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要有的放矢

2017-11-11 14:13王慧
速读·中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针对性语文

摘 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学就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统一”的职责,语文教学要渗透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并且要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语文;传统美德;针对性

纵观近年兴起的国学热,全国各地都在举办国学培训以及相关的活动,目的在于传承国学,同时让中国的下一代能够铭记老祖宗留下的优秀品质。优秀的文化确实需要传承,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在这快餐文化的时代,唯经济利益和成绩论的当下,很多这样的活动都变成了走过场,流于形式,不能从根本上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

《语文课程标准》把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放在重要位置,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语文教学就承担起了“教书与育人统一”的职责,语文教学要渗透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但这样的渗透不是漫无目的随意为之,而是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面对学生的浮躁厌学,要渗透“修己慎獨”、“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

在这个一切都高速运转的时代,学生的情绪都较为浮躁;同时在一些诱惑的引诱下,在“读书无用论”的传播下,学生的厌学情绪更加突出明显。针对这样的学生现状,语文教学就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论语》有云:“修己以安人”,只有先用知识充实自己,使自己有作为,才可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一个游手好闲、胸无点墨的人是很难在这个社会立足并为他人带来幸福的。《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宋濂的身上就有踏实、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的优秀品质,他的求学经历就体现了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教学中该重点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探讨的重点。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强调了人不论在哪个阶段,都应该自强不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中,除了纳粹和战争的残忍,还可以分析“自强不息”的意义,那就是永不停止的学习和奋斗,我们才能避免那样血腥的屠戮发生在我们的身上,从而对学生的浮躁厌学的情绪有一个正确而有针对性的引导。

二、面对学生的情感淡漠,要渗透“尊爱孝悌”的传统美德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生活,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王子、小公主,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懂得接受,不习惯付出,对自己的长辈不孝顺感恩,对自己的师长不尊重,甚至对自己的朋友同学不友爱,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是孩子们在一味的宠溺和得到中变得不懂感恩。《背影》中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画面应该定格在了我们每一位学习过这篇课文的人的脑海里,那之间的父子亲情是教育感化学生的良药,不需夸大声势,只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实来反思自己,就已经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中,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孩子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恩都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在这些篇目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反思,要去触碰他们的神经,从而对他们有所影响。

三、面对学生的铺张浪费,要渗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在物质相对充裕的今天,孩子们衣食无忧,没有体验过种地的辛劳,没有经历过建筑工地的高强度劳作,孩子们总是不能理解勤俭节约的意义何在。《训俭示康》一文中,司马光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和大量的事实,从礼教、人物举止、不同作风和不同结果等方面进行对比、诠释了“俭,德之共也”这一道理。在司马光的影响之下,其子司马康也是“途之人见其容正,虽不识皆知为司马氏之子也”。身为一朝宰相的司马光,尚能节俭并身体力行,难道现代中学生就不应该如此吗?勤俭节约,不只是在物质匮乏时期要铭记于心,更要在物质充裕的时代身体力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月17日新华社《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做出批示:中央要求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一批示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拥护。语文教学的传统美德渗透可以来源于课本,也可以来源于生活和时事。

四、面对学生的自私自利,要渗透“谦仁好礼”的传统美德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即使不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的数量也不多,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被捧在手心里,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自私自利,很少能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考虑。《论语》中“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那些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在儒家经典里,仁义和礼让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原则,没有了他们,一个人将不知会成为什么样。从《孔融让梨》的故事到《倔强的小红军》的文章,那一片都是对“谦让好礼”的最好的注解,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从自身思考,并能内化到学生的认知中。

五、美德的渗透,要有的放矢

流于形式的任何活动和学习,都将如昙花一现般被时间的长河淹没,只有不断地研究学生实际,从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上入手,解决问题的方向有了,那么问题就会很容易解决。渗透中华传统美德也需有针对性,对于学生做得好的方面要肯定、鼓励,对于做得不好的地方,要灵活运用书本或者生活,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这比漫无目的的灌输有效得多。当然这有需要社会、家庭的合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泽环主编.道德结构与伦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何怀宏主编.良心论一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M].上海三联书店,1998.

[3]杨韶刚主编.道德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黄娟.当前道德乏力的原因及对策之我见[J].杭州: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8,5.

[5]林剑.试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道德进步与退步现象共存及原因分析[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6.

[6]张建玲.浅谈初中作文教学[J].重庆师专学报,2000,19(4):68-69.

[7]温全新.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剖析及对策[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3):74-76.

作者简介:

王慧(1987—),女,汉族,宁夏中卫人,宁夏大学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针对性语文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针对性护理对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影响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助人为乐的小牛
做人美德
中考英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针对性练习
我的语文书
百善孝为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