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帅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某大桥为连接国道与电厂的一座进厂桥梁,桥梁全长225.34 m,为跨径20 m的钢筋混凝土T型简支梁桥,桥梁立面图见图1。桥面宽度为1.5 m(人行道)+9 m(车行道)+1.5 m(人行道),跨中断面图见图2。桥梁上部结构采用了主梁简支、桥面连续结构,桥跨组成为3×20 m+4×20 m+4×20 m,主梁梁高1.5 m,梁间距2.2 m,每跨横向由5片T梁组成。桥墩为钢筋混凝土双柱式桥墩,基础为钻孔灌注桩基础;桥台为混凝土实体桥台,基础为沉井基础。桥梁设计荷载等级为汽车-20级,挂车-100,人群荷载:3.5 kN/m2,设计洪水频率:1/100。大桥于1992年建成通车,目前桥梁通行重载车辆较多(最大载重60 t,日最大流量500辆)。根据该桥荷载试报告描述,桥梁存在主梁混凝土强度略小于设计值,桥梁各构件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且在试验荷载的作用下,该桥抗弯安全储备不足,抗剪强度不足,动力性能较差,结构状态较差,故该桥被评定为三类桥梁,需进行加固维修。
图1 桥梁立面图(单位:cm)
图2 跨中断面图(单位:cm)
维修加固主梁T梁计算采用桥梁静力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桥梁博士3.0进行,对各联T梁分别建立平面杆系模型,将主梁离散为26个单元,模拟原桥结构形式、钢筋分布、支承方式、荷载作用等,并考虑现在的病害、二期恒载、汽车荷载情况,计入截面削弱、实际通行车辆荷载等,按多工况对桥梁进行结构分析,计算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截面强度和变形,以期能够涵盖结构目前可能所处的受力状态,定量地对桥梁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估,为维修加固提供依据。
2.1.1 有关计算参数的选取
2.1.1.1 材料参数
a)钢筋 采用Ⅱ级钢筋。
(a)抗拉设计强度 Rg=340 MPa;
(b)弹性模量 Ec=2.0×105MPa.
b)混凝土 采用30号混凝土。
(a)弹性模量 Ec=3.0×104MPa;
(b)抗压设计强度 Ra=17.5 MPa;
(c)抗拉设计强度 Rl=1.75 MPa.
2.1.1.2 计算作用选取
a)恒载。
(a)一期恒载 一期恒载包括主梁等材料重量。混凝土容重取25 kN/m3,各构件均按设计断面记取重量。
(b)二期恒载 桥面铺装12 cm厚30号混凝土(容重取25 kN/m3),集度取6.6 kN/m。
b)活载。汽车荷载按照以下3种情况考虑:
(a)设计荷载等级 汽车-20级,挂车-100。
(b)载重60 t的6轴重车组成的车列。
(c)载重40 t的4轴重车组成的车列。
按双向两车道布置。汽车横向分布系数:支点0.409,跨中0.645;挂车横向分布系数:支点0.191,跨中0.373;冲击系数0.192。
人群:3.5 kN/m;人行道宽:每侧1.5 m;横向分布系数:支点2.08,跨中1.01。
c)温度。按顶板升降温5℃考虑。
2.1.2 结构验算主要内容
桥梁运营阶段各工况下受力情况,考虑以下组合,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组合:
a)组合一 结构重力+汽车-20级+人群+温差;
b)组合二 结构重力+挂车-100+温差;
c)组合三 结构重力+汽车(载重60 t的6轴重车车列)+人群+温差;
d)组合四 结构重力+汽车(载重40 t的4轴重车车列)+人群+温差。
2.1.3 结构验算结果
2.1.3.1 设计标准荷载作用下与实际车辆荷载作用下桥梁内力效应结果比较
在汽车-20级、挂车-100、60 t的6轴重车车列、40 t的4轴重车车列作用下,跨中弯矩见表1。
表1 设计标准荷载与实际车辆荷载作用下桥梁内力效应对比结果表
由表1分析,实际车列按照载重40 t的4轴车组成的车列考虑,桥梁内力最为不利,跨中弯矩和支点剪力分别比汽车-20级大15.3%和37.4%。说明该桥实际车辆已经超出设计标准荷载。
2.1.3.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
分别按照设计荷载和实际车列共4种组合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参考该桥全桥检查和荷载试验结果,根据相关规范,按照该桥实际承载能力降低10%考虑,桥梁跨中截面抗弯承载能力验算结果见表2。
表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结果表 kN·m
