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洪胜
摘 要:土方开挖有时会引起围护墙或临近建筑物、管线等产生一些异常现象。此时需要配合有关人员及时进行处理,以免产生大祸。
关键词:基坑;土方开挖阶段;应急措施
一、围护墙渗水与漏水
土方开挖后支护墙出现渗水或漏水,对基坑施工带来不便,如渗漏严重时则往往会造成土颗粒流失,引起支护墙背地面沉陷甚至支护结构坍塌。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一旦出现渗水或泪水应及时处理,常用的方法有:
对渗水量小不影响施工也不影响周边环境的情况,可采用坑底没构排水的方法。对渗水量较大,但没有泥沙带出,造成施工困难,而对周围影响不大的情况.可采用“”引流修补”方法。即在漏洞较严重的部位先放I入—根钢管,内径20-30dM,使其穿透支护墙体进入地背土体,将水从该管引出,而后将管边围护墙肋薄弱处用防水涵凝土或砂浆修补封堵,待修补封诸的混凝土或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将钢管出水口封住。如封住后出现第二处渗漏时,按上面方法再进行“引流修补”。如果引流出的水为清水,周边环境较简单或出水量不。大,则不作修补也可,只将引入基坑的水设法排出即可。
对渗漏水量很大的情况,应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漏水位置离地面不深处,则在支护墙后用密实混凝土进行封堵。如漏水位置埋深较大,则可在墙后采用压密注浆方法,注浆液应掺入水玻璃,使其能尽早凝结,也可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方法。采用压密注浆时应注意,其施工对支护墙会产生一定压力,有时会引起支护墙向坑内较大的侧向位移,这在重力式或支护结构中更应注意,必要时应在坑内局部回土后进行,待注浆达到止水效果后再重新开挖。
二、防止围护墙位移发展
1.重力式支护结构。对水泥土墙等重力式支护结构,其位移一般较大,如开挖后位。移量在基坑深度的l/100以内.尚应属正常,如果位移发展趋于缓和,则可不必采取措施。如果位移超过1/100或设计估计值,则应予以重视;首先应做好位移的监测,绘制位移-时间曲线,掌握发展趋势。重力式支护结构一般在开挖后1—2天内位移发展迅速,来势较猛,以后7小内仍会有所发展,但位移增长速率明显下降。如果位移超过估计值不太多,以后又趋于稳定,一般不必采取特殊措施,但应注意尽量减小坑边堆积,严禁动荷载作用于围护墙或坑边区域;加快垫层浇筑与地下室底板施工的速度, 悬臀式支护结构发生位移主要是其上部向基坑内倾斜,也有一定的深层滑动。防止悬臂式支护结构上部位移过大的应急措施较简单,加设支撑或拉锚都是十分有效的,也可采用支护墙背卸土的方法。防止深层滑动也应及时浇筑垫层,必要时也可加厚垫层,以形成下部水平支撑。
2.支撑式支护结构。由于支护程度一般较大,带有支护结构一般位移较小,其位移主要是插入坑底部分别支护桩墙向内变形。为了满足基础底板施工需要,下—道支撑离坑底总有一定距离,其支撑离坑底距离更大,因此在基坑开挖后,围护墙下段位移较大,往往由此造成墙背土体的沉陷。因此,对于支撑式支护结构,如发生墙背土体的沉陷,主要应设法控制围护桩嵌入部分,加固坑底部位,具体措施有:1)增设坑内降水设备,降低地下水。如条件许可,也可在坑外降水;2)进行坑底加固,如采用注浆、高压喷射注桨等提高被动区抗力; 3)垫层随挖随浇,对基坑挖土合理分段,每段土方开挖到底后及时浇筑垫层;4)加厚垫层、采用配筋垫层或设置坑底支撑。如开挖后发生较大变形后,可在坑底加厚垫层,并采用配筋垫层,使坑底形成可靠的支撑,同时加厚配筋垫层对抑制坑内土体隆起也非常有利。减少了坑内土体隆起,也就控制了支护墙下段位移。必要时还可在坑底设置支撑,如采用型钢,或在坑底浇筑钢筋混凝土暗支撑,以减少位移,此时,在支护墙根处应设置围核,否则单根支撑对整个支护墙的作用不大。如果是由于支护墙的刚度不够而产生较大侧向位移,则应加强支护墙体,如在其后加设树根桩或钢板桩,或对土体进行加固等。
