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治贫”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7-11-13 14:43李树明
克拉玛依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同志精准

李树明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1331)

论习近平“治贫”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李树明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1331)

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习近平同志最为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不论是年少时的知青经历,还是后来的从政经历,习近平同志对于基层的贫困生活都有着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丰富的贫困治理思想。习近平同志的“治贫”思想不但为我国的贫困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更为国际扶贫事业带去了新的“药方”,深入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习近平同志的“治贫”思想,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贫困和贫困治理,并在现阶段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作用。

习近平;贫困治理;脱贫攻坚;“治贫”思想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

:李树明.论习近平“治贫”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克拉玛依学刊,2017(2)45-51.

习近平同志曾坦言,“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不论是年少时的知青经历,还是后来的从政历程,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习近平同志最为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作为一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对于基层的贫困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丰富的贫困治理思想,对于我国新时期的贫困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治贫”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习近平“治贫”思想的形成是与其人生轨迹相一致的,是习近平同志人生经历的真实体现,习近平的“治贫”思想是在他年轻时的基层经历、基层调研和从政经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成熟的。

1.走近贫困——贫困中的基层历练

当年年仅16岁的习近平为了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离开北京前往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当时的陕北农村极端贫困、艰苦,住的是窑洞,蚊虫特别多,他被咬得浑身是包。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度过了近7年的基层生活。习近平在这里入团、入党,并担任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他和乡亲们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团子”。在这段岁月里,他和黄土高原的百姓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习近平在谈及自己7年的陕北生活时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7年的基层生活和工作,不但使年轻的习近平得到了历练,也使他切身体验到陕北贫苦百姓的艰苦生活,使他对贫困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自此在他心中便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可以让百姓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的种子,这也成了习近平花费大量经历和时间致力于贫困治理的初衷。

2.攻克贫困——从政后的“治贫”经验

1975年,习近平结束了让他终生难忘的7年陕北基层生活,回到学校继续深造。1979年,习近平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被调到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了近3年。3年后,习近平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选择,他放弃了当时优越的工作条件,再一次回到基层工作,到距离北京以南约240千米的河北省正定县任职。正定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正定县地处冀中平原,地理位置优越,土壤肥沃,交通便捷,资源丰富,自古就是一块富饶美丽之地。但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正定县,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卖毛线的被视为投机倒把,拉沙子、摆小摊的被批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凤阳花鼓’还没有传到这里,人们依旧习惯于敲钟下田、吹哨上班,成了远近闻名的‘高产穷县。’”1981年正定县人均收入不到150元,很多农民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保证。1982年4月,习近平来到正定县任县委副书记,习近平上任不久,就深入农村开展调研,深入百姓家中了解情况,与百姓同吃同住、一起聊天,拉近了与百姓们的距离,很快与群众打成一片。1983年7月,习近平任职正定县委书记,自此,开始了他带领正定人民摆脱贫困、脱贫致富的道路。习近平带领全县人民打破思想和体制束缚,大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旅游兴县,招贤纳士,重视智力投资,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正定县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全县呈现出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大好局面。可以说,这是习近平同志从政历程中的首次“治贫”实践,这次实践的成功为习近平“治贫”思想的萌芽,为后来“治贫”思想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1985年后,习近平离开了正定县,先后在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主政,特别是在福建宁德任职期间,带领宁德人民脱贫奔小康,宁德贫困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宁德位于福建省东北翼沿海地带,又称闽东,是福建省比较贫困的地区。习近平在这里工作的几年对他关于贫困的认识和“治贫”思想的成熟产生了很大影响,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的一些讲话和文章已经隐含了大部分关于“治贫”的思想,例如,“消除观念贫困”“扶贫先扶智”“发展是治贫的内生动力”“生态治贫思想”“脱贫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等。结束宁德主政后,习近平依旧非常关注贫困问题、关心贫困地区。习近平“治贫思想”在他主政福建、浙江期间已经基本形成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

3.重视和把握贫困——从政后的贫困调研

习近平同志年轻时的基层锻炼使他养成了走近群众、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不论是在基层任职,或是在福建、浙江、上海主政,还是在当选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以后,深入基层、开展调研都是他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当选党的总书记后,习近平先后深入河北、甘肃、海南、湖南、贵州、新疆等多个贫困地区考察,关注贫困百姓的生活,了解贫困程度和检查扶贫工作,对中国的贫困国情有了深入了解和全面把握。

