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下中国制造业海外对接的战略研究

2017-11-09 16:13王威侯亚鸽
对外经贸 2017年9期
关键词:制造业一带一路

王威 侯亚鸽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制造业的海外投资以及产能合作提供了机遇。如何借力“一带一路”建设将中国制造业对沿线国家进行较好地对接,增强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图表分析、RCA分析和TSC分析对中国制造业的投资现状以及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与国外对接,竞争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借鉴美国和日本对本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将制造业成功进行海外转移的经验,提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对接的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制造业;海外转移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9-0026-04

一、背景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制造业进出口贸易量呈飞速增长趋势,但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的影响,再加上中国正步入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常态时期,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借力“一带一路”建设,将中国制造业进行海外对接,从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一)借力“一带一路”背景推动中国制造业海外对接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并且投资额迅速增加,2015年投资额同比增长18.2%。伴随着“一带一路”峰会的成功召开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颁布实施,我国的“一带一路”关于制造業的倡议将进入实质性的深入实施阶段,通过加快制造业海外对接,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型升级,把我国加快建设成为智造强国。

(二)受金融危机影响,制造业产能过剩需要寻求新路径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经济增速也从高速进入到中高速阶段。受新兴产业大规模发展的影响,我国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如纺织、造纸等产业,需要寻找新的路径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中国制造业投资现状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分析

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1832亿美元,同比2015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增长376亿美元,增长率为25.82%,连续两年位列世界第二,并且在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外商在华的投资额,实现资本账户直接投资项下资本净输出,标志着中国正由“外资吸收大国”向着“对外投资大国”迈进,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全球经济发展中。2015年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199.86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108.55%,在所有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中,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最为强劲,凸显了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驱动力向寻求战略性资产转变。201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制造业海外并购共计77.27亿美元,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第一大行业。中国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不仅惠及中国企业,带动了中国相关产品、装备、技术、服务走出去,推动了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也惠及世界,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和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一)制造业对外投资额整体呈增长趋势,但有波动

2004—2015年,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整体上呈现飞速增长的趋势,但是中国制造业的对外投资额不够稳定,如图1所示,2006年、2008年和2013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呈现负增长的趋势,分别为-6024%、-1695%和-1696%。

(二)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2010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整体呈增长趋势,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和欧洲的份额变化如图2所示。由于中国在大洋洲和非洲投资的份额较少,因此忽略不计。从图2中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亚洲,比重严重失衡,并且投资于亚洲的份额中,中国香港的比重在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比61.64%。因此,中国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中要注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不能只集中于一国或是一地区的投资。

(三)中国制造业的RCA 指数分析

本文通过构建RCA(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法来测算一个国家 (地区)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从而反映中国制造业贸易的比较优势。其中,Eic表示某一国家j出口某一产品或产业i的出口额;Etc表示某一国家j出口所有产品或全部产业的出口额;Eiw表示世界出口某一产品或产业i的出口额;Etw表示世界出口所有产品或全部产业的出口额。公式(1)如下:

RCAic=Eic/EtcEiw/Etw(1)

通过计算得出,中国制造业的RCA指数2011—2015年分别为147、148、146、143、134。一般情况下,RCA大于25,则表明国际竞争力极强;RCA介于25-08之间,则表明国际竞争力较强;RCA小于08,则表明国际竞争力较弱。中国的RCA指数小于25,但是大于1,说明中国制造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四)中国制造业产品的TSC指数分析

TSC指数分析方法是用以论证产品周期理论的一种方法,系数的变化反映了产品在周期中由进口阶段、进口替代阶段、出口扩张阶段、成熟阶段到逆进口阶段的进程。若TSC介于-1到1之间,TSC越接近于1,说明竞争力越强,相反,则竞争力越弱。本文通过TSC(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法来对中国的制造业产品竞争力进行分析,明确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情况,考虑如何借力“一带一路”的背景,对中国的制造业进行海外对接,从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其中EXPi 表示某一国家的某一产业的出口额,IMPi表示某一国家的某一产业的进口额。公式(2)如下:endprint

TSCi=EXPi-IMPiEXPi+IMPi(2)

通过计算得出,中国制造业整体的TSC指数2011—2015年分别为0.26、0.29、0.29、0.3、0.33。TSC指数大于0,说明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接近国际水平,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中国制造业已经具备对外对接的能力。

(五)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空间巨大

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资本密集型)和家具、玩具、杂项制品(劳动密集型)为主。从出口的类型来看,以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从出口地区来看,以美国、德国和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为主。2015年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的制造业商品占总出口的比重较少,机电产品仅占21.75%,纺织品及原料占33.9%,并且中国对“一带一路”64个沿线国家的出口集中在相邻相近的周边国家,以俄罗斯、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为主。

目前中国主要进口的五大类制造业商品为机电产品(资本密集型),矿产品(资源密集型),化工产品(资本密集型),运输设备(资本密集型),光学、钟表、医疗设备(资本密集型)。中国进口的制造业商品种类主要集中于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但是中国从“一带一路”64个沿线国家进口的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如矿产品等资源类产品,并没有充分利用当地沿线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优势。通过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商品种类相比,中国目前处于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换资源和技术密集型的阶段。因此,在制造业的海外对接过程中应该根据各国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种类有选择地进行。