3.流砂及管涌的处理。在细沙、粉砂层土中往往会出现局部流砂或管涌的情况,对基坑施工带来困难。如流砂等十分严重则会引起基坑周围的建筑、管线的倾斜、沉降。对轻微的流砂现象,在基坑开挖后可采用加快垫层浇筑或加厚垫层的方法压注。对较严重的流砂应增加坑内降水措施,使地下水位降至坑底以下0.5—1m左右。降水是防治流砂的最有效的方法。
管涌一般发生在围护墙附近,如果设计支护结构的嵌固深度满足要求。则造成管涌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坑底以下部位的支护排桩中出现断桩,或施工末及标高,或地下连续墙出现较大的孔、洞,或由于排桩净距较大,其后止水帷幕又出现漏桩、断桩或孔洞,造成管涌通道所致。如果管涌十分严重也可在支护墙前面做板桩,在钢板桩与支护桩间进行注浆,钢板桩底应与支护墙底标高相同,顶面与坑底标高相同,铆桩的打设宽度应比管涌范围宽3mm。
4.临近建筑与管线位移的控制。基坑开挖后,坑内大量土方挖去,土体平衡发生很大变化,对坑外建筑或地下管线往往也会引起较大的沉降或位移,有时还会造成建筑的倾斜,并由此引起房屋裂缝,管线断裂、泄漏。进坑开挖时必须加强管理,当位移或沉降值达到报警值后,应立即采取措施。
对建筑的沉降的控制一般可采用跟踪注浆的方法。根据基坑开挖进程,連续跟踪注浆。注浆孔布置可在围护墙背及建筑物前各布置一排,两排注浆孔间则适当布置。注浆深度应在地表至坑底以下2—4m范围,具体可根据工程条件确定。此时注浆压力控制不宜过大,否则不仅对围护墙会造成较大侧压力,对建筑本身也不利。注浆量可根据支护墙的估算位移量及土的空隙率来确定。采用跟踪注浆时,应严密观察建筑的沉降状况,防止由注浆引起土体搅动而加剧建筑物的沉降或将建筑物抬起。对沉降很大,而压密注浆又不能控制的建筑,如其基础是钢筋混凝土的,则可考虑采用静力锚杆压桩的方法。如果条件许可,在开挖前对临近建筑物下的地基或支护墙背土体先进行加固处理,如采用压密注浆、搅拌桩、静力锚杆压桩等加固措施,此时施工较为方便,效果更佳。对基坑周围管线保护的应急措施一般有两种方法:(1)打设封闭桩或开挖隔离沟。对地下管线离开基坑较远,但开挖后引起的位移或沉降又较大的情况,可在管线基坑一侧设置封闭桩,为打桩挤土,封闭桩宜选用树跟桩,也可采用钢板桩、槽钢等,施打时应控制打桩速率,封闭板桩离管线应保持—致距离,以免影响管线。在管线边开挖隔离沟也对控制位移有—定作用,隔离沟应与管线有—定距离,其深度宜与管线埋深接近或略深,在管线一侧,还应做出一定坡度。(2)管线架空。对地下管线离基坑较近的情况,设置隔离桩或隔离沟既不易行也无明显效果,此时可采用管线架空的办法。管线架空后与围护墙后的土体基本分离,土体的位移与沉降对它影响很小,即使产生一定位移或沉降后,还可对支承架进行调整复位。
管线架空前应先将管线周围的土挖空,在其上设支承架,支承架的搁置点应可靠牢固,能防止过大位移与沉降,并应便于调整其搁置位置。
三、结语
总之,基坑工程成败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基坑挖土,所以有必要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和该采取的应急措施进行探讨,做好防患于未然,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建筑整个工程的施工。
参考文献:
[1]赵忠伟 , 张会元谈深基坑土方开挖及土钉墙支护的注意事项【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3) :252.
[2] 刘雨林.浅谈建筑深基坑开挖应注意的事项和应急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18) :407-407.
[3] 朱金山.谈深基坑土方开挖应注意的事项及应急措施[J].城乡建设, 2012 (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