习近平同志在“贫困调研”过程中提出了丰富的贫困治理论断、思路和想法。2012年12月,习近平冒着严寒来到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并对当地的贫困状况进行考察。在考察时,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到贵州毕节考察扶贫时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另外,他还在多地考察时反复强调,要采取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起来,扶贫要先扶志等。这些治贫论断、思路和方法都是他在重视和全面把握贫困问题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标志着习近平“治贫”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从基层的知青生活到从政后的“治贫”经验再到执政后的“贫困调研”,习近平的“治贫”思想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他的“治贫”思想是他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以及对百姓贫困生活的详细考察的升华,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思想体系。

二、习近平的主要“治贫”思想

习近平同志为官数十年,先后在我国县、市、省、中央工作,不断目睹和感受着中国的贫困和落后,对于我国的贫困有着深刻理解和把握,对于贫困治理有着他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这些关于“治贫”的思考、理论、经验和思路构成了他全面、系统的“治贫”思想体系。

习近平同志的“治贫”思想主要包括“利用扶贫开发实现治贫”“扶贫先扶志与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扶贫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社会合力大扶贫”“真扶贫与扶真贫”“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扶贫核心作用”等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形成了习近平同志全面而成熟的“治贫”思想体系,对我国的扶贫与脱贫实践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此,笔者选取了其中的“发展治贫理论”“教育促进治贫理论”“精准治贫理论”等几个重要政治观念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论述。

1.“发展”是治贫的硬道理——“发展治贫”观

贫困问题是困扰我国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过去很长时间内,我国解决贫困问题主要采取“救济式”的帮扶政策,由政府提供大量的物资和资金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虽然这种扶贫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百姓的贫困生活,但是,它并没有使贫困地区和贫困户从根本上获得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反而使贫困人口对于政府的救济产生了依赖,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习近平同志一直以来都主张通过发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以产业发展带动脱贫致富,用“开发式”与“救济式”相结合代替单一被动的“救济式”扶贫。

首先,贫困地区的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加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挖掘内在资源和潜力才是治理贫困的根本之策,这是习近平“治贫”思想的一个基础性观点和核心部分。

不可否认,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位于偏远山区,交通闭塞、灾害频发,资源匮乏,生存环境极端恶劣。但是,“我们完全有能力在一些未受制约的领域,在贫困地区中具备独特优势的地方搞超常发展”。2003年1月20日,在浙江“两会”期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说过,“在欠发达地区,要倡导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观念,强化自我发展能力”。

2014年5月15日,在了解贵州省毕节市的扶贫经验时批示,要求继续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在习近平看来,贫困地区虽然比较落后,但是综合来看还是存在着内在的发展优势和潜力。要采取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的发展方式,在深入分析本地区的地理环境、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发现优势,找到突破点,实现自主发展。在2015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针对扶贫“怎么扶”的问题提出了脱贫的“五个一批”工程,其中把“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于自力更生在治贫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的高度重视。

其次,“治贫”要充分发挥乡镇企业的领跑带动作用。“伴随改革开放的大潮而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贫困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认为贫困地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要适当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自我发展与吸引社会资本共同致富的最好形式。他认为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乡镇企业必须立足于当地,根据本地区的优势和资源发展适合的乡镇企业,这样的企业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发展乡镇企业不能盲目,一定要与本地区的发展水平、资源和自然环境情况相适合,否则不但不会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二是要把乡镇企业与大农业有效结合,使其为大农业服务。三是要发展特色、创新的乡镇企业。注意好这几点、从实际出发,才能更好地发挥乡镇企业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的带动作用。

再次,发展“治贫”思想中的“发展”是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是不以“绿水青山”为代价的和谐发展。为了摆脱贫困而采取的发展不是只看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效益的异化发展,而是一种和谐、效率、可持续有机结合的绿色发展。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贫困地区经济需要发展,贫困人口的生活需要改善,因此,我们需要“金山银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沉痛教训告诉我们,先发展后治理的异化发展行不通,人类发展离不开“绿水青山”。在习近平的扶贫理念中主张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贫困地区的发展应该是利用好“绿水青山”实现脱贫致富。在贫困治理中,贫困地区多为山区,由于大部分山区尚未被开发利用而保持环境的原始状态,这些地区的扶贫工作可以利用当地的绿色生态搞特色旅游实现脱贫致富,真正实现构筑“金山银山”与保护“绿水青山”二者的很好结合,走绿色开发式治贫之路。

