
尽量减少对拍摄对象的干扰、以观察为主的拍摄模式,加之征得当事人的许可和配合,使得这类纪实类医疗节目的尺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直播生子真人秀《来吧孩子》第一次完整展示女性分娩过程,在高清固定摄像头全方位摄录下,生育的痛苦和新生命诞生的喜悦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突破了以往禁忌。尽管第一集播出后因为生产过程的展示太过真实和血腥,导致节目面临停播,但这种真实所引发的震撼却比简单说教更能唤起人们对于母亲的理解和尊敬。
2. 高难度病例记录中凸显感悟生命的主题
普及医疗知识、展示现代医学发展水平是纪实类医疗节目的重要目标,因此真实的、多元化的案例分析必不可少。例如《生命缘》节目组就选取了发生在国内顶尖医院里的高难病例,为普通观众打开了一扇扇医学奇迹的大门。在最新播出的第四季中,包括患有发病率万分之一的心脏血管疾病的婴儿,肿瘤大如脑袋的两岁男童,艰难产子的白血病妈妈,以及患有罕见疾病过早衰老的14岁少女。这些极为复杂的病例分析和争分夺秒的手术实录,无不体现着当代医疗的进步,医护人员的高超水平和敬业精神。
另一方面,记录人与疾病抗争中的生命感悟也是纪实类医疗节目的价值所在。海量的拍摄素材对节目的建构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明确的主题能够保证节目更加集中、完整地进行叙述,符合电视受众的观看习惯,保证节目的传播效果。
《急诊室故事》第二季除了比第一季多增加了20个固定摄像头,主题设计也更加明确。第一期以“生命攸关”为主题,记录了钢筋意外插穿腹腔和自发性脑溢血两个惊险急救案例;“当你老了”展现老年病患与亲人之间的相偎相依,“生活不易”选取了一线工人工伤实录,“工作在医院”讲述急诊一线上医生护士守护生命的故事。《人间世》10集的主题则用更加精练、饱含情感的词汇构成。“救命”是抢救失败后医疗工作者的惋惜与无奈;“理解”是反思医疗资源短缺和急救效率问题;“团圆”一集颂扬器官捐献者的大爱;“告别”一集则通过临终关怀病房的日常工作教会人们正视死亡;“选择”展现了病患在生死之间选择的勇气;“信任”凸显医患双方信任的重要性;“新生”歌颂医疗带给绝望病人的希望;《坚持》展示医疗工作者面对失败后继续工作的信念和责任;“爱”则为坚强乐观直面疾病的平凡生命喝彩。这些关于现实、关乎生命意义的主题选择,是纪实类医疗节目能够感动观众,传递影像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
3. 多视角与故事化的叙述模式
纪实类医疗节目的独具魅力之处,在于揭示了医疗过程的真实面目,客观上为观众提供多个角度来解读医疗行业,以促进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例如固定摄像头拍摄的《急诊室故事》以旁观者的全知视角进行叙述,静观急诊室中各色病例的救治现场;《生命缘》从高难病患的视角出发,充分挖掘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感受;《人间世》采用蹲点医院拍摄记者的第一人称限知视角,用参与观察式纪录片的叙述方式展开故事讲述;《因为是医生》选用青年医生的视角,记录这一群体成长的同时,也记录了医生们对医患问题、医疗现状的探讨和反思,为普通大众了解医疗工作者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机会。
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是纪实类医疗节目在黄金档赢得收视率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其良性传播的有效方式。《人间世》第五集《选择》讲述了两个面临艰难抉择的女病人的故事。该集开门见山就把37岁的陈莉莉和43岁的徐喜娣面临的选择摆了出来:一位是要摘除子宫保命,另一位要通过试管婴儿完成再生育心愿。悬念由此展开,究竟是什么情况让她们迟迟无法选择,又是什么支持着她们勇敢面对生命当中的艰难选择?对两位女性人生故事的交叉剪辑,成功吸引了观众的好奇心。医生建议陈莉莉采用切除子宫的根治办法,而她却不能接受。分歧过后,医生们冒着“白忙活一场”的风险进行保守的手术,试图保留陈莉莉的子宫。另一边,徐喜娣高龄坚持生二胎的原因也被揭开:19岁的儿子因抢救落水儿童而不幸丧生让她成为了失独母亲,再生育是夫妇俩从绝望中走出的最好办法。多次取卵失败的她仍不放弃,直到终于等来被告知怀孕的好消息。故事叙述到此,两个女人的心愿和选择似乎都十分顺利。然而人生如戏,命运的选择权有时候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陈莉莉的病理报告显示切除子宫是她唯一的选择,徐喜娣在怀孕两月后胚胎停止发育,再一次面临失败。现实是残酷的,但是片中两位女性在面对厄运时的坚持和坚强,感动了无数观众。节目播出后,不少观众在微博和朋友圈刷屏高度评价这个片子,豆瓣评分甚至一度高达9.8分。“在媒介狂欢的像素时代,影视观众延续着对于戏剧故事的嗜好,这反映了人类对捕捉人生模式的深层需求。”一波三折的故事化叙事方式和悬念的营造,无疑增加了此类纪实节目的可看性和艺术感染力,让来自于真实生活的故事更具打动人心的魅力。
