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29日(大年初二)下午2时左右,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发生老虎咬人事件。
②这起老虎咬人事件,留下了警示性隐喻——敬畏规则,往往也是种自我保护。
③老虎咬人的惨剧,发生在“初岁元祚,吉日惟良”的喜庆节点,愈显悲怆。生命堪悯,涉事男子命丧虎口,让人扼腕且痛心:他的离世,宣告了悲剧最后的反转空间被堵死。毋庸置疑,这么一条生命遽然画上句点,于家人是丧亲,于你我则是秋鸣也悲之痛。
④这次惨剧,易让人想到以往很多动物园发生的动物伤人事件。这些事件在具体情节上千差万别,但这类事故动物园管理方与游客责任划定,适用法却如出一辙。
⑤尽管男子去世令人悲痛,但情归情,责任判定仍需回到以法律为准绳的框架中来。对于动物园动物伤人,《侵权责任法》明确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动物园的动物造成损害他人的,动物园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动物园免责的唯一法定情形,就是证明自己“尽到了管理职责”——注意,是监管,而不只是提醒。
⑥男子有没有越过虎山与游客游览区之间的河擅入“禁地”,动物园方面有无尽到隔离还有现场救人责任,关乎两方的责任分量划分。在事故合理担责方面,有个汉德公式:B(预防事故的成本)
⑦在网上,好多人“同情那只被击毙的老虎”。这是种感性判断,糅合了不少基于“小道消息”的臆断。若在紧急情况下,为了救人而杀虎,采取“枪杀”之类应急办法,合乎人道原则,符合民法上的“紧急避险”要素,当然这也得视枪杀老虎是“事中”还是“事后”、具体情境合宜与否。
⑧真相是结论的依据,就目前看,许多把靶心对准死者的说法失之过激,悲剧不可“段子化”。但跳出个案看,有些提醒并非多余:比如对规则意识的信守。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罔顾规则的低成本与好处,却忘了规则被漠视背后的风险。
⑨2017年春晚相声《新虎口遐想》很火,人落虎口旁,衍生出一堆笑料包袱。可现实中人落虎口的代价,容不得“戏说”。在动物园游玩,必须严格遵守规则,即便有好奇心,也要将其收束在规则和理性框定的边界内。“偏向虎山行”当拟喻还行,当实践指南就惨了。
⑩死者已矣,殷鉴犹在。敬畏规则,往往也是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规则意识缺失背后连着的,往往是灾祸之始。
(选自《新京报》2017年1月30日,有删改)
评析
问题一:写作任务的对象是什么?
表层:老虎与人的关系
深层:本应和谐相处,为什么会矛盾激化?
思考结果:两则材料的相同点——规则被破坏
明确任务: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审题立意,确定题目:生命堪悯,规则当守
问题二:写作任务要怎么去分析?
(1)明确说理的方向
首段即明确本文要写作的任务是探究社会问题的根源。⑧⑨段直指人性的弱点。⑤⑥⑦段在厘清问题责任的同时,也提出了改变既有秩序的方法,即靠法律规范行为。
(2)掌控说理的深度
首段開门见山,揭示实质,提出观点。④⑨段运用引申类比法,让读者产生联想,深入思考。
(3)探究说理的广度
③段运用正反对比法,渲染氛围,强化了观点态度;⑦段运用假设分析法,合情合理,引人深思;⑤⑥⑦⑧段皆运用正面推理法,层层深入,将探究从情感层面拓宽到法律层面。
问题三:写作任务阐释到何种效果?
题目和第一段皆彰显出辩证的理趣,让人深思;而③段的雅趣也使读者为作者的学识与情感境界折服;⑤⑥⑦段言之有据,运用专业知识,使人不得不信服;⑨段更是饶有趣味、又诙谐幽默地警醒世人。
从题目到结尾,均未对亡者进行抨击,反而是充满同情地进行了批评,对网络上的主观臆断者也耐心引导劝说,句句有情,同时又观点明确,使人听得进去又能动于心,做到了兼顾多方情感,让各个群体的人都能坦然接受作者的观点,可谓妙哉!
问题四:为什么要探究这一问题?
全文从现实出发,以不掺杂主观判断的客观语句展现出事件的本真状态,为后文逐渐厘清问题,奠定了现实基础,同时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的价值取向表达出来,不去生硬强势地说教,却能让人有醍醐灌顶的顿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