2.“扶贫先扶志”与“扶贫必扶智”——“教育治贫观”

“愚”与“贫”联系密切,“愚”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最主要特点:一方面,贫困地区的人口安贫乐道,称为“志愚”;另一方面,贫困人口缺乏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术,称为“智愚”,“志愚”与“智愚”辩证统一地存在着。习近平为此提出了“扶贫先扶志”以及“扶贫必扶智”的“教育治贫观”。

一方面,扶贫先扶志,有志者贫必脱。“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能不能摆脱贫困,首先就要看我们能不能摆脱禁锢于头脑中的贫困。”习近平高度重视“精神和观念”在治理贫困方面发挥的作用,生活可以贫困,但是观念不能贫困,他认为观念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要部分。脱贫致富主体是贫困百姓,能否脱贫致富前提还要看百姓有没有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没有脱贫的信念和决心,这就是习近平所讲的“扶贫要先扶志”。

“扶贫先扶志”是习近平“治贫”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论断,强调观念在摆脱贫困中发挥的能动作用。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贫困地区存在着比物质贫困更为危险的贫困,即精神贫困,大部分贫困人口安于现状、“穷自在”,没有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观念。为此,习近平同志呼吁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真正地实现“弱鸟先飞”。在贫困治理过程中,其一,扶贫要先从思想和观念上给予帮扶,要充分调动贫困百姓消除贫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让贫困百姓真正地发挥主体性作用,真正参与到贫困治理的过程中来,不能安贫乐道或者仅仅依靠政府和社会坐等、拿、要,要把思维从“要我富”转换成为“我要富”,摈弃消极安贫的生活态度。其二,摆脱贫困不可能一蹴而就,消除贫困、奔小康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曲折的长期过程,只有坚定战胜贫困的信念和决心,才能迎难而上,打好脱贫持久战。

另一方面,扶贫必扶智,再穷不能穷教育。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习近平在贫困治理中除了强调“扶志”以外,还高度重视“扶智”。“扶智”的根本手段是发展教育,即在扶贫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对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教育。“扶智”与“扶志”联系密切,“扶智”是“扶志”的基础,只有更好的教育才能立更高的志向。农民有了脱贫致富的“志”还不够,治贫之症结还在于农民缺乏致富的知识和科学技术。脱贫致富要靠人才和技术,人才和技术依赖于教育,发展教育与经济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习近平在河北省正定县任县委书记时,就对教育非常关注,在他看来,教育落后是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落后的教育也是消除贫困的一大障碍。习近平曾提出过一个关于教育的“马太效应”:“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会越穷。”教育落后会使贫困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教育是摆脱贫困、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

习近平主张要在贫困地区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即: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第一,基础教育是一般的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这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奠基工程。第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习近平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当地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第三,农村的成人教育不可忽视。成人教育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另外,习近平还提出要坚持走国家办学和社会办学相结合的教育发展路子。调动各级各方办学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经费,增加投入,实现社会合力治贫与发展教育。

3.治贫重在“精准”——“精准治贫观”

“与传统的由政府大包大揽的扶贫模式相比,精准扶贫模式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实际化。”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此次会议还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其中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脱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略。精准扶贫是针对过去的粗放型治贫而言的新型“治贫”方式,精准扶贫的内涵主要包括精准识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

第一,识贫要精准。贫困治理的前提和基础是要确定贫困对象,只有把贫困人口精准地识别出来,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帮扶,真正做到“扶真贫”。在我国过去的“治贫”历程中,我国以县和村等为单位确定了大量贫困县和贫困村,国家的帮扶资源往往是全面覆盖在这些贫困县和贫困村中。一些专家和学者经过调研发现,其实这些所谓的贫困村其实有大部分人口是不贫困的,国家扶贫资源大范围地覆盖不但造成了扶贫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真正贫困人口的脱贫积极性。习近平在新时期明确提出要做到“精准识别、扶贫瞄准、精准到户到人”的精准扶贫思想。他指出,“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这就要求政府在识别贫困人口过程中采取严格、科学的程序,划定精准、合理的贫困线,根据不同的致贫原因对划定的贫困户建档立卡。