尽管国家推行的医疗改革已走过20年风雨,现代医疗体系中存在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服务缺乏公平与公正等问题仍不容忽略。据统计,国家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多年来仅占医院收入的8%左右,这使得过度检查、过度医疗、过度用药的“以药养医”机制成为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源。此外,医患之间的不信任,令医疗纠纷与冲突屡屡发生。中国医院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每所医院平均每年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次。加上某些媒体为吸引眼球,对某些医疗纠纷、医患冲突事件进行连篇累牍的放大报道,让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例如2010年被爆出的“缝肛门”事件直指医生受贿现象;2011年的“八毛门”事件指责医院过度医疗;而在2012年“哈尔滨3·23杀医”事件中,医生则成了医患仇恨的牺牲品。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于2010 年 8 月刊发《中国医生:威胁下的生存》(Chinese doctors are under threat)一文剖析中国医生的处境,认为中国媒体对医生的扭曲报道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
福柯言:“话语即权力。”在政治、外交、社会中,谁掌握了话语权,就掌握了控制民众舆论的主导权力。媒体通过议题设置,在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中,掌握着话语权力,能够控制舆论导向。在对医疗问题的报道中,话语权在媒体,而医院、医生、病患往往处于失语的状态,这无疑为普通百姓和医疗工作者的沟通设置了一道无形的鸿沟。
在围绕医院所展开的负面事件报道中,医院和医生的形象被一定程度“妖魔化”,对医疗行业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2014年微博爆出的“手术室合影”事件首先带来的是舆论对医务人员和整个医疗行业的质疑和批判,当事人及所在医院都受到了处罚,而照片背后医生们连续七小时进行高难度手术的努力被忽略。在电视媒体泛娱乐化和自媒体盛行的时代,人们渴望真相,又越来越难以理性地认识真相,此时主流媒体的理性发声和正面利用话语权威至关重要。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纪实类医疗节目的出现无疑契合了现实语境下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主流媒体顺势而为的必然选择。
定位为中国首档医疗人文真人秀节目的《因为是医生》,紧扣当下不容乐观的医患关系这一社会问题,聚焦年轻医生群体,客观上给了青年医生发声的权利。嘉宾的介入和话题的讨论,激发了作为主角的青年医生对医患关系和现代医学的讨论和思考,表达出他们的职业信仰和面对生死的感悟。栏目力求用平民化的视角来讲述医生的故事,化解患者和普通观众心中医生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传递给观众的是认真负责、努力敬业的医生形象。
面对血淋淋的急救场面,东方卫视《急诊室故事》摄制组冷静地记录了一百多名患者真实的就诊案例,50个急救故事,以医生和病人的自述为主,其中既有医生齐心合力争分夺秒的抢救过程,也有医生与患者的矛盾冲突,更有生死线上的动人感情。把话语权交还给医患双方,让社会对医疗现状多一份了解和理性思考,是承载大众信任的媒体人对社会真正的尊重。
《人间世》除了第一集中三个手术不成功的病例外,还如实记录了一些细节,包括病人家属对医生变更手术方案的不理解和埋怨、接受肾移植手术的病人醒来后对家人说的第一句话是“还有钱没”、以及病人家属冲进监护室掐住值班医生脖子的一段监控录像等,这些没有在剪辑台上被删掉的细节还原了中国式医院本来的样子,向观众展示了医生这一职业长时间加班与手术的紧张与辛劳,不回避矛盾,不美化现实,让观众与医学行业有了近距离的视听感官接触,看到了更为真实的医患生态,也增强了对医生职业的认知与理解,让观众认识到在充满变数的疾病面前,医生是人不是神,疾病是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敌人,片中所引用的在医学界被普遍遵奉的信条“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更促使每一位观众开始重新审视医学,尊重医学规律,理解医生,同时也更加感叹生命的脆弱而愈发珍爱当下和身边的亲人。节目也折射了医疗保障体制还有待完善,医患之间还需要更多理解和信任。这就达到了片子总导演周全希望“通过观察医院这个社会矛盾集中体现的标本,展现一个真实的人间世态,既有人性的光辉,也有人生的无奈”的目的。
这些医疗纪实节目的出现,有助于社会上医患之间对抗性话语的弱化或消解。当然避免医患冲突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方合力并加强制度建设,也需要更多像《人间世》这样客观理性的文艺作品进入到大众传播中来。
尽管当前纪实类医疗节目仍有一些不足,例如未能站在广大患者的立场上深入触及普通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及拍摄中如何避免涉及病人隐私等传播伦理问题等。在传播学四大先躯之一的拉斯韦尔提出的三大传播基本功能中,环境监测和社会协调位居前二,因此作为大众媒体要以现实情怀和媒体担当针对热点问题进行适时的理性解读和积极的舆论引导。期待媒体对现实的呈现更为立体和全面,在众声喧哗中用理性和真诚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类型与风格的多元发展研究”(项目批准立项号:16BC03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牛光夏: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
吕雪童: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何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