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的创作风格

2017-11-10 21:18张海楠
北方文学 2017年30期
关键词:丞相散文文学

张海楠

《盐铁论》作为一部政府文书性质的书,它在文学上的特点既是散文发展的表现又对其后的汉代散文发展产生了影响,今天我们就简单讨论一下它创作风格上的一些特点。

西汉初期的文学成就,主要是是散文和辞赋所表现出来的。西汉初期人们继承了战国余风,主要是战国游说之士的作风,积极参与政治,对时政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针对秦王朝覆灭的惨痛教训提出解决之道,敦促政权执政者不断完善巩固统治,这样就促使了西汉初期政治散文的兴盛。这段时期的散文尤其是政治散文富有感情,言之有物,畅所欲言,并且具有战国游说之士的风格。从陆贾开始,此后的贾谊他们的文章都表现出汉代的政治散文,一是受战国游说之士的影响,往往对散文的气势渲染是通过铺陈的方法达到,文采也非常华美,比喻手法大量运用,说理浅显易懂。其次,西汉初期的散文还受到了战国时期说理文的质朴文风的影响。文章质朴无华,但是说理却充满了气势,以充沛的气势来说服读者,以理服人以势服人。《盐铁论》就继承了汉初散文家以理服人质朴无华的文风,兼具有自己的变化。

桓宽在写作《盐铁论》时错落有致的句式和对称的语言互相呼应,有的篇目表现就表现的很明显,比如《本议》篇,语言大体上都是对称的: “教化可兴,风俗可移”、 “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 “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等等,句式的结构基本相同,两两相对顺延而下。文章当对仗大量运用,这是受到了当时创作背景创作环境的影响。桓宽创作《盐铁论》时赋的创作已经非常普及并且具有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所以此时文章的语言特点表现为骈偶文风的盛行,这对其他的文章样式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就是散文也一样受到影响。象《新语》虽然是政论散文也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具有辞赋特点。贾谊创作的政论文也受到汉大赋的影响,他的散文语言就具有辞赋特点。这也影响到了《盐铁论》的创作,《盐铁论》也大量运用排比对偶,把相同概念相近容的词语放在一起,象 “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或者把概念内容相对的一组词放在一起,“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要么把具有递进意义的一组词放在一起,这样虽然看起来是对仗的,但是性质不同并且具有变化,使文章因内容上的错变而显得错落有致而具有变化。让相同的句式通过使用不一样的一些虚词是句子的结构有了变化,使句子更加生动。把单行奇句穿插在对偶之间增加结构变化,增强句式的生动性。散句往往穿插在对句中,这样就使文章有骈有散富有气势。

桓宽继承了晁错的重质轻文的散文思想,在语言运用上注重析理抒论的本色语言,对语言的色彩修饰不注重,往往用准确精密的语言刻画渲染出本色自然,让文章显得朴素而明快。《盐铁论》的这种语言风格在东汉被东汉政论文继承,同时渐渐在形式上具有了骈文化的特点,比如崔寔的《政论》、王符《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大都如此,只是在论文的语言上虽然渐渐趋骈化可是更加昌达朴实。

西汉中后期开始,散文的写作往往称经据点,而且渐渐具有谶纬影响,也就是用灾异阴阳来解释国家政事。《盐铁论》也称引经典,只是在说明道理的时候是直接去讨论政治,比如桑弘羊的言论就体现出这点。盐铁会议上对立的双方辩论的时候不断深化论题,双方有的时候说理从容不迫,有的时候紧紧抓住对方使用的论据的弱点,给予对方猛烈的抨击,针砭时弊,用精密尖锐的语言打击对方,颇中要害。在论辩中往往用许多意义相同的例子来说明一个道理。《取下》中十几个“不知”的连用,很强烈的表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取向,通过罗列的几个事例充分说明了导致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以理服人。对相同内容反复铺陈加深读者印象,最大功用的发挥文章议论说理的功效,并且以此使得读者心服口服。

根据记录盐铁会议的参与者大概有几十个人,包括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史几个人,御史丞几个人,文学、贤良大概共有六十多个人。在这些人中,只有车千秋,桑弘羊有名有姓。贤良唐生,文学万生,刘子雍,祝生,只有姓没有名,但大部分人都无名无姓。桓宽把这些人归纳为六个人,分别就是大夫(桑弘羊)、丞相(车千秋)、御史(御史丞)、丞相史、文学、贤良。文学是指读书人,贤良读书人里面已经被选为“贤良方正”的那一部分人。贤良是已经有功名的但是还没有一定的官职。文学、贤良是汉代读书人做官的两个重要途径。御史是御史大夫的副职,丞相史是丞相的副职。桓宽在把参与讨论的几十个人归纳为六个人物时也同时完成了对这些人物的一种概括化描写。这一方面是为了在论辩的过程中适应论辩双方对立的需。在论辩时使双方不同的观念认识对立冲突。论辩的双方他们各自的认识理论各成一系,论点要突出观点要鲜明。如果把实际辩论的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列举出来就会影响观点的集中性,对对立双方的直观感知也会受到影响。而把他们进行概括就会使论辩双方的线索更加清晰,这样读者就更容易了解双方的对立。另一方面桓宽为了更好的体现自己的价值情感取向,就把自己赞同的文学贤良一方概括为两个人,这样就使得作者更好的寄托自己的情感与观点取向。

作者一边对人物进行概括化处理一边刻画人物性格,这样就把文学色彩赋予了这部政论文。在整部作品中桑弘羊应该是处于中心的人物,但是桓宽的态度情感又是站在文学贤良一边的,这就在在刻画桑弘羊时就把他处理为被动与尴尬的一方,桓宽力图把桑弘羊放在一种理屈的境地,以此来寄托作者自己的态度。但是,这部作品是依据史实材料所编,桑弘羊的舌战群儒光彩照人,即便是桓宽的取向也抑制不了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桓宽对史实的尊重。文学贤良的发言在今天看來的确有很多是不合时宜的。但是,在当时,面对汉武帝在频繁的战争和奢侈的奉祠求仙中使得西汉王朝初期历经七十多年积聚下来的社会财富严重耗损民生凋敝,文学贤良敢于指出武帝的这一弊政,是有进步意义的。文学贤良也往往体现出理想主义的色彩。车千秋发言最少,书中刻画出他对谁都不想得罪明哲保身的性格特点。御史与丞相史,论辩时协助桑弘羊,调节气氛缓和尴尬,使文章的节奏在紧张中有缓和。

(作者单位:甘肃广播电视大学)

猜你喜欢
丞相散文文学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我们需要文学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宰相和丞相
从猪倌到丞相——悠久的中国故事之一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汉初以丞相、相国统兵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