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专业课程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7-11-09 08:46王永红王诗瑶黄艳红王思璇
计算机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供给要素

王永红,王诗瑶,毛 林,黄艳红,王思璇

(1.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农业信息学院, 江苏 泰州 225300;2.扬州大学 新闻与传媒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专业课程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

王永红1,王诗瑶2,毛 林1,黄艳红1,王思璇1

(1.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农业信息学院, 江苏 泰州 225300;2.扬州大学 新闻与传媒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针对学生“理论学不进、能力提不高”现象,引入供给侧专业课程改革理念,提出在供给侧从专业顶层设计出发的“一聚一散两保障”专业课程综合改革内涵,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给出实施策略,探讨专业课程综合改革新途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业课程;能力聚合前移;理论分散后撤

1 背 景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时期,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以及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也要求“按照生源特点”对课程内容、资源、理实比重等进行改革。国家层面的一系列要求促使专业课程向综合化方向改革。供给侧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的经济改革思路,教育部部长认为同样也适用于高等教育改革[1]。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涉及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专业课程则属于微观层面。因此,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质也是专业课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进行专业课程综合改革探索,提出“一聚一散两保障”新理念。

近年来,高职院校网络专业面临招生和就业双重挑战。按照供给侧改革理论,需求侧的挑战给供给侧专业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曾对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开展过系统研究,借鉴ACM/IEEE(美国计算机机械协会/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 Computing Curriculum 2005(CC2005)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与理念,形成了研究成果[2],但是,职业教育需求侧变化太快,生源变得复杂化,且入校呈低分趋势;入校后,学生厌倦理论学习,技能提高不够。事实表明,需求侧学习对象已不同于以往的高考统招生。需求侧发生的巨大变化,迫使供给侧专业课程必须采取相应改革措施。

专业课程综合改革中,有学者从技能大赛、工作过程导向、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职业能力等多维度对各自领域进行研究[39],试图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以达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然而,专业改革中学生的“理论学不进,能力提不高”演进势头和困境,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和解决,仍然是一线教改首当其冲的问题,成为影响专业改革实际成效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供给侧与需求侧强烈的“失配”感令教师无所适从。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学习问题除了与生源自身有关外,很大程度上与专业课程顶层设计没有很好地融入“理论够用为度”“理实一体化”理念,专业课程结构中理论要素和能力要素发生了扭曲。

2 内 涵

“一聚一散两保障”专业课程综合改革着眼于专业课程改革的供给侧,并从需求者角度把握需求[10]。供给侧改革理论认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取决于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当供给侧与需求侧失配时,问题推给需求侧学生并不是首选策略,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该在供给侧。学生由过去的习惯理论学习转向如今的厌倦理论学习,表明需求侧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如果供给侧仍因循守旧,则会使得供给侧与需求侧产生新的不平衡。为此,我们提出,一是适当剪裁、去除深奥的专业理论,在供给侧落实“理论够用为度”;二是牢牢把握必需的专业理论,在供给侧落实“理实一体化”。“一聚一散两保障”则是“理论够用为度”“理实一体化”的本地化,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抓手。确保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教”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学好理论,获得更高的能力。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一聚一散两保障”理念内涵概括为:在供给侧通过专业基本能力要素聚合前移,专业理论知识要素分散后撤,从专业顶层设计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整合专业课程内容结构,调整专业课程组织结构,形成“一聚一散”。通过资源要素建设,实现 “一聚一散”专业课程综合改革的基础保障;通过多元考核体系要素构建,实现“一聚一散”专业课程综合改革的质量保障,即“两保障”。改革专业课程供给侧结构,调整供给侧要素,使得供给侧与需求侧趋于新的平衡,从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 体系结构

“一聚一散两保障” 专业课程综合改革理念包括4个组成部分,即一聚、一散和两个保障。4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结构如图1所示。

一聚指专业基本能力要素聚合前移,是整个“一聚一散”的出发点。一聚又是一散的前提,为一散提供可能性;没有一聚,一散则失去了依存的价值。

一散指专业理论要素分散后撤,是“一聚一散”的提升。一散是对一聚的完善,为一聚提供可提高的条件。没有一散,一聚则失去了上升的活力。

图1 “一聚一散两保障”体系结构

保障一指专业课程资源要素建设,既是“一聚一散”实施过程中的中间成果固化,又是为“一聚一散”顺利实施提供的基础保证,对“一聚一散”起支撑作用。

保障二指多元考核体系要素构建,在“一聚一散”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是对“一聚一散”实施的质量保证,为“一聚一散”保驾护航。

“一聚一散两保障”理念的核心是“一聚一散”。

4 实施策略

按照供给侧改革理论,从结构性有效供给入手,调整供给侧各要素配置,使资源从过剩领域转移到符合需求的领域[11]。“一聚一散两保障”体现了供给侧专业课程改革的精髓,其实施策略如下。

4.1 调整专业能力要素,实现“一聚”

走开放的专业课程综合改革之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企业共建专业课程体系。借助专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对接之际,按照企业岗位需求,以工作能力为核心,重新整合专业能力。原专业课程体系中,第一课程链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布线技术”“服务器架设技术”“网络互联技术”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课程。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网络规划、设备配置等网络工程内容后,勉强迈入专业领域的门槛。接着到校外顶岗实习,然后忙于毕业设计。从实际调查分析可知,学生毕业时专业能力仍处于“低”的水平,这是因为缺少一个能力提高环节。因此,供给侧能力要素亟待调整。按照供给侧改革理论,将专业能力划分为项目级、岗位级和企业级3个层次。聚合前移专业平台能力到第一层,积淀形成宽实的专业能力基础,为后续课程拓展出更多的时间、空间,给学生强化第三层能力提供更大的可能性。通过实施专业能力要素的“一聚”,毕业生获得的能力由网络管理员初级,跃升为网络工程师中级以上,从而解决了高职学生能力不“高”的问题,让毕业生更易为企业认可,畅通了专业出口。

