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华芹
提起未来教室,大家立马想到录播教室、机器人教室、创客教室、数字化学习实验室等,但未来教室不是一味追求硬件条件的高大上,它更在意孩子们在这个空间的成长需求和生长温度。正如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写道:
“在润泽的教室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这段话是他对理想课堂的憧憬。
那么,未来教室是什么样的?未来课堂又应该是什么样?
未来教室是让师生产生信赖关系的场地
要构建一种基本的、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去掉讲台,即让教室里的讲台消失。没有了讲台,拆掉了讲桌,教师站在学生中间讲课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平等的对话交流就成为教室里的一种常态。当教师融入教室,成为这里的一员时,就不再仅仅只是一位管理者和引领者,还是倾听者、参与者、组织者,更是学生的朋友和导师。在这种关系的渲染下,师生的心态将变得毫无拘束,教师教学是轻松愉快的。未来教室让教师在充满信任的氛围中教学,教育效果也将变得朴实而深刻。
利用大教室重构学习空间。对此,我们将教室重新布局,建成一个个120平方米的大教室。在这个大空间里,根据需要划分为讨论区、自学区、阅读区、游戏区、自由活动区等。不同的教室因教师的设计而风格各异。课上,孩子们可以在自由活动区读书或交流;课后,各个区域更是热闹非凡。
这让教师在教室的任意地方都能看到学生,因为到处都是学生自由活动的区域。教室到底有多大?在物理空间一定的情况下,它会因你的设计而不断放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者的思想空间有多大,教育的空间就有多大。
每间教室都设有老师办公区,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办公。办公区摆放着老师的办公用具、个人物品、教学资料;旁边有学生的学习区,一般为圆桌,或长桌,每桌三四个人,各自学习,或者交流对话;有师生互动区,老师坐在椅子或沙发上,学生各种姿势坐在地毯上,听老师和同伴分享,师生互动交流随时进行;有教学指导区,老师请一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到一张一边凹进的椭圆形桌边,面对面进行学习指导……
教师与学生,因为真诚的陪伴与交流,心越靠越近,慢慢形成一个个温暖、美好的大家庭。
将资源放在离孩子最近的地方,让学生“撞见”学习。查阅资料的电脑、工具书,做实验用的各种器材均放在教室、楼道,学生触手可及,让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教室内外都设有书架,随时可以借阅,随地坐下即可开始学习;学生为阳台上的花草制作“户口簿”,给角落饲养的小动物喂食,体验生长,尊重生命;墙壁上下悬挂着的、摆放着的、张贴着的,都是学生学习所用的各种资源,有单词卡片、数字图片、阅读资料,还有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在这种环境中,当老师个别指导某个小组学习的时候,其他孩子并不会因为老师的不关注而玩耍,相反,他们依然在认真地阅读或者交流。
浸润在这样的空间里,生发出了很多无意识的学习,让孩子们喜欢上了学习,学会了主动学习。在学生眼中,教室就是一个具有文化意向的神秘所在,这种文化生生不息,滋润着孩子的心灵。
未来教室,为孩子的成长营造磁场
“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往往不是其专业本身,而是专业以外的东西。”这里“专业以外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孩子们的情绪管理,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我们应努力让教室成为让学生倾诉困难、安顿心灵的场所。
【案例一】:“心情管理园”
有老师开发了“心情管理园”,有若干心情袋,袋上写着经过孩子们自己梳理出的表达心情的词语,分别为:孤单、惊喜、充满感激、激动高兴、有点生气、有点伤心难过等。孩子们遇事可以将自己的姓名签插在相应的心情袋里,这时心情袋就像一个无声的朋友,静静地听着孩子们的诉说。班上的“帮帮团”通过定向交流、陪伴玩耍、共同学习等方式,帮助孩子心理疏导。当然,有必要时教师也会适时介入。孩子们渐渐学会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排除学习与成长中的绊脚石。
改变教室的布置与文化,通过“系统的构建”把孩子们带入一个强大的磁场,这是主题教室的意义所在。
【案例二】:主题教室—水滴之家
“水滴之家”是四年级的一个主题教室,围绕“水滴”这个主题,孩子们取班名、设计班徽、凝练班级精神,提炼班级目标。教室里的文化墙版块儿也成系统,每个版块诠释着水的精神:“水之纯净——我们的约定”,“水之包容——我们眼中的正能量”,“水之灵动——我们的创意园”,“水之坚持——我们的激流榜”,“水之渊博——我们的学习园”……
除了上述显性文化的系统构建之外,水滴之家还开发了“水课程”作为班级的主打课程,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寻水”。引导孩子先从水龙头里流出的水进行思考:水是从哪里来的?顺着这条线不断往上追溯,孩子们明白了水龙头里的水来处于自来水厂。他们去自来水厂进行现场了解。去之前,孩子们做了大量的预测,包括水厂的样子、工作人员的状况等,提出一系列想要了解的问题,再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答案猜测,最后带着自己的问题和预设走进水厂实地考证。当发现考证后的答案与预设的答案有出入时,老师又引导孩子们反思:自己的思维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水厂站过后,孩子们再追溯到上一站,也就是水库,水库的上一站又是哪里呢?就这样一步步追根溯源,为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质疑和批判思维,同时在实地考证的過程中培养孩子们的交际、思考、信息整理等多项能力,让孩子们领悟水的钻研精神。
【案例三】:主题教室—七彩豆班
低年级“七彩豆班”规划了“七的文化”“彩的墙贴”“豆的课程”。
“七的文化”:“七天计划”即短期目标下的行为、习惯、学习的日评价周评价;“七巧板”即数学拓展思维的七巧板活动;“北斗七星”指引方向的代表,即班级的七大班委管理文化。
“彩的墙贴”:“七彩约定、七彩课堂、七彩豆包、七彩画册、七彩奖励。“七彩约定”的“彩”为“七种色彩”,是根据色彩的特性和班级品质相结合;“七彩课堂”的“彩”为“多姿多彩”,即多姿多彩的课堂学习呈现;“七彩豆包”的“彩”为“个性特点”,个性不一的孩子们在活动中的镜头;“七彩画册”的“彩”为“心理色彩”,通过画画看心理;“七彩奖励”的“彩”为“多种多样”,多种多样的各种精神奖励和物质小奖励。
“豆的课程”:《数学》数豆豆、《美术》豆豆画、《科学》种豆豆、《手工》豆豆作品、《语文》豆豆看图说话豆豆儿歌、《英语 》各种豆的英文、《体育》豆豆包,还有和豆豆结合的豆豆日评价、豆豆周评价……
当然,还有更多的“‘小黄鸭教室”“爱迪生学习室”“孔子班级”等,都倾注着老师和学生的心血,师生共同用情感温暖着属于自己的也是大伙的教室。
过去,教室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今天,人与这个空间组合起来,使之具有了人性的温度,更有一种家的温暖、一种吸引人的磁场。学校教育的任务,首要的就是发现并满足孩子的生长需要。孩子的生长,就是需要的生长。生长是教育的原点,让每个孩子生长成为他应有的姿态,是教育的归宿和最高价值。
未来教室,就是发酵地。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未来学校研究中心骨干成员,王昌胜“我们”工作室核心成员,现任宜都创新实验学校副校长。第二届“全国课改优秀教师”,全国“班级自主管理”先进个人,省语文学科优秀教师,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
(责任编辑 周小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