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墨琳
[摘要]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布坎南提出的“政府失败论”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内容。当前,政府正处于职能转型时期,政府从“划桨者”向“掌舵者”职能的转变对于政府的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控制政府规模,既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主张,也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本文以布坎南提出的“政府失败论”为理论基础,对我国政府规模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政府失败论 政府规模 政府支出 政府人员
对我国而言,在政府职能转移时期,合理控制政府规模,保证政府行政的有效性十分关键。而在公共选择理论中,布坎南在“政府失败论”中提出了政府规模合理性的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保证政府职能的顺利有效转移,明确具体内涵和意义对于政府总体服务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选择理论和“政府失败论”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二战后“市场神话”被世界抛弃,凯恩斯主义盛行,政府干预经济成为各国的主要思想。随着政府干预的不断加强,一系列不良后果也日益突显。在此背景下,以布坎南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应运而生。1962年,布坎南和塔洛克发表《同意的计算》,为公共选择理论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1969年,“公共选择研究中心”创立,公共选择理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从80年代开始,公共选择理论迅速发展,被广泛运用于分析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等实际问题中。
“政府失败论”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论题,其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主张。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失败”主要体现在:①政府行为的低效率;②政府部门的扩张;③寻租行为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我国的政府规模问题分析
一般而言,政府规模的衡量标准主要有两个:政府人员数量和政府支出规模。以上述衡量标准为指标,在评价政府规模时,常用的指标有两种:一是行政人员数量与总就业人口之比;二是财政收入和支出与GDP之比。
(一)行政人员数量与总就业人数之比
我国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即政府行政人员数量呈现以下特征:2000-2007年,我国政府行政人员数量呈下降趋势,自2008年起出现上升趋势。对于行政人员数量与总就业人口之比而言,大致经历了先下降在上升的趋势。
(二)财政收入和支出与GDP之比
在衡量政府支出规模时,主要的衡量指标是政府的财政支出与GDP的比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大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也意味着,按照此趋势,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会不断增加,我国政府的规模将不断擴大。
综合上述一系列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政府规模大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按照趋势推测,近几年政府规模仍将有近一步扩大的趋势。
三、我国政府规模原因分析
在对我国政府规模的趋势进行分析之后,明确了我国政府规模的发展趋势,政府规模经历过下降后又再次上升,很大程度上由于没有办法有效的解决一下两点问题。。
(一)“理性经济人”作用的结果
与“政府失败论”的假设前提一致,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主体都是理性的经济人,政府官员也不例外。这意味着,在决策制定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官员难免会因为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忽略政府发展的科学性以及政策制定的合理性,造成决策的低效率和资源的浪费。
对于政府规模而言,无论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支出上还是人员数量上,政府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政府职能范围的扩大,同时也就意味着政府官员权利的扩张。
(二)官僚机构中缺乏竞争机制
布坎南在对“政府失灵,进行说明时指出,缺乏竞争机制致使各政府机构缺乏激励机制。各部门间竞争程度较低,导致政府官员没有努力工作的积极性,而将注意力投放在增加自身效益上,最终造成政府规模的扩张。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我国政府中的竞争也十分有限,政治和经济互动中,政府在发挥自身职能时,需要面临的竞争因素十分有限。与布坎南的观点相似,政府支出和人员数量呈扩张的趋势,却没有推动政府职能的发展,反而造成了“政府机构人员冗杂”的后果。
四、“政府失败论”基础上我国政府规模问题的对策建议
为了合理缩减政府规模,防止在控制政府规模时出现反复,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预算合理化,约束官僚机构权力
“理性经济人”的对于政府官员的影响无法消除,但可以通过政策对其进行约束,即通过完善预算制度,适度约束政府的权力。通过完善预算制度,将政府预算限制在合理范围内,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政府的权力,也防止了政府支出的无效率增长,限制了政府规模的扩张。
(二)引入竞争机制,重“质”而非“量”
在政府体制中引进竞争机制,无论在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上还是在政府人员的选择上,都应重视其“质”的水平,即效率。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在其内部重新建立竞争结构,加强各部门的效率观念。在政府人员方面,从最高层到基层,均引入激励机制,发挥政府机关丁作人员的积极性。除此之外,竞争机制的引入还可以更好的监督政府决策的正确定和合理性,最终提高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