中国对6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范围的局限性、进口商品的特定性,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参与“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潜力巨大。以印度为例,印度的制造业出口商品以矿产品(资源密集型)、纺织品(劳动密集型)和贵金属、化工产品(资本密集型)为主,进口商品以机电产品(资本密集型)为主,同时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主要来自于中国,可以看出,中国与印度的进出口相似程度不高,贸易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合作空间较大。

三、国外制造业海外转移的成功模式:美国和日本

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美日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优化国内的产业结构,完善国内的产业价值链,将自己的非核心产业向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其中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海外转移。当前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主要以制造业为主。

(一)美国制造业海外转移模式的特点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制造业的海外转移主要以赫希曼的“产业关联理论”为主导。美国制造业海外转移的区位选择涉及面很广,不仅有发达国家,还有发展中国家,但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这主要是由美国制造业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决定的。产业选择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对外直接投资的部门既有像劳动密集型这样的低成本产业,也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美国不仅把制造业进入标准化阶段、技术上已经成熟的产业进行转移,同时把那些在全球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也进行了转移。在充分利用投资国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的情况下,美国始终确保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在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中占据制高点。

(二)日本制造业海外转移模式的特点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也不断扩大,其中主要以制造业产业转移为主,与美国的制造业海外转移模式不同,日本主要以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为主导,按照比较成本的顺序进行转移,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日本的制造业海外转移的产业选择策略为边际产业和优势产业交织并进,投资主体的选择策略為“产商融”三位一体、大中小企业结合并进。美国在海外转移过程中增加了一些行业的投资,但是减少了这些行业的出口,其投资是贸易替代型的,与美国不同,日本在海外转移过程中选择的产业是在母国已经处于比较劣势,而在东道国正在形成比较优势或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的行业,所以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会带来国际贸易量的扩大,这种投资属于贸易创造型。

四、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海外对接的对策

(一)政府支持策略:积极引导制造业对接,给予全方位支持

中国政府要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境外合作,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实地考察,给予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策略方面的支持,同时多进行一些专题展会的推展,尤其是针对沿线所呈现的国家市场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索。从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层面来看,各类组织机构分别从政策、资金、保险、信息、技术、人才等不同层面予以支持。国家应该出台关于制造业海外对接的相关优惠政策,从而提高制造业海外对接的效率,推动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

中国应该在深入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的前提下,同时借鉴美国和日本的制造业海外转移模式,探索和创新符合中国国情的制造业的海外对接模式。在制造业的海外对接过程中要兼顾中国“劳动力”人口红利丧失和制造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充分利用沿线国家的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同时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发展和壮大中国优势制造业的海外市场,通过产业的关联效应推动高铁、电力、通信、机械、汽车、电子和飞机等优势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制造业的结构升级,让能够充分展示中国“中国创造”的优势产业“走出去”。

(二)投资主体策略: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发挥企业群体的力量

中国制造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可以借鉴日本的模式,努力构建“产商融”三位一体、大中小企业结合的投资主体结构。根据不同的区位投资环境,选择不同种类的企业,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投资以大型跨国集团为主导,并带领中小企业的投资。对于东南亚、南亚和东欧等发展中国家应该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劳动力等比较优势,通过业务外包等形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endprint

(三)产业选择策略: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交织并进

借鉴日本边际产业的实践经验,中国制造业在对接过程中应该遵循先是投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后是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并保证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的工业化水平都低于中国,中国在制造业海外对接过程中除了家电、机械、船舶、电子信息等成熟产业外,还要让中国的制造业参与到“一带一路”的经济建设中去,从而达到合作双方供需互补、经济共赢的目标。

(四)进入模式策略:绿地投资与跨国并购相结合

“一带一路”建设下中国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模式选择要与时俱进并因国而异。“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包括东南亚、中亚、中东欧等地区的65个国家,这充分说明了“一带一路”建设涉及面之广,包容性强的特征,且他们各自制造业的工业化水平差距较大。其中,东南亚的新加坡和中东的以色列处于后工业化时期,新加坡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比重为746%,居首位,工业化水平最高,以色列该比重为63%,排名第二。其余的沿线大多数国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有14个国家制造业的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因此总体上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处于上游的位置。对于社会环境、政治稳定并且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中国家选择进行绿地投资,促进沿线国家的发展;借鉴日本企业的制造业转移模式,选择跨国并购投资进入,同时不强求直接掌握控制权,先以少数出资和对等出资的方式进入,逐渐转向多数投资和独资,这样不仅可以学习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同时也可以提高当地企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率。

五、结论

在制造业海外对接中应该注意各国制造业的工业化水平。中国在制造业的海外转移中要进行数据的整合,并且实地考察,通过制造业海外对接弥补沿线国家的劣势产业,让劳动力要素和资源要素达到高效配置,从而使市场达到最优配置。同时,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与合作时,要对各国进行不同的角色定位,从而形成 “贸易创造”。

[参考文献]

[1]赵春明,文磊.“一带一路”战略下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策略[J].经济研究参考,2016(42):42-43.

[2]杨海洋.中国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区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4):123-138.

[3]张帅.“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制造业海外转移的金融需求研究[J].时代金融,2016(5):18-23.

[4]陆向兰.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外贸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2016(12):184.

[5]赵春明,文 磊.“一带一路”战略下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策略[J].经济研究参考,2016(42):42-43.

(責任编辑:乔虹董博雯)endprint

猜你喜欢
制造业一带一路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