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晓赟+许璐
摘要:“我可能喝了假酒”是2017年首个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上该句式被广泛使用与转发,可见社会对该新型句式的认可度。本文把这种句子归结为O+可能+V/VP+假+N/NP,通过构式的相关理论,进行该句式的句义、语用深度分析。
关键词:构式;假xx;语义分析
构式语法是Goldberg等人在前人基础研究上总结提出的,该句式被语言学界广泛接受并应用于阐述那些传统的语法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1]。此后张伯江最早运用构式理论解释汉语中的“VN1N2”的双宾语结构,之后构式语法便在国内有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构式语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习语性构式与带有较强规则性的句法结构两个方面[2]。比如阐释“把”字句中的处置义,以及像“很+N”等汉语语法中一些边缘化用法的词语或句子。
“我可能喝了假酒”归纳出一个共同的句式“O+可能+V/VP+假+N/NP”,让人们从形式上、心理上或经验上去填补格式所需的空缺来进行语义的表达,故被广为流行。这个句式所具有的基本形式和语用功能符合构式理论的相关特征要求,因此本文通过构式理论来解释相关的边缘化新兴句式。
一、起源分析
O+可能+V/VP+假+N/NP句式的原型是我可能喝了假酒,关于这句话的来源,坊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来自于电竞圈。玩CSGO的队员们喜欢喝酒,发挥不好的时候就把锅甩给酒:“我可能是喝了假酒”、“假酒害人啊”。二是来自于战斗民族。前段时间的一条新闻引起中国网友的注意:俄罗斯的不法商家将含有酒精的个人洗涤用品制成假酒销售,导致多人中毒甚至死亡。于是,“我可能喝了假酒”的梗就在微博上流传。从起源来看,虽然来源于电竞圈和战斗民族的句式都是“我可能喝了假酒”,其所要表达的情绪却不相同。從背景实际出发来看,由战斗民族所兴起的说法“假酒”所指的是我们平时说常说的“不真实的”、“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虚假或质量低劣的东西”;而来源于电竞圈说法的“假酒”,他们喝了真的酒,但是用“假酒”来表达一种情绪。因此,相同的句式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含义。随着该句式不断的在网络流传,我们认同“喝了真的酒但像喝了假酒一样”。
二、构式特征分析
依据构式语法的解释,认为构式是“形式—意义”对映体,且其意义不能从其构成成分中推导出来,在不同句式中表征不同,其义也相差甚远。构式语法中呈现出的句子整体含义是从整个构式中“浮现”出的,并不是词义的简单相加[3]。因此,句式有“构”,并因“构”而有“式”,“式”中的某些特征是从“构”中浮现出来的,那么就需要分析[2]。
基于上述对构式的基本认识,我们来阐释该句式的作为构式的合理性。O+可能+V/VP+假+N/NP作为该构式的基本句式形式,属于部分固定的特殊句子。这便是句式的“构”,在“把”字句中,语义焦点集中在其浮现出的非线性的致使义中,而在该句式中,形义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句式浮现出的非线性的意动关系中,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在这里我们可以和线性关系中的“假+N/NP”进行对比。
“假”在现在汉语解释为“不真实的”或“虚假的或质量低劣的东西”。比如:假+N。板,假币,假钞,假货,假发,假龙,假马,假面,假迹,假辞,假贷,假官,假父等都是与取自的是“不真实”的义项。并且“假”后还可以接动词或动词短语,比如:假扮,假封,假充,假定,假窃等,但是在该构式里却呈现出一种“像假的一样”的语义内容。与上述的“不真实”的义项并不相同。并且根据句式的限制,只有N/NP才能进入该句式中,并且对其适用的语境也有所限制。
(一)根据其语言使用的自然性,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分类分析
这里主要分析的是在“假”和后面名词搭配的情况下,语言使用的自然性也就是经常性分析。
1.一种是这种假的事物确实存在(经常使用的,自然的)
比如说:我可能喝了假酒。我可能看了假兵马俑。我可能吃了假药。
通过这类句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假酒”等这样的词是确实存在的,并且我们平常所说的这类“假N”,表达的是与“真”相对的事物。比如说假酒,就是小酒厂为了销售业绩而仿冒名酒或者就是用水勾兑甲醇生产的酒。但是在这个句式是中的“假酒”所表达的含义不是单纯的上述含义,而是喝的“真酒”,但是并没有产生喝完酒之后所期待产生的结果,比如说“更加兴奋”、“醉酒”等。
2.一种只是用这种抽象的“假X”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经常使用的,不自然的)
比如说:我可能复习了假书。我可能睡了假觉。我可能是一个假新疆人。在这些句子中,“假N”的使用就更加的特别。本来在汉语中并没有这样的用法。虽然“假”可以做形容词,可以用来修饰名词。但是我们在平时的自然语言中并不会做上述的搭配。只是在这样的句子中才频繁出现这样的搭配形式。因此,该句式中的“假+N/NP”所浮现出的意动性含义也就是该句式是的构式性特征的体现,并且从其广泛的使用来看,其继承性特征也非常的显著。
(二)句子语义分析
1.在某公众号(语言学午餐Ling— Lunch)的分析中将该句义解释为以下三种:
(1)吐槽自己水平不够——我可能上了假学。我可能学了假法语。
(2)吐槽某事不符合预期——我可能交了假男朋友。我可能玩了假炉石。
(3)吐槽外界描述不符合实际体验——我可能去了假悉尼。我可能学了假中文。
