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巧林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在解读中感受人文情怀,渗透人文意识。具体策略包括:让学生尝试解读文本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缘起;让学生尝试解读文本细节,探索作者的深层情感;让学生解读文本语言,体会其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
文本解读 人文意识 小学语文
文本解读指的是通过阅读文本达成和作者的共鸣,通过阅读尝试走进文本和作者,形成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文本解读要注重以人为本。在小學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文本,体会其中的人文意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处理文本信息的能力,提高人文修养。
一、解读背景,追溯创作缘起
不少文本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其背景也分有不同的种类,如时代背景、地域背景和历史背景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别探究这些背景信息,了解作者为何要创作文本。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信息,令学生在阅读时有所感悟。
《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是巴金先生的作品,在文本中巴金表达了对孩子的真诚关爱,对孩子们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祝愿。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篇文章中浓浓的情意,则可以鼓励学生从分析文本创作背景的角度入手解读。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80多岁高龄,且身患重病,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还是坚持手写了这封信,并在信中表达了对家乡孩子的殷殷嘱托。这说明作者热爱孩子,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给孩子更多启迪,让孩子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了解作者身份的过程中,学生还了解到,这并不是巴金先生第一次带病写作,在创作《灭亡》的时候,巴金因为身患肺病正处于疗养之中。就算患病也不放弃写作,巴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孩子们诠释了如何珍惜时光,如何让生命更有意义。在了解了这一点后,学生便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情感。
唐朝诗人白居易曾经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说明作者在创作文本的时候往往体现了历史使命感,若能从这个角度入手分析,可以更好地接近作者,了解作者的创作理念。
二、解读细节,探寻深层情感
细节指的是在文本中描摹人物、记述事件等的最小单位。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时候若能从细节入手进行分析,则能让学生深入探究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而对文本想要表达的主旨有深入了解。
在学生学习《姥姥的剪纸》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文本细节内容的方法感受其深层情感,体会“我”和姥姥之间的浓浓亲情。如可以让学生阅读:“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一副‘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分析能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学生在阅读后提出:“姥姥在被‘我捂住眼睛的情况下还能完成剪纸,说明她的技艺十分高超。而姥姥能纵容我如此‘刁难她,就算是‘死死地捂住眼睛也并不生气,这也足以证明姥姥对‘我的宠爱。”在细节品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文本中姥姥舐犊情深的人物情感。此外,还有学生提出,文章中“我”在看到了姥姥的剪纸绝技后还要耍赖说姥姥偷看,姥姥在听了“我”的话后用手指点“我”的鼻子,这些细节部分也充分证明了姥姥和“我”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
探究文本细节能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内在神韵。正如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所说的那样,在艺术的境界中细节就是上帝,品味细节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人文情怀。
三、解读语言,体会人物褒贬
不少经典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可以引导其细细咂摸文本语言,体会作者如何借助不同的语言体现人物褒贬。在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通过使用不同的语言能体现出人物的品质,这样解读人物会让人产生立体化的感觉。
学习《在大海中永生》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咂摸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对邓小平同志的深切怀念和高度褒扬。学生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发现作者首先选用了大量褒义词,用以展现对邓小平同志的赞扬,同时也表达了各界人民群众对其的爱戴。如“衷心”一词展现了人们对邓小平同志的怀念之情。又如“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这句话高度赞扬了邓小平同志的伟大事迹。此外,作者还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展现对人物的态度。如“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如大海和浪花这样的无情之物也被沉痛的气氛所感染,从侧面烘托了人们对邓小平同志的深切怀念之情。若干个“也许”组成了排比句,暗示邓小平同志的影响很大,超越时空,更对其进行了高度褒扬。
在解读语言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语言具有褒贬色彩,通过借助语言感情色彩的方式能体现对人物的褒贬评价。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有些作者会采用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创作手法,故此在解读的时候要深入体会。
指导小学生进行文本解读,除了可以让学生从文本背景、文本细节、文本语言的角度入手分析,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解读文本内容、文本主题、文本作者、文本表达方式等方面内容。解读的角度越全面,学生对于文本的人文意蕴便有更为深厚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严华银.多元解读:让语文课堂别开生面——一节小学语文课引发的思考【J】.河南教育,2006(4S)
【2】岳海玲,孙元涛.“多元解读”及其边界——关于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点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