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青山
[摘要]古代的文人墨客经常用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其中经常用的意境有很多,比如花前月下,大漠孤烟,小桥流水。今天我想谈一下“亭”这个意象。亭在这个字象征的意象比较多,亭的色彩,外形以及周围的环境都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通过对亭意象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古人的诗文词赋有更深厚的了解。从中也可以体会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古代文人的思想特征。
[关键词]亭的外形 亭的意象 亭的美学价值
亭是我国传统中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意象,在很多文学大家的笔下出现过。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园林艺术的发展,园林亭进入士大夫的生活,从此亭这一意象与士大夫结下了不可分割的缘分,有些文人专门挑在亭子里聚会,饮酒作赋,在山水清泉之间也四处都有亭的点缀,离别之时有长亭十里,登山时山腰处也必有一亭可以驻足。多少文人墨客曾在一方小亭子中叹息。又有多少亭子见证了历史的流失,依然屹立于风雨之中。因此,亭字作为一种意象,具有历史性,同时也与文人墨客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也由此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蕴,其具有的审美价值也随之提升,通过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亭意象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可以看出整个名族的精神特征和审美水平。本文从研究古代作品出发,加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征,从多亭周围的环境,色彩,意境等个角度来研究亭这一意象的特征。
一、亭的外形
亭的形状大都小巧别致,外形清秀飘逸,独具风骨。也正因如此,文人墨客才对其钟爱尤佳。因为亭的自身形象较为特别,意义深刻,常被寓为一些特殊的形象。比如遗世独立的君子,或是心胸坦荡的伟人。大抵正是因为亭这一形象独具其神秘性和不可亵渎性,仿佛它生来就是那般高雅。因此古人也常借亭的这种亭亭玉立的形象来比喻那些卓尔不群、天生傲骨的狂士,将其与君子的高风亮节结合起来,让亭的形象与道德结合起来,这也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美德。
二、山水之中的亭
欧阳修在僻翁亭记》中写道,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着,醉翁亭也。此处的醉翁亭藏匿于山水之间,现于峰回路转之后,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特别是“翼然”一词给了人无限的遐想。虽然“翼然”一词只是对亭外形的描写,但是却用的极为贴切,传神。因为中国的亭子一般都是亭角斜出,配上龙头的雕饰,这种外形给人一种恣意飞扬的感觉,丝毫也不会觉得呆滞。
还有一些文人认为亭有种独特的飘逸之美。白居易就曾在《题西亭》说“何人兹造亭,华敞绰万余,四檐轩鸟翅,复屋罗蜘蛛。”在这首诗中白居易就是把亭角比作鸟的翅膀,说亭的斜檐就好像飞鸟在拍打翅膀。从外形上看,亭这一建筑通常是,一种有顶无墙、也无门窗、内外通透的建筑。把亭子比作鸟翼不仅极为神似,这种比喻不光神似而且生动传神。在外形的设计上就给人一种十分灵动的的感觉,丝毫不觉得滞重。
三、园林之中的亭
亭经常作为静态意象出现在园林之中。因为亭本身虽是一个相对静止的形象,但是却有一种生命的动态感。这种形象特征暗合了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在亭子里可以“周览宇宙,放目四顾,之尤胜者也。”也许正是因为亭的通透,才可以让周边的景色一览无余。
亭还合乎中国的传统美学,李泽厚有言:“即令是像建筑这样一种看来是静态的艺术,中国的艺术家也处处要使之静中有动,给它注入一种舒展开阔飞动的力量和气势,单书纯的机械的静止,缺乏内在的生命的形象,不论在诗文画、建筑中,都被看作是艺术水平低劣的表现。”由此可见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就在于让作品活起来,不论是建筑文学还是书法国画。
亭的空灵可以让人觉得瞬间开朗,心情舒畅,让人们忘尽心中的烦恼。有人说“宽敞的视域是自由的象征”,在那个追求自由而不得的年代,亭恐怕就成为了文人的一种寄托了。
不仅在文学中,“亭”在风景画中亭也多次出现,山水中添一亭可以增加景观效果,亭意也是营造山水之境的必不可缺的因素。
四、亭的美学特点
(一)亭亭玉立的挺拔之美
亭只靠四根柱子支撑,虽看上去小巧,但是远观它屹立不倒,很是挺拔,张孝祥在《一览亭》中有句:“城中十万户,亭脚五千丈,小退雁鹜行,却立云雨上。”这诗将由柱子撑起来的亭和由墙撑起来的房子做对比,显出了亭的出挑。可能是因为四周通透的亭,没有墙,显得不臃肿,视觉效果更好。除此之外,亭一般建立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受到周围地形的衬托由此显出挺拔之态,有了亭亭玉立的感觉。
(二)空灵览翠,通透之美
亭四面通透,显得空间更为开阔,可以毫无障碍地浏览周围地风景,与封闭地楼阁想比,亭可以更好地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地存在,韩愈在储亭》里边说:“莫教安四壁,面之看芙四壁怕遮山。”这就是说地坐在亭内地好处,坐在亭中观自然山水,不会被遮挡物蒙蔽视线。坐在亭中,远景近景皆在眼底,更何况亭一般修在高处,所以一般的亭都是观赏景致的极好选择。
总之,分析“亭”这一意象,主要是要从审美角度研究甄析。古人云:“凡景语皆情语”,就是说,作者对所见所感的景色景物描写,其实都是他内心写照的缩影,要从景中分析出情。时代的变化,加之作者人生经历、心境迁移,亭的意象纷杂多种,意象的考究,既要考虑到写作主体的因素,当然还需联系其中的客体因素,也就是写作四要素中的“世界”,主体、世界、作品、读者,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系,才能更好的、全面的钩织出亭意象的深层次底蕴,以一个统筹兼顾的视角总览各方面,如此几番才可掌握亭的境界内容。
“亭”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之一,是华夏建筑学的杰出代表,早期它是健在路边用来给士兵和行人提供休息的地方,但是最终历史的发展,由“亭”这一意象引出了许多别样的感情色彩,后来成为了文人,墨客表达自己离别,相思和羁旅之情的承载之物。上文只是我对“亭”這个意象的一部分看法,因为亭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多次引用,其独具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也使我国的古典作品变得更加深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