4.2 调整专业理论要素,实现“一散”

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打破原有的专业课程理论体系,通过专业理论分散后撤,达到为专业能力服务的目的。实施中可以采用项目引领,专业理论知识重新序列化,合理分散后撤到每一个项目中,实现与能力有机融合。原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部分专业理论过度集中于一两门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续的大部分专业课程提供理论铺垫,时间上安排在第一、二学期讲授,其后果是过早地将学生置于艰涩难懂的理论境地,超过了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12]。按照供给侧改革理论,将专业理论逐步分散后撤到每学年后续课程中,项目需要时,再进行“做中学”“做中教”理论学习。通过专业理论要素的“一散”,真正落实“理论够用为度” 和“理实一体化”。

4.3 调整资源要素,实现基础保障

专业课程综合改革中,为确保“一聚一散”落实到位,需要进行专业课程资源要素建设。在专业课程资源与工作过程对接中,引入“互联网+”教育理念,创设网络教学与诊断平台,建设精品开放课程、网络课程,建设共享资源库。编著新型教材,制作微课。建设专业课程资源要素,夯实专业课程改革基础,既固化了“一聚一散”成果,又保障了“一聚一散”顺利实施。

4.4 调整考核体系要素,实现质量保障

构建专业课程多元评价体系,为“一聚一散”实施提供常态化诊断与改进。组建“1+n”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即1位校内课程负责教师和n位企业专家、工程师。在网络教学与诊断平台上,前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共同评价学生的学业,并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实施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后台引入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学习技术,进行追踪分析。创设“职业资格度量”模块,真正实现用行业企业的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检验学生所学,形成具有特色的多元化考核体系[13],为“一聚一散”提供质量保障。

5 实 践

以网络专业为例,运用“一聚一散两保障”理念,在供给侧进行专业课程结构性改革,调整供给侧要素,促进学生学好“必需的”专业理论,增强学生“更高的”专业能力,改善专业质量。

5.1 基本能力聚合前移,理论知识分散后撤

在网络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专业基础课,为整个专业课程服务,包括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基本知识。在课程改革之前,该课程以理论为主,讲授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其相关概念,操作能力要求几乎为零,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大部分专业理论知识支撑。

按照供给侧“一聚一散”理念,将网络专业的能力分解,聚合前移,重新形成专业课程的能力结构。通过调整供给侧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结构和组织结构,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置于体系结构的第一层次,以项目形式组织课程结构,精选网络认识、网络应用、局域网组建、无线局域网组建、企业网组建、服务器架构等企业项目,实现专业能力前移。再以项目需求为引领,确定需要的理论知识,其余的理论分散后撤到后续课程中,实现“理论够用为度” “理实一体化”。课程供给侧改革前后对照见表1。

5.2 建设教学资源,进行多元化考核

与企业合作,校企共建网络教学与诊断平台,提供日常教学及教学诊断功能。在平台教学资源建设模块,建成“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网络课程、“综合布线技术”等校企合作课程;重新编著《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新型教材,设计制作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多门课程的微课,进行数字化专业课程资源。根据供给侧改革理论,既固化供给侧改革的成果,又为继续改革打下基础。

在平台教学诊断模块,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元考核体系。日常课前、课中、课后形成的数据存储在云端,包括翻转课堂之前的师生活动记录,学生课堂态度、职业素养记录,师生互动、学生操作记录,课堂测试、答辩记录、课后作业记录,以及各种评价记录等,生成师与生、教与学的全过程数字档案,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支持,完成“样本=总体”的全数据分析、测评、问题追踪、实时预测,精准评价,以及可视化呈现,实现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核,保证了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表1 课程供给侧改革前后对照表

6 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亟须优化和重构。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一聚一散两保障”理念的提出,针对性明确,有助于专业课程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真正落实“理论够用为度”“理实一体化”,从供给侧解决高职学生“理论学不进、能力提不高”的问题,促使供给侧与需求侧渐趋平衡。本文提出的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一聚一散两保障” 理念,从实践中产生,经过提炼而成,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修正,在实践契合度方面,满足网络专业课程综合改革的需求,这是一条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综合改革新途径。

[1] 袁贵仁. 高校改革实质是中国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EB/OL]. (2016-03-10)[2017-09-19]. http://china.huanqiu.com/hot/2016-03/8686442.html.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 马成荣, 尤学贵, 龙晓君, 等.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促进专业技能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17): 27-32.

[4] 丁金昌.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1): 119-124.

[5] 雷俊霞.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动漫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4(6): 133-134.

[6] 陈秀虎, 谌俊, 刘元江, 等. 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21): 81-84.

[7] 刘卫东, 张悠慧, 向勇, 等. 面向系统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4(8): 48-52.

[8] 赵晓洁.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 2015(12中): 101-103.

[9] 李静, 赵志升. 软件测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J]. 教育与职业, 2014(2): 135-137.

[10] 冯志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经济问题, 2016(2): 12-17.

[11] 吕景泉, 马雁, 杨延, 等. 职业教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9): 15-19.

[12] 徐国庆.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4): 9-11.

[13] 王永红, 王诗瑶. 基于高职教育属性的课程多元化考核理论和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 2015(8): 61-64.

1672-5913(2017)11-0123-04

G642

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一聚一散两保障”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2015JSJG341);2016年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十三五”一般研究课题基于理实一体化的网络专业特色教材建设研究(2016-135-Y-153)。

王永红,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职业教育、网络技术、农业信息技术,153216619@qq.com。

(编辑:彭远红)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供给要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