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
与李培禹先生相识多年,在我的印象里,他充满了诙谐、幽默与睿智。在朋友相聚的时候,只要有了他,场面立时就活泼起来。甚至同行的一切也会被他安排得熨熨帖帖、有条不紊。漫长旅程的寂寞,还会因他那口吐莲花的幽默与诙谐,弄得一路的莺歌燕舞。如此读他的文字,原以为也是这样一路的歡歌笑语。但读完他的散文集,却并不是想象的轻松,甚至常常还让人眼睛一湿,为之动容。
培禹先生出生于北京一条名叫赵堂子的胡同,这条让他乡情有着根基和依靠的胡同,因住过诗人臧克家而著名。但就是这条留下他童年、少年和青年记忆的胡同,现在也找不到当年的踪迹了:“海棠树、臧老的故居,和赵堂子胡同的小大院,荡然无存了。然而人还在,情依依。”“胡同没了人还在,人在情义就在……”(《胡同没了人还在》)都说物是人非,但现实里往往还有一种物非人还是、情还在。因为有一段插队的经历,他念念不忘的还有他的第二故乡谢辛庄。然而,重返谢辛庄,他也“不见了村边的小河,不见了农舍里的炊烟,不见了‘哞哞叫的老牛……然而,为什么我们还要回来?因为人还在,朴实的乡亲还在”(《重返谢辛庄》),这里,他对自己命运里两个故乡所倾注的情感与语言竟如出一辙。岁月流逝了许多美好,故乡各自饱经沧桑,但他相信一种“真善美”的传承总会绵延不绝。
在散文《总有一条小河在心中流淌》中,他深情款款地写道:“……无论它水清水浊,水缓水急,哪怕有一天它真的断流了,消失了,它也还会在我生命中静静流淌着。”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小河。实际上,这条小河就是我们生命情感中的“巨流河”。培禹先生十四岁时,他的母亲就因病去世,他对母亲的记忆遥远而模糊。但他深深地记住了母亲临终前为他缝补衣衫的情景,并把所有的孝顺与爱给了老父亲。在和父亲相处的日子里,勤俭的父亲为了不让他受冻,把一个冒着蓝火苗的小煤炉搬进了他的房间,差点造成了他煤气中毒,以至使父亲后悔不迭,“以后再也没有心疼过家里的蜂窝煤”(《“清明”情思》),亲情与生俱来,在李培禹的生命里,他的这条亲情的大河从来就是波澜壮阔,充满了大爱。
有乡情、亲情做了生命的垫底,他的师生情和友情不仅就有着沧桑的意象,还有着温馨的底色了。《我的老师“流水账”》这一篇散文,他一口气将自己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老师一路写来,记下的便是一笔笔珍贵的情感“流水账”:他的记得每个学生姓名,并给他送过羊绒衫的小学老师陈辉,为他交过学杂费的中学老师贾作人,那位把“太不堪了”当作口头禅的高中老师赵庆培,他的文学的启蒙老师韩少华……那些健在或永逝的老师的背影,夹杂着夕阳的光辉和岁月的风霜在他眼前晃动,让他萦绕于心,时刻铭记,因而他的笔端流露出的浓浓师生情也格外温馨动人,弥足珍贵。由于工作关系,他还接触过浩然、阎肃、李雪健、赵丽蓉、李滨声等这样一些作家和艺术家,他和他们亦师亦友,相互保持一颗朴实无华的人间真情……世间唯有情难诉,在他的笔下,这些情难诉,终要诉;不仅要诉,而且还要“诉”得动人心魄,慑人魂灵。
让人动情的还有《八雅村情缘》这篇文章。这篇散文叙述的是广西八雅村的一位卖鸡蛋的小姑娘遇到一群北京人,准确地说是遇到人大新闻系七八级同学而衍生出的故事。这群北京的新闻人因缘结识贫穷地区的一位小姑娘,立即就想为小姑娘“做点什么”,然后他(她)们也真的认认真真做了起来……至此,他们所作所为就不仅仅是一份份乡情、亲情、师生情和友情所能涵盖,表达的就是一种大爱无疆的人间真情了。文字读来令人潸然——至于他经常站在世界“聚首”的长城之巅,为长城抒情,这可以让我们理解是他心中拥有的那一份家国情,往大处说,是他心中的那份乡情、亲情、师生情和友情的升华了。
我读古人句:“情到深处人孤独,爱至穷时尽沧桑。”觉得说的就是他。爱到穷时,也便是情到孤独之时吧?幽默或者诙谐,抑或不乏横生的妙趣,在他的这部散文集里,我还是在他那为人种种的诙谐、幽默和轻松里,读到他灵魂深处裸露出的一种真情,分享到他那因情而爱,因情而恨,因情而生的精彩人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