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剧发展源远流长,从“卡梅拉塔”社团创作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妮》开始,就预示着歌剧时代的到来,这种新的艺术形式迅速得到世人的关注。当然,就普及面来说,它没有像电影、电视、网络那般对大众产生深刻的影响力,因为歌剧还是属于一种定点定时的消费性娱乐,有着它先天上的限制。但是在所有“现场演出”的类型中,歌剧却是最能满足人类所有欲望的表演,有喜有悲,有哭有笑,歌剧所呈现的魅力是无法可挡的。歌剧的确是人类最骄傲的艺术财富!
关键词:歌剧;卡梅拉塔;阉伶歌手;美声;普契尼;威尔第;民族特色
歌剧是人类最骄傲的艺术财富之一。歌剧最能满足人类所有欲望的表演,有喜有悲,有哭有笑,歌剧所呈现的魅力是无法可挡的。打开西洋歌剧史,如果要从头细细述说,歌剧源远流长派系复杂,各国各家三言两语又岂能道尽?所以我们略去希腊戏剧的源头部分,跳过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这段混沌不明的演进时代,并非它们不重要,只是纷繁复杂会使人们掩卷长叹,不如我们就轻轻松松地,从1597年第一部歌剧的诞生谈起。
一、“卡梅拉塔”社团的伟大创举
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一群草根艺术家厌倦了教会音乐,在贵族巴尔迪伯爵的带领下,成立了“卡梅拉塔”社团。这个社团里有两位作曲家:佩里和卡契尼。还有一位音乐理论家:文森佐.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抛球实验的小伽利略的父亲)。而后,他们找到了一部诗歌《达芙妮》,于是开始奋笔疾书,完成了史上第一部歌剧。1597年的某个子夜时分,歌剧《达芙妮》在佛罗伦萨首演,虽然观众不多,但她宣告了“歌剧时代”的来临。遗憾的是,此部歌剧的谱子并未流传下来,现在人们只能看到有限的片段。之后,巴尔迪伯爵提议写一部有关婚礼的歌剧,1601年,《尤里迪茜》诞生了,它是现存最早的完整保存下来的歌剧。此后的意大利拥有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三大歌剧重镇,自然涌现出非常多的作曲家,但他们创作的歌剧大多昙花一现。
二、“阉伶歌手”引领的时代
不过,当时的歌剧作为新兴的娱乐事业,很快开始风行欧洲各地。作曲家吕利虽出生在意大利,但在他14岁时,被带到巴黎,在路易十四的大力赞助下,他把意大利式的歌剧和新鲜的法国歌剧融合成为典型的“法式歌剧”。此阶段“阉人歌手”粉墨登场,雄霸歌剧舞台。因为他们不仅具有女高音般清亮柔美以及较高的音域,而且具备男性宽厚的肺活量,这种不同寻常的歌唱条件,加之严格的训练,使他们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歌唱水平。现如今,你或许很难相像一个男人穿着缀满羽毛珠宝的戏服,开口竟是女儿声的怪诞情景。不过“阉伶歌手”的盛行,大大发展了各种歌唱技巧。因此,此阶段在声乐史上被称为“美声歌唱的黄金时期”。可以说,美声唱法的始祖正是这些阉人歌手,他们对巴洛克时期的歌剧以及美声唱法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了让阉人歌手能够炫耀他们神奇的技艺,此时以神话英雄为题材的意大利式“正歌剧”达到了巅峰时期。
三、19世纪的意大利“美声”歌剧
歌剧走了200年的漫漫旅程,到了19世纪才真正的开花散叶。19世纪的意大利“美声”歌剧的创作主要突出歌手演唱的技巧,不考虑歌剧的剧情是否可以警示醒人,以谱写出让人永难忘怀的天籁之音为主导,三位美声大师:罗西尼、多尼采蒂、贝里尼主宰了此时的歌剧舞台。到了19世纪后半期,意大利的威尔第、德国的瓦格纳成为统治欧洲歌剧乐坛的两位巨擘。威尔第的《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备受人们喜爱。因为威尔第始终依托着意大利美声歌剧的传统,从没有违背大众的欣赏趣味,他的歌剧真正体现了雅俗共赏,使人们真正感觉到了情感戏剧的魅力。人们从他优美的音乐中既感受到意大利歌剧富有娱乐性的一面,又体验到人类内心深处的激情。
四、20世纪的“普氏姊妹花”
又走过300年的歌剧史,终于要步入20世纪了,歌剧史中最富煽动力的、最善于表现女性的、创作最通俗易懂的歌剧名家-----普契尼,终于登场了。普契尼的笔下有杀人无数的中国公主、为爱切腹自刎的巧巧桑、肺痨成疾而终的咪咪、在城墙跳楼自尽的托斯卡……让人眼花缭乱、一看再看仍意犹未尽,这就是普契尼笔下鲜活的女性角色,他让一切变得那样合理,那样耐人寻味。普契尼的音乐语言之丰富,让人耳目一新,他总能以流畅生动的旋律、巧妙的和声、丰富的配器,让那些鲜活的人物显得更加丰满。他的创作题材多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从普通群众的生活中挖掘情節感人的事件,同时着眼广阔,他的作品既有像《托斯卡》那样政治色彩鲜明和强烈戏剧性的作品,又有像《波西米亚人》那样反应普通人生活和爱情的作品,总之,爱情是普契尼歌剧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五、中国歌剧
中国歌剧产生和发展得较晚,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一些新的、先进的创作理念传入中国,不断涌现出杰出的作曲家。黎锦晖创作的《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等儿童剧,是我国歌剧的萌芽。1934年,田汉、聂耳创作了表现革命的第一部歌剧《扬子江风暴》。真正使我国歌剧发展起来的是在延安整风运动后,创作的一批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中国特点的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刘胡兰》等。1945年《白毛女》的问世则是我国新歌剧成熟的标志。全国解放后,又涌现出像《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夜》、《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歌剧,歌剧舞台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崭新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批多种风格、多样体裁的歌剧层出不穷,这些歌剧不仅具有西洋歌剧的创作模式,更重要是体现着浓郁的中国特色,例如《伤势》、《原野》、《第一百个新娘》等,具有民族歌剧风格的有《党的女儿》、《木棉花开》等。这些歌剧不仅具有艺术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加细腻深刻。中国歌剧正在日趋成熟,逐步开创更加广阔的中国式歌剧时代。
结语
意大利是歌剧的故乡,意大利歌剧发展不仅可以称作意大利的音乐史,也影响着欧洲其他国家歌剧的发展。歌剧艺术从稚内走向成熟,风靡全欧洲,成为18世纪欧洲音乐文化和戏剧文化中最耀眼的一缕光芒,尽管其后的发展因一些原因也走向低谷,但经过像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等一代代优秀的作曲家革新、创作和发展,使歌剧艺术成为世界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不仅对欧洲各国的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简介:刘辉,河南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