由表2分析,实际车列按照载重40 t的4轴车组成的车列考虑时,即在组合四作用下,该桥组合弯矩为3 250 kN·m,大于其设计抗弯承载能力3 220 kN·m;按照桥梁的实际状况,将其实际承载能力降低10%后,在组合一、三、四作用下,该桥组合弯矩分别为 3 050 kN·m、3 000 kN·m、3 250 kN·m,均大于桥梁的实际抗弯承载能力2 898 kN·m。以上分析说明,该桥跨中截面抗弯承载能力总体上已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a)提高主梁抗弯承载能力。为了将主梁抗弯承载能力提高至实际使用荷载,在主梁腹板底部粘贴6 mm厚钢板。
b)提高主梁抗剪承载能力。为了提高主梁抗剪能力,在主梁支点附近部位腹板上粘贴6 mm厚竖向钢板。
c)由于原桥设计主梁之间的横向联系偏弱,因此容易造成该处结构坏损。横隔板补强采用粘贴3片8 mm厚钢板,并在两侧采用高强螺栓对拉的方式加固。
d)对桥梁存在的其他的混凝土表观病害进行处治。
加固后结构分析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桥梁博士3.0进行,桥梁运营阶段各工况下受力情况考虑以下组合,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组合:
a)组合一 结构重力+汽车-20级+人群+温差;
b)组合二 结构重力+挂车-100+温差;
c)组合三 结构重力+汽车(载重60 t的6轴重车车列)+人群+温差;
d)组合四 结构重力+汽车(载重40 t的4轴重车车列)+人群+温差。
2.3.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结果
2.3.1.1 主梁抗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结果
分别按照设计荷载和实际车列共4种组合进行跨中截面抗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加固前,参考该桥全桥检查和荷载试验结果,按照实际承载能力的90%考虑;加固后,考虑到加固措施对截面的补强作用,按照实际承载能力的95%考虑。桥梁跨中截面抗弯承载能力验算结果见表3。
表3 跨中截面抗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结果表 kN·m
由表3分析,实际车列按照载重40 t的4轴车组成的车列考虑时,即在组合四作用下,跨中截面弯矩设计值为3 250 kN·m,大于加固前其实际抗弯承载能力3 220 kN·m,该截面抗弯承载能力总体上已不能满足实际使用要求。通过加固,跨中截面抗弯承载能力达到3 305 kN·m,该截面抗弯承载能力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2.3.1.2 主梁抗剪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结果
分别按照设计荷载和实际车列共4种组合进行支点附近斜截面抗剪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加固前,参考该桥全桥检查和荷载试验结果,按照实际承载能力的80%考虑。桥梁支点附近斜截面抗剪承载能力验算结果见表4。
表4 支点附近斜截面抗剪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结果表 kN
由表4分析,实际车列按照载重40 t的4轴车组成的车列考虑时,即在组合四作用下,支点附件斜截面剪力设计值为615 kN,小于加固前其实际斜截面抗剪承载能力773 kN,但考虑到主梁支点附加截面出现超限裂缝(最大裂缝宽度为0.3 mm),并结合荷载试验结果,因此该桥本次仍对主梁进行剪力承载能力加固,加固后支点附近截面抗剪承载能力达到889 kN,该截面抗剪承载能力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该桥在加固前后分别进行了荷载试验,其结果对比如下:
a)在相同的加载程序作用下,第二跨3号梁加固后下缘的正应力较加固前有所减小。
b)在相同的加载程序作用下,第二跨3号梁加固前挠度为-8.35 mm,加固后为-6.32 mm,加固后挠度减小2.03 mm。
c)在相同的加载程序作用下,各主要控制测点挠度纵向曲线对比见图3。
图3 相同加载程序下桥梁纵向挠度曲线图
d)在相同的加载程序作用下,各主要控制测点挠度横向曲线对比见图4。
图4 相同加载作用下跨中断面横向挠度曲线图
静载试验荷载作用下,该桥控制断面的实测应力及挠度校验系数均小于1.0,说明该桥的实际承载能力满足加固设计要求,实际工作性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而且加固后,在相同程序作用下,主梁下缘正应力和跨中挠度均有所减小,横向刚度有所提高,加固效果较好。荷载试验结果表明该桥加固方案的设计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