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高育良

2017-11-11 22:03王路
特别文摘 2017年13期
关键词:调情文盲万历

这个时代,有读书人和伪读书人,区别并不在于读书的多少。论读书量,停车场的保安读书很多,没事就拿着手机看小说,一天十多万字,大学教授反而读书时间不多,都用在跑项目、发论文上了。

《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是学者从政。作为政客,他是货真价实的。但作为学者,他真的像传说中那么渊博吗?——不,实际上,他就是个文盲。

电视剧中,高育良很少直接开口谈学问。我印象中,只有两处:一处是和侯亮平讲岳飞情商低,死于莫须有。一处是问高小凤读什么书,高小凤说《万历十五年》,高育良表示出浓厚兴趣。

岳飞情商低不低,这是宋史问题,比较复杂,高育良不懂无可厚非。我们讲个简单点的,“莫须有”的意思,不懂这个,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高育良一再讲:莫须有什么意思?就是未必有。

去查查词典吧。能望文生义吗?——噢,“莫”就是“未”的意思,“须”就是“必”的意思,“莫须有”就是“未必有”的意思?

这就是高育良的水平。

如果说“莫须有”是“未必有”,怎么拿“未必有”给人定罪呢?高育良不是老强调“疑罪从无”吗?这逻辑上都说不通。

实际上,“莫须有”是“也许有”的意思。换言之,是“未必没有”——“莫不是该有吧?”

高小凤说,她最近在读《万历十五年》。可是有哪些证据表示她真的读过,又得到什么启发呢?

“我就觉得,明朝的皇帝太难当了。”

你要是上大学,老师布置读这本书,读完,你的心得就是“皇帝太难当”,要能及格,只能说,老师太草包了。

哪个朝代的皇帝好当?——这个心得,还要读过《万历十五年》才知道?没读就是没读,甭装。

不知高育良是故意没戳穿,还是高育良自己也没读过,他说:“那大臣就好当了?”

这句更有意思。从对话中,你完全找不到任何证据,表明这俩人真读过《万历十五年》中哪怕一行。不过,这个回答很巧妙,透露出一种态度:我相信你读过。这说明什么?自然说明我也读过喽。

调情就是调情,非得以《万历十五年》的名义,这就是文盲病,生怕人家不知道自己有文化。

高小凤接下来一句更有意思:“书记您不觉得,有明一代的臣子,都很强势吗?”

太亮了。这句话暴露出,高小凤确实被培养过,被训练过——不然,她怎么懂得把“明代”叫作“有明一代”?

一个地级师范学院的教师,花月把儿时间,就能把一个没怎么上过学的渔家女,调教成一个懂明史的人,还超过名牌大学的明史专家,这说明什么?大众很好欺骗,文化人很好冒充。

无论观众如何看待作为政客的高育良,很少有人否认作为学者的高育良。虽然他实际上是连“莫须有”的意思都搞不懂的草包。

事儿还是那档子事儿,只不过,以文化人的名义罢了。

虽然你也没文化,我也没文化,但我们彼此达成默契,互相承认对方的渊博,大家就都是文化人了,都有品位了。

(摘自“王路在隱身”微信公众号 图/亦晨)

猜你喜欢
调情文盲万历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假文盲》的启示
“新文盲时代”
明证
Hit on a Girl实力“撩妹”
日本藏万历世德堂刊传奇《水浒记》考述
男女调情是不自觉的游戏
全民扫盲
明代万历年间“矿监税使”研究的现状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