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湛
7月4日,国家教材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统筹指导管理全国教材工作的组织机构,是教育战线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教材建设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学校教育工作千头万绪,它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教材。教育思想和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等,都集中体现在课程教材中。一个国家实施什么课程、使用什么教材,反映并决定了这个国家想要培养什么樣的一代人和能够培养一代什么样的人,直接关系到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与发展,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系国家的繁荣昌盛、长治久安。正因为这样,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从制度层面上明确了教材建设这一国家事权。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教材建设工作。1953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教育工作,毛泽东同志指示教育部宁可把别的摊子缩小,也要多调人编写社会主义教材。1977年2月,邓小平同志在教育部向国务院呈报的《关于高等学校教材编审出版工作的请示报告》上批示:“编写教材是提高教学的关键,要有足够的合格人力加以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小学教材、少数民族文字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材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从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加强教材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各地积极推进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在不同学段、不同领域涌现出一批优秀教材;教材管理不断规范,编写、审查、修订、选用机制等不断健全,教材质量不断提高,为促进教育改革、提升育人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上海学生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取得优异成绩,引起世界广泛关注,英国全套引进了上海的数学教材,中国基础教育教材开始走向世界。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教材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材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够;教材编审、使用、评价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质量参差不齐,极个别地方教材的某些内容存在政治导向错误;教材基础研究比较薄弱等。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教材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传统教育方式面临着网络技术的挑战。在这样一个不同社会思潮与不同教育思想激荡、碰撞、融合的时代,课程教材如何更好地体现国家意志,明确主流价值导向,发挥应有的正本清源作用和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的统领作用,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如何在课程教材中强化与时俱进意识,拓宽国际视野,及时反映世界科技新进展,吸收人类文明新成果,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大力提升课程教材质量,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我们在这些方面的任务还很艰巨。
新的历史时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有效落实国家事权,在国家层面上,加强课程教材统筹指导和宏观管理,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创新课程教材编审、使用体制机制,不断推出高水平课程教材,确保课程教材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话语体系等始终牢固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参加首届国家教材委员会工作,我深深认识到国家教材委成立的重要性、紧迫性,也深深感受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当与其他委员一起,共同努力,为开拓课程教材建设新局面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