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水富县紧紧围绕“教育兴昭”战略,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短板,精准施策,集中力量突破那些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对办学模式、人才引进、课堂教学、学校管理等制度进行改革,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办学特色逐渐显现,社会认可度稳步提升,得到了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学在水富”品牌打造成效凸现。
改革办学模式,促进县企深度合作
水富县用足用活县企合作政策,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一是创新县企合作办学模式。利用云天化中学优质的办学资源,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抓住县二中教学楼拆除重建的契机,与云天化公司水富分公司采取“新校+名校”模式,合作举办云天化中学初中部。新学校占地125.62亩,概算投资4.5亿元,校舍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由云天化中学组建管理团队实行全封闭式、独立自主办学,面向全市招生。新学校投入使用后,可增加4 500个学位,将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到水富县就读。二是创新县企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行业、社会资金进入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领域,搭建政府财政资金与社会民间资本共同投资促进教育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将政府行为变为企业运作,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扩大增量资产,撬动社会资本进入,緩解县级财力不足的矛盾。现已成立水富县教育发展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争取到浦发银行贷款1亿元用于学校迁建;成立水富县教育助学促进会,筹集助学金157.8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72人。
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水富县着力建立健全加快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6年,在全省首批、昭通市首家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检”,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水富县的做法是:一是夯实办学基础。“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教育资金8.85亿元,新建、扩建16所学校校舍11.5万平方米,全面消除校舍D级危房;优化学校布局,将县一中整体迁建,县一小与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整合,促进优质资源增量扩容,新增学位1 000余个;投入4 800万元完成全县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全县各学校已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有完备的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实验室和计算机、舞蹈、音乐、美术、书法等功能教室,还配有专业图书室;建有优质的塑胶跑道及操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等体育设施,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二是保证入学机会。完善政策,加大资助,通过集中办班、随班就读、政策扶持“三线并进”等方式解决残疾儿童入学问题,每月给予“特教班”学生每生城镇“低保”等各类补助730元,保障特殊教育“全覆盖”;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两为主”“两纳入”和“四个同等对待”政策,确定3所城区公办学校“零门槛”招收随迁子女入学,保障随迁子女“全接纳”;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施“阳光助学工程”“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等教育惠民政策,保障贫困学生“全资助”;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保障留守儿童“全关爱”;实行学区制划片招生,保障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零择校”。三是提升教育水平。围绕“校际均衡”,建立干部教师交流机制,采取校长异地任职(或轮岗)、名优教师结对乡村教师、基层教师到上级学校顶岗锻炼、鼓励镇办学校教师到下辖校点支教等形式,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确定每学期开学第一周为“师德师风集中学习周”、9月为“师德建设月”;通过集中学习、案例警示教育、民主测评、签订师德承诺书等形式,使师德师风教育常态化开展;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实行教学质量过程管理与终结目标管理相结合、考核集体与考核个人相结合、各学科必检测与随机抽测相结合的学校、教师、学科三个“全覆盖”的质量目标管理制度,年终教学质量目标考核为“优秀”的学校按在职在编教师人数计奖,对考核为“不合格”的学校则扣除校长全年奖励性绩效工资的20%,促进全县教师聚焦课堂教学主业、扛实质量提高主责。
改革管理体制,稳定师资力量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打造“学在水富”品牌,必须抓好教师这个关键。水富县突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着力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机制,促进教师流动更合理、教师管理更规范,教师队伍充满活力。一是让教师“配得齐”。实行教师编制专项管理,新增教育编制优先用于补充农村学校和紧缺学科教师;采取高中优秀紧缺人才直接到省属师范院校招聘、外围建档补充高中紧缺学科教师、“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计划等形式,畅通教师补充渠道,2012—2016年全县补充教师300人;出台“县内教师改行由县委、县政府集体研究审批”的人事调配管理规定,规范教师“流向”和“流量”,降低教师“流失率”。二是让教师“留得住”。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建立教职工表彰奖励机制,把教职工入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的目标管理体系同考核、同奖励,近3年兑现教职工年终奖金780余万元;突出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优化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实施农村学校周转房、教师廉租房项目,在全省率先实施偏远艰苦地区中小学教师专项补助,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时高级教师岗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有效促进了师资队伍稳定,出现了条件较好学校的教师主动申请到条件较差学校任教、已改行的教师申请调回学校的“逆向流动”现象;突出提高校长待遇,出台《校(园)长岗位责任补助办法》,按学校级别和校长任职年限,每月给予考核合格的村完小以上学校校园长300元至2 000元不等的岗位责任补助,促进校长潜心抓管理、谋发展。三是让教师“能发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校本培训等形式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工程,建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优教师等表彰奖励机制,支持教师参加学习进修,提升专业素质,优化知识结构,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2016年共投入314万元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2 800余人次;划拨专项经费50万元,深入开展“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命名工作,目前已成立14个县级“名师工作室”、3个市级“名师”工作室,2名校长、1名班主任、2名教师分别获得昭通市首届“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称号。
改革培养模式,提升育人水平
水富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是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成立由教育局局长负总责的“减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实施意见》,通过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绩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坚持面向全体、关注过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的原则实施全县教学质量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定期组织责任区督学进行明察暗访,督促学校认真落实减负提质工作要求,实施学校内涵发展项目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确保减负与提质两不误、两促进。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足开齐音、体、美课程,配足配齐任课教师和教学设备;以全民健身运动为契机,以两年一届的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为主线,打造特色体育教育,曾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县一中和云天化中学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两校在2016年全市中学生足球比赛中包揽冠、亚军;突出艺术教育,坚持开展艺术周、艺术节、激情文化广场、艺术展演等活动,县一小曾荣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县教育局、县一中等先后6次被评为全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先进集体;以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和各校乡村少年宫为主阵地,坚持开展免费艺体培训、科技创新教育、汉字听写大赛等活动,为儿童少年搭建集课外学习和才艺培训的平台。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优秀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