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传播视野下的中国研究论坛述评

2017-11-13 11:31邓绍根,尚旭旭,吴瑕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暨南大学媒介建构



第四届传播视野下的中国研究论坛述评

以“媒介、交往与近代化中国”为主题的第四届“传播视野下的中国研究”论坛于2016年11月26日、27日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郁文学术报告厅举办。本次论坛以媒介、交往关系建构为主线,探讨了近代媒介、社交网络和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并反思了各种话语建构与背后的结构,来自大陆和香港高校的近30位学者在长达一天半的时间里,展示分享了25项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期间,学者们进行了坦诚深入、热情激烈的学术切磋。

在开幕式结束后的一天半时间里,论坛依次围绕着“媒介变革与近代知识变迁论坛”、“媒介变革与近代政治生态论坛”、“媒介、交往与文化建构论坛”和“媒介与社会传播形态革新论坛”四个主题展开。

“媒介变革与近代知识变迁论坛”是本次论坛的第一个主题,该主题下的文章主要有华南理工大学蒋建国的《晚清书院士子的报刊阅读与思想世界》、暨南大学历史系刘增合的《大众传播与清季财经知识形态转型——以日本税制与清季税制革新为中心》、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范广欣的《〈清议报〉时期梁启超对西方自由和权利学说的发挥》、郑州大学刘宪阁的《现代中国“劳动”观念的形成——以1900—1920年为中心的尝试性考察》、南京师范大学刘继忠的《抗战前十年国民党新闻媒体的受众认知与宣传效果探析》、华南师范大学刘晓伟的《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电视知识引介刍议》等。这些文章以新颖的视角、翔实的考证和严谨的分析,展示了晚晴到民国时期“新媒体”的发展和近代知识变迁的互动关系。

“媒介变革与近代政治生态论坛”主题下主要有华东师范大学唐小兵的《大革命前后左翼文化网络的建构及其特质——以上海为中心》、暨南大学陈龙的《抗战前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地位及功能的嬗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赵建国的《职业诉求与政治表达:抗战时期的“九一”记者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向芬的《那一代人的怕与爱:新闻学人的思想求索与两难困境——关于“新闻论争三十年”的历史考察》、重庆大学齐辉的《近代中国报人的社会主义情结——以民国时期中国新闻界对苏联新闻事业的考察与认知为中心》、暨南大学王明亮的《新闻战线上的地下斗争:中共对国统区新闻界的影响和争取》、广州大学田秋生的《刀锋下的“秀才论政”——〈观察〉周刊“读者投书”栏考》、中国海洋大学俞凡的《新闻史研究与战后台湾传媒业的集体记忆:以 1949 年以来台湾地区新记〈大公报〉与张季鸾研究为中心的考察》、华南师范大学刘兢的《“全球化的中国媒介”还是“媒介与全球化中国的想象”:寻找 200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全球化与中国媒介研究的知识贡献》等9篇论文。这些文章则将时间线从“大革命”时期延伸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将空间扩展至台湾地区甚至全球,以大视野小切口展示了媒介变革与近代政治的互动关系。

“媒介、交往与文化建构论坛”主题下的文章主要有华中科技大学唐海江的《典范的建构与消逝——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上的“泰晤士报”》、辽宁大学程丽红的《清末媒介文化的传统资源》、安徽大学王天根的《北大与近代新闻学科建制》、复旦大学林秋云的《晚清上海“淫伶”案中的舆论与司法审判——以李春来案为中心的讨论》、暨南大学黎藜的《从喉舌到机关——《知新报》维新舆论宣传述评》等,通过细致的史料梳理,探讨了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媒介文化的传统资源、新闻教育和舆论审判等多个领域的问题。

“媒介与社会传播形态革新论坛”主体下主要有暨南大学刘涛的《图绘“西医的观念”:晚清时期西医进入中国的视觉修辞实践》、上海政法学院孙藜的《“写真”之镜:真实性、画报与现代中国都市中的新闻摄影》和香港教育大学许国惠的《香港电影发行公司对新中国戏曲电影的重新包装》3篇文章,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晚清时期西医进入中国的视觉修辞如何构建中国人的西医观念、现代中国新闻摄影的“真实性”话语与城市现代性紧密相连的现代感知观念之间的关系、香港电影发行公司对新中国戏曲电影的重新包装中的商业模式与政治策略之间的关系问题。

(邓绍根、尚旭旭、吴瑕)

猜你喜欢
暨南大学媒介建构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建构游戏玩不够
“第二届连士升杯国际汉译英大赛”获奖名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