虽然这样分类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经不起仔细的推敲,在上述的句子语义分析中,在(1)类的用法中给出的例子是,我可能学了假法语。在(3)类用法的句子中给出的例子是,我可能学了假中文。我们来看这两个句子中的“法语”“中文”,都说的是一门语言,但是却放在不同的含义用法中。可见这样的句子语用含义分类应该更加注意。
2.上述句子中能够发现,这个句式表达的都是和“预期”不一样的情况。一个是与“自己”的预期,也就是说话的本人的预期不同,另一个是自己的经历与“别人”的预期不同。
(1)与自己预期不同
我可能复习了假书。我觉得自己复习的很好,但是考试的时候,却发现试卷上的题都是不会的。
我可能回了假家。很久没有回家,希望这次回家可以见到许久未见的父母,但是回到家却发现爸妈都不在家。
主要是表达自己一种不可置信的情感。
(2)与别人预期不同,进而怀疑自己
我可能留了假学。当别人知道自己在国外留学后,就会被国内的亲戚询问各种问题“你的英语是不是飞速提高了”、“美国是不是都是熱闹的大都市”,但是这些情况都是“我”在留学期间没有经历过的,当听到有人这样问的时候,就会怀疑自己真实的经历。
我可能是一个假新疆人。当遇到一个新疆人,就会被询问,“你是不是特别能歌善舞”、“你是不是特别会烤串”。但“我”作为一个新疆人对这些技能都不会的时候,就会用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层语义主要是对社会生活中人们所持有的一种“刻板印象”的突破。同时听话人对这种刻板印象产生一种无奈的情感。
从这些分析来看,这个句式更多的是表达消极的情绪,或者是自己没有达到别人的预期而产生的自我怀疑。因此就像“我可能学了假中文”通常表达的含义是我觉得中文和其他语言一样很好学,但是学过之后却发现这是一种很难学的语言。而如果是听别人说中文很难学,但是自己学起来发现中文很好学,通常不会用这种句式来表达。由于句式的限制作用,这里的“假”不再是字典里出现的概念义,而是表示“像假的一样”的含义。该句式中出现的情况都是“我”或说话人经历的,并不是虚构的,只是事情产生的结果与预期不同,从而产生一种“虚幻”的感受。同时句式中出现的“可能”两字,表达一种估计和猜测,更加强了“假”在该句式中呈现的语义成分,同时“假”对句式语义也有重要的限制作用。当“假”和后面的名词共同出现在该句式中,该名词所表示的事物不是与“真”所对应的名词概念。比如:我可能遇到了假蛇。这里的“假蛇”并不是说的玩具蛇等仿制品,而是确实是遇到了真蛇,但是这里的“蛇”却没有攻击性,像假的一样。这就体现了上述的整个句式所表现出的“与预期相反的情况”。
三、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网路语言的外在形式不断丰富,内在语义逐渐偏离,社会意义愈加明显。同时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已形成的某种社会文化心理和社会诉求的映射[4]。在这里只是分析与人的“认知”有关的心理情感因素。
该句式主要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无奈之感,人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跟自己预期不同的事情,就会产生一种“宣泄”的情绪。但人们在宣泄的过程中,会考虑到语言使用的“禁忌”,而这个句式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宣泄的途径,来疏导或吐槽自己对经历的事情的不满[5]。这也就是在现今语言的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语言系统中未找到合适的语言形式来对人们形成的文化心理和社会诉求的映射进行适当的表达时,就会出现大众心理诉求和语言表述之间的矛盾[4]。因此该句式的表达方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这种矛盾,也展示了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民大众自身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
另外,人们对该句式以及该句式所表达的情感都表达出极大的新鲜感和好奇性,在我们平时生活中也极具有吸引性,使语言表达具有幽默性和娱乐性,活跃社交气氛,凸显自身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亲和性,给人留下良好的社会印象。
心理因素的分析使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到构式的形成是人的认知域里的意象图式投射到语言中的重要现象,通过语义框架展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同时也展示了构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与局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1):142-151.
[2]施春宏.句式分析中的构式观及相关理论问题[J].汉语学报,2013(2):23-38.
[3]刘国辉.构式语法的“构式”之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8):1-5+22.
[4]李艳华.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方式和文化内涵[J].语文建设,2013(10):23-24.
[5]刘凯.社会心理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陶晓赟 青岛大学;许璐 北京语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