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山州麻栗坡县以突破全县普通高中办学瓶颈制约为抓手,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举全县之力加大投入,全力推进县民族中学教育教学改革,为促进边疆教育事业发展和边疆人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小县办大学校”“穷县办大学校”的成功经验。
夯实教育基础,着力打造“一体化”办学
麻栗坡县城位于畴阳河河谷,四面环山,河岸狭窄,地形落差大,可建设用地少,城市空间拓展困难重重。一直以来,全县承担高中教学的学校有县一中、民中、董干中学、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其中县一中和民中高中学生占全县高中学生总数的90%。位于县城中心的县一中,多年来因受地形限制,校园无法扩展,办学条件较为简陋,生均校舍不足4平方米,是所名副其实的“袖珍”完中;位于县城北2千米处的云南省麻栗坡民族中学,同样处于不稳定的地质滑坡地带,部分校舍基础下沉。县一中、民族中学占地面积狭小,无拓展空间,校舍破旧紧缺,安全隐患突出,缺乏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群众对改善两所学校教育环境问题的呼声亦日益高涨,搬迁扩建迫在眉睫。
为彻底解决全县高中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2007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当时财政预算总收入仅4 700萬元的情况下,果断决定将县一中与民中搬迁至县城南3千米处独田片区扩建,并采用“公开招商、固定资产捆绑招商、垫资建设、政府回购”等多种方式,全力推动项目建设。通过3年多的建设,2011年3月,新校区竣工,实际完成投资3亿元、占地670余亩、建筑面积达8.7万平方米、可容纳6 000名学生。新校区投入使用后,麻栗坡县进一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将原县一中、民中及县城周边的麻栗镇盘龙中学、豆豉店中学和董干中学高中部“四校一点”并入新校区,并命名为“云南省麻栗坡民族中学”。从2011年开始,麻栗坡县普通高中教育只有民族中学一所,实现了普通高中“一体化”办学,形成了“全县高中看民中”的局面。截至目前,民族中学共有109个教学班6 025名学生,其中:高中60个班3 563人,初中49个班2 462人。
正视短板问题,顺应民意再推改革
一流的校园环境,应该有一流的办学质量。学生、家长、社会各界都在期待麻栗坡民族中学能创造出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把民族中学办成全州乃至全省一流的“窗口示范学校”,县委、县人民政府又相继投入1 000余万元用于改善民族中学办学条件。同时,制定出台了《麻栗坡县高考成果奖励办法》《麻栗坡县免除普高在校学生学费和住宿费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每年出资数十万元对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设立“教育教学紫金奖”,对贡献突出的教师和优秀学生给予重奖。然而,民族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因为硬件设施的改善和优惠政策的实施而得到相应提升,相反却呈逐年下滑的趋势。从2011年合并办学至2014年,麻栗坡民族中学高考本科上线率分别为55.8%、55.7%、40.9%,处在全州8县(市)的下游水平;初中教学质量始终处于全县下游水平,甚至出现“垫底”的情况。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期盼变成了失望,短短3年时间,麻栗坡民族中学的办学质量问题成了社会热议的焦点和全县“两会”代表委员们的热点提案和建议。办学质量下滑,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优质生源和优秀人才流失;师生消极思想蔓延;教师管理缺位;学生管理混乱;课堂教学效率低下。3年来,全县优秀教师外流近60人,优质生源还在继续外流,民族中学改革势在必行。
为推动教育改革顺利进行,麻栗坡县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多方征求意见建议。经过反复论证,县委、县政府于2014年9月决定,与有着10年教育改革经验、代表云南省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文山州第一中学合作,全力推进民族中学教育改革。
抓住关键环节,全力推进改革见实效
在推进改革中,重点对学校办学效益、教学质量、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着,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一是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首先从政府放权、放手、松绑开始,让学校拥有人事权和财权。新校长从文山州一中骨干教师中公开选拔,由州教育局、州一中、麻栗坡县委组织部组织考察,由县政府聘用,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任职期限为两轮,每轮3年,共6年。校长具有学校中层干部的任免权,副校长由校长聘任,在国家和省、州、县政策规定和核定编制范围内,校长享有自主招聘教师和校内教师聘用权、解聘权。二是调整完善内部管理结构。精简学校内部机构,精简行政人员,促进师资力量最优化、教育教学效果最大化。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分部主任,分部主任享有人事权、财经权、奖惩权、事务权,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不断规范教师队伍管理。实行分部小建制管理模式,将管理权下放至各分部,将工作重心下移和靠前,各分部围绕学校总体目标自主管理;实行分部经费包干制,学校根据各分部及处室具体情况,将经费核算包干到各分部、处室,杜绝各种铺张浪费现象,确保经费落到实处。三是建立完善教师激励机制。采取年度聘用金与考核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兑现校长的待遇,校长年度聘用金为10万元。县政府与校长签订《校长考核目标责任书》,实行年度考核,超出目标任务给予奖励,完不成目标任务进行惩罚,实行有奖有惩、奖惩分明。同时,县级财政每年安排资金200万元,用于高考奖励、高中教师培训、改革性奖励、课堂教学改革、教育科研、教研活动、招生工作等;每年安排资金100万元,用于中考奖励、初中教师培训、改革性奖励、课堂教学改革、教育科研、教研活动等。对学校按规定收取的费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额返还学校使用,由政府承担免除的普高学生学费和住宿费全额安排给学校使用,其中70%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工作运转,30%用于教职工改革性奖励。四是深化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与州一中同步教学管理模式,教学中的重要训练、考试与州一中同步进行。注重教师群体的培养,选派教师到州一中挂职锻炼和短期培训,州一中安排一定数量教师到民族中学开展教学研究和上示范课,实现两校教师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强化特色教育,在初、高中各增设一个少数民族分部,其中初中分部,面向全县招收综合素质较好、小学毕业考试成绩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
通过改革,民族中学内部管理、激励机制建立、创新教研教学及教师培训活动、教学成绩提升等方面都有明显变化。2015年,民族中学高考上线率93.03%,总上线率位居全州8县(市)第三;本科上线495人(一本上线20人),本科上线总人数比2014年增加99人,上线率53.28%,比2014年提高12.37个百分点,本科上线率居全州8县(市)第三。2016年,民族中学高考上线率达97.44%,本科上线563人(一本上线39人)、专科上线463人,总上线率位居全州8县(市)第一。2017年,民族中学高考上线率达97.45%,本科上线643人(一本上线78人),本科上线人数实现连续两年翻番目标,本科上线率位居全州8县(市)第一;专科上线504人,总上线率位居全州8县(市)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