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代相和大曲

2017-11-10 08:49姚思怡
魅力中国 2017年45期
关键词:汉代

姚思怡

摘要:相和大曲的出现,使我国的歌曲,舞蹈,乐曲,相互融合。推进了整个歌舞艺术的发展,在整个歌舞大曲的时代中,相和大曲一直处于独领风骚的地位。

关键词:汉代;相和大曲;音乐形式

正文:相和大曲是汉乐府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汉代最主要的歌舞艺术形式,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理念和开明的文化政策,更是为相和大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相和大曲作为我国汉代乃至之后的音乐艺术的重要形式,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和繁荣,对以后的戏曲,歌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相和大曲的来源

相和大曲最早是由相和歌演化而来,而相和歌在演化的过程中逐渐的成为相和大曲的一部分。相和歌是汉代在继承先秦楚声的基础上加之民间歌谣与民间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演化而来的。相和大曲是当时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歌舞之一。主要在官场夜宴,娱乐等场所中表演。但是也会用于朝会,祭祀等传统民俗活动等场所。根据史料记载“相和”之名最早记载于《晋书 乐志》之中“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着歌”。其特点是唱歌的人自己用鼓打着节奏歌唱,与伴奏的丝竹管弦互相应和,由此得来相和之名。据记载瑟调,清调,平调三种基本调式,是相和歌所用的宫调,又称为相和三调。与后世所谓的“清商三调”基本相同,简称“三调”。

相和歌在发展的过程中与乐曲演奏,舞蹈相互结合,逐渐演化成由乐器,唱歌,舞蹈相互配合的大型歌舞艺术演出——相和大曲。相和大曲始于“但歌”和“但曲”,何为“但歌”“但曲”?“但歌”即为无伴奏的清唱的歌曲,“但曲”就是单纯的丝竹管弦的音乐。“但歌”与“但曲”相互应和,用单纯的清唱歌曲去应和丝竹管弦之声,加之符合歌曲乐曲的舞蹈,便形成了我们之前所说的相和大曲。相和大曲这种艺术形式在汉高祖刘邦时期便以流行开来,到汉武帝时期已经形成“内有掖庭才人,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於朝廷”(《汉书 礼乐志》)的局面。宫廷之外的王公贵族,也普遍养有歌妓舞姬和乐师,在宴饮,自娱时演奏相和大曲。但随着汉代的神仙长生之术盛行,使得相和大曲的演奏之处便不单单局限于宫廷和王公贵族的封地之间,而是走向了民间,普及范围越来越平民化,表演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在长安与洛阳之间的平乐观,就常常演奏包括相和大曲在内的歌舞百戏,并在这些歌舞百戏中加入对神仙生活的憧憬和对长生不老的渴望,这就是相和大曲普及范围越来越平民化,表演内容越来越多样化的代表。

由于相和大曲是及歌唱,舞蹈,乐曲于一身的艺术表演形式,可以让观赏者同时欣赏多种艺术形式。所以,相和大曲一经形成,变得到了当时人民的大力追捧。自此之后,相和大曲的演奏上至宫廷封地,下至黎民百姓,普遍的流传开来,成为当时乃至整个汉代之后的古代社会,最流行的歌舞艺术形式。

二、相和大曲中的七种曲式

相和大曲中的相和歌,最早在《乐府诗集》中称为“古辞”,《晋书 乐志》中曾记载:“凡乐章古辞存者,并汉世街陌讴谣,《江南可采莲》 《乌生十五子》 《白頭吟》之属”。相和歌的汉代古辞共有27曲记录在《乐府诗集》中。根据《乐府诗集》的记载和各种历史文献资料来看,相和大曲可以分为七种不同的曲(调)。这七种曲式分组如下:

1. 相和曲:《江南》,古辞。《东光》,古辞。《薤露》,古辞。《蒿里》,古辞。《鸡鸣》,古辞。《乌生》,古辞。《平陵东》,古辞。《陌上桑》,三解,古辞。前有艳,后有趋,又名《艳歌罗敷行》。

2.吟叹曲:《王子乔》,古辞。

3. 平调曲:《长歌行》,古辞。《君子行》,古辞。

4. 清调曲:《豫章行》,古辞。《董逃行》,五解,古辞。《相逢行》,古辞。《长安有狭斜行》,古辞。

5. 瑟调曲:《善哉行》,六解,古辞。《陇西行》,古辞。《步出夏门行》,古辞,又名《夏门》。《折杨柳行》,四解,古辞。《西门行》,六解,古辞,又名《西门》。《东门行》,四解,古辞,又名《东门》。《饮马长城窟行》,古辞。《妇病行》,古辞,有乱。《孤儿行》,古辞。《雁门太守行》,八解,古辞。《艳歌何尝行》,四解,古辞,又名《飞鹄行》,有趋。《艳歌行》,古辞。

