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德军
村级财务管理是管好用好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依法保障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近几年我县结合村级财务管理已实行网络化监管运作的实际情况,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进行了有益尝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并对现状进行探析对取得的成效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
1 农村集体“三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县因乡镇机构改革,撤并了乡镇经管机构,使我县的村级财务管理出现了诸多薄弱环节。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县相继开展以“三资信息化建设”为主线,以实现“三资动态监管”为目标,以“清理核实三资底数”、等一系列措施使得财务管理水平稳步提高,有力推动了全县農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进程。
2 主要做法
2.1 健全机构,配齐人员,明确职责
成立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任组长,县政府副县长任副组长,纪委、组织、农牧、民政、财政、审计、国土、环保、林业、水务各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领导小组,对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抽调专人成立湟中县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服务中心,我县公开招聘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员,经过考试、面试及培训,录用40名乡镇“三资”监管员,按乡级3人镇级4人分配充实到各乡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中心。
2.2 摸清家底,搭建平台,重视培训
统一组织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制定《湟中县关于开展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清理工作方案》,近两年时间完成全县15个乡镇393个村级清产核资工作,清理工作做到数据清楚、口径统一、有理有据,为建立“三资”台账打下坚实基础。定期开展业务指导和培训,近两年共举办“三资”培训班40期,2400人次。
2.3 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强化考核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出台的涉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结合“三资”监管工作实际,本着“紧贴实际,易于操作”的思路,制定出台《湟中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试行)》等条例。各乡镇逐步推行“村有乡管”管理模式,乡镇与各村委会签订“村财乡管村使用”委托协议书,并开设村级基本账户,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移交到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服务中心,进行统一监管。
2.4 健全机制,强化审计,动态监管
各乡镇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责,重大财务事项决策都必须履行民主程序,实行民主理财。乡镇“三资”监管中心按《实施细则》及时完成会计电算化记账,图片凭证上传以及网络化公示,必要时要在固定设置的公开栏进行财务公开。县“三资”监管服务中心定期到各乡镇开展业务指导和培训,切实提高乡镇监管服务中心工作能力和水平,明确岗位职责,严格操作流程,强化内部监控,落实责任追究。全面开展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去年换届审计388个村(不包括康川13个村),审计资金达7928万元。抽调专人成立村级财务审计组,开展重点审计14个村,审计金额达815万元。
2.5 领导重视,各级配套,保障有力
工作经费的及时足额到位有力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人员工作到位、农民权益保障到位。
2.6 分类整理,分级建档,妥善保存
按县乡村分别建立农村集体“三资”档案,内容注重区分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和人事档案,按不同档案管理要求,分类整理,分级建档。电算化会计资料既要纸质存档又要电子归档,保证资料安全完整。建立健全档案查阅、复制登记制度,一些会计资料的查阅复制要专门授权,没有授权任何人不得私自查阅会计档案资料。
3 取得的成效
3.1 “三资”管理全透明
乡镇“三资”监管服务中心的监管员对村级每笔资金往来由电脑核录,网上报支。对于大额支出,必须以两委会议决定,村务监督委员会签字,乡镇领导审核后才能报支,真正做到按时公示公布,村级财务在群众监督下阳光运行。
3.2 二是“三资”监督全方位
制订了《湟中县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办法(试行)》和《湟中县农村集体“三资”监督员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同财政、审计、民政、乡镇之间的协调,对村级财务管理从款项拨付到明细科目,从资金使用范围到决算报表做到一盘棋,要求规范一致。
3.3 村务公开全过程
在“村财乡管村使用”模式实施中充分发挥和运用全县1572名村务监督委员的作用,村级财务支出时村两委和村监督委员会商议、做到村级“三资”运行年初有计划,财务单据有监督员签字等统一规范化运行要求。
(作者单位:811600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