第二,帮扶要精准。帮扶是“治贫”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能否搭建明确的帮扶主客体链条,能否采取正确、合理的帮扶方法,事关治贫事业的成败。这就是“谁来扶”和“怎么扶”的问题。对于“谁来扶”的问题,习近平提出“要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采取基层政府“一对一”地对口帮扶,发挥党组织核心堡垒作用,鼓励社会合力帮扶。“怎么扶”的问题,是精准帮扶的重点问题。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具体如何帮扶要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在精准识别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提高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根据各个贫困地区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践行“五个一批工程”。

第三,管理要精准。我国贫困问题依然相当严峻,到2020年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已定,时间十分紧迫,任务非常艰巨。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不免存在着地方政府为了完成脱贫目标而虚假扶贫、虚报功绩等问题,而且还会因为急于求成造成扶贫资金浪费、生态破坏,使扶贫效果事倍功半。为了减少治贫过程中的这些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对扶贫攻坚采取精准管理。精准管理是指在贫困治理的过程中要构建好体制机制,完善整个治贫工作的制度体系。精准管理要管理好扶贫项目和资金流动,对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要建立重大涉贫事件的处置、反馈机制,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中的职务犯罪;要建立扶贫工作责任清单,加强监督问责,创新扶贫考评体系,用健全的制度保证“真扶贫”。精准管理是精准识贫和精准帮扶的制度保障。

三、习近平“治贫”思想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同志的“治贫”思想是他在基层生活、从政历练以及贫困调研基础上提出来的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习近平“治贫”思想不管是在处理中国贫困问题、还是在应对国际贫困形势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时期我国面临的脱贫攻坚艰巨任务背景下,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更加凸显。

第一,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丰富的民本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从基层成长起来的领导人,对人民的疾苦考察甚微,对人民的生活关怀备至。习近平同志在察民疾苦的基础上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治贫”思想,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以民为本的治国理政思想,是习近平民本思想的体现和升华,同时,习近平的“治贫”思想还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以及贫困治理思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的重要成果。

第二,为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开拓了新的视野、创新了贫困治理的新路径。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和人民不断与贫困进行着抗争,但是“治贫”的成效依然比较低,我国贫困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在党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下,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到2020年全面脱贫、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已经确立,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在这关键的历史时期,习近平同志“治贫”思想的发展和成熟恰逢其时,习近平“治贫”思想特别是其“精准扶贫”思想是在对我国贫困形势全面把握基础上对治贫工作科学规律的揭示,创新了“治贫”的方式和方法,从战略高度科学地回答了“如何解决贫困问题”这一历史性难题,为指导新时期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路径和重要的理论依据。习近平“治贫”思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为全面解决贫困问题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第三,为世界各国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指引。人类进入21世纪后,贫困问题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世界各国都在贫困治理方面加大投入并付诸行动,中国一直是世界贫困治理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贫困治理工作成绩突出。2015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贫困治理成绩在全世界得到高度认可,中国的脱贫成绩以及习近平同志的“治贫”理论和“治贫”经验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鉴,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治贫”成就与“治贫”经验提升了中国在发展方面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给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加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1]习近平.我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贫[N].北京青年报,2015-10-17(1).

[2]习近平副主席在延安插队的日子[EB/OL].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8-12/19/content_10527558.htm,2008-12-19.

[3]习近平谈7年陕北生活:陕北老乡对我的帮助最大[EB/OL].http://www.sn.xinhuanet.com/2012-12/25/c_114145462_11.htm,2012-12-25.

[4]程宝怀.习近平同志在正定[N].河北日报,2014-1-2(1).

[5]曾伟,刘雅萱.习近平的“扶贫观”: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17/c1001-25854660.html,2014-10-17.

[6]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7]谢撼澜,谢卓芝.习近平减贫思想研究[J].探索,2016(2).

[8]黄妮.浅论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

[9]刘永富.以精准发力提高脱贫攻坚成效[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0111/c1003-28034823.html,2016-01-11.

[10]马学玲.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习近平答中国扶贫关键三问[EB/OL].http://finance.chinanews.com/gn/2015/11-29/7646305.shtml,2015-11-29.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D61

:A

DOI

:10.13677/j.cnki.cn65-1285/c.2017.02.08

2017-01-08

李树明,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同志精准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OVER THE RAINBOW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