6. 楚调曲:《白头吟》,五解,古辞。

7. 大曲:《满歌行》,四解,古辞,有趋。

以上相和歌的七种曲调中,瑟调,平调,清调是自周朝流传至汉代的,是古代乐曲中最基本的三种调式,汉朝称其为相和三调。关于相和曲,《古今乐录》中记载到:“张永《元嘉技录》:相和有十五曲”也就是说当时的相和曲一共有十五首,相和曲是所有相和大曲的曲调中保存最完整,流传最广泛的曲调,由上面各式曲调列举可见,在记载的十五首相和曲中,只有《江南可采莲》等八个曲调是古辞。楚调曲的形成是因为汉高祖刘邦喜爱战国时期楚国的歌舞,又因为高祖最宠爱的戚夫人有最善跳“翘袖折腰之舞”而这种舞蹈又是当时在楚地最为盛行的,所以在高祖时期的宫廷宴会上“汉房中乐皆楚声”,因此形成了楚调曲,可以说楚调去的形成是由于统治者情有独钟的喜爱,和楚地端庄华贵的调式更加符合当时大汉王朝的盛况而形成的。而吟叹曲中的古辞非常的少有,它是对某个人或者事物的阐述,流传至今日可以考证的仅有《王子乔》一首而已,可以说吟叹调流传的广泛性远远不及相和曲。

以上的七种相和大曲的曲调,是学者们根据当时的史料文献的记载和民间流传至今与相和大曲相似的艺术形式整合而来,可能当时的艺术种类更为丰富,但是时至今日,我们所能知道和了解的,只能是这七种曲调了。

三、 相和大曲的基本结构

由于时间的飞逝,我们无缘看见汉代相和大曲演奏时的盛况,而它的基本结构的组成,我们只能够在流传下来的史书,文献和汉画像石中揣测。

关于汉代相和大曲的基本结构,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而“解,艳,趋,乱”是这些说法中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解”就是相和大曲中曲调的主要部分,相和大曲中的每一个小的乐曲,就称之为“解”,它包括了大部分的歌唱曲和及每段后面的“解曲”,在这种说法中,相和大曲一般有2~8个解,其中的歌唱部分不会太快大致为中速,情感偏于抒情。

还有一种说法,是根据当时的《乐府诗集》,卷二十六曰中记载“又诸曲皆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辞者若羊吾夷那河之类也,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也就是说大曲的结构大致分为四部分别是“艳”“曲”“趋”“乱”。“艳”在最开始,“曲”在中间,“趋”与“乱”在最后,由《乐府诗集》的记载可以分析出,“艳”应该是与之相配的舞蹈,舞蹈风格华丽(但也有人认为“艳”是指华丽抒情的乐曲,此处作者认为应该是舞蹈,因为“艳”一词多是对舞蹈的形容)。而“曲就是指整个大曲的正曲部分了,也是整个相和大曲的中心重点所在,集歌唱,舞蹈,乐器为一体。“趋也是由唱歌和舞蹈组成,只不过相比较“曲的歌舞而言,节奏更加明快,相当于是对“曲的一种变奏的表演方式。由此类推“乱就是相和大曲的结尾了,但在结尾处基本是乐器与舞蹈相和,节奏较正曲而言更加的急促,但是在这个部分很少有歌唱的加入,一般只是欣赏乐器和舞蹈。这种关于相和大曲节奏的说法虽然不及上一种说法普遍,但是由于有史料的支撑,更加让人信服,所以它的认同度也是很高的。

其实关于相和大曲基本结构的说法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的介绍了,而它真实基本结构一定会因为考古学家的不断发现而真正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相和大曲最为汉代最为主要的艺术形式,它的魅力不是我们现代人可以用文字来描绘的,而但是它的演奏盛况,两千年后的我们已是无缘再见,只能通过史书文献中的只字片语来推测当年相和大曲表演中的万分之一。但是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复原相和大曲的优秀作品《相和歌》,便是其中的一个。随着时代的进步,相信我们终会重现相和大曲演奏的真实面貌,重现相和大曲所反映下的那个繁荣昌盛的大汉王朝。endprint

猜你喜欢
汉代
汉代陶塑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精神探析
合肥出土的汉代熊形铜器足小考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汉代石刻造型艺术特征浅析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代官吏考课制度研究述评
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