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霞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教研室,上海 201300)
基于未来课堂的高职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崔海霞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教研室,上海 201300)
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对未来课堂的研究,分析未来课堂与传统教学环境的异同,阐述在未来课堂环境中进行分层教学的优势和具体实施过程。
分层教学;计算机基础;未来课堂
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的扩大,学生入学前计算机学习程度的不同造成其计算机水平的良莠不齐,同时学生自身的能力条件如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主观努力等也有很大的差别[1]。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手段之一就是采取分层的教学模式,即改变传统课堂的“大一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2]的分层教学模式。
随着分层教学的深入,我们发现分层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环境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便,主要体现在:固定的并排式座椅摆放不利于分层划分和组员之间的讨论合作;教室不开通网络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不同组别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只能靠教师课堂观察和最终学生作品的静态判断,实时性不强,不利于各层学生的有效评价,最终影响到学生组别的调整和课后的教学反思。
随着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交互式白板、多屏显示、实时反馈系统等先进技术已不断涌现出来,各种教学模式的开展迫切需要在各种技术手段载体的支持下呈现出新的生机。
未来课堂是一个面向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新课程改革需要,对传统课堂进行重构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一个关注课堂主体发展的和谐新型课堂,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3]。
华东师范大学张际平、陈卫东认为未来课堂是基于一定的技术和理论,以互动为核心,建构一个服务和支持课堂教学主体发展和自由的、各构成要素和谐共存的教与学的活动及环境。未来课堂主要定位于服务与支持教学主体的自由与发展和建构课堂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4]。
未来课堂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的富技术学习环境,其设计主要体现在技术、环境以及资源和服务等方面。未来课堂作为一个泛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环境,应用了大量的智能技术,主要实现信息的记录、传输、编辑的智能化,主体之间交互的多元化、便捷化。未来课堂在环境上提供了高交互的教学设备和创意的空间布局,同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可以通过云资源支持平台、智能课堂实录系统和交互白板等实现资源的智能实时录制和资源存储[5]。
未来课堂环境模型设计分为4个层次:物理硬件层、云虚拟化层、教育中间件层和应用接口层。物理硬件层为最低层,包括主要的物理硬件设备,如服务器集群、存储设备群、教室基础设备和网络设备等。核心层为云虚拟化层,即一个云服务部署平台,包括云数据库、云内容管理、云存储、云搜索引擎、云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教育中间件层集成了各种教育软件,将课堂直播系统、智能录播系统、远程教学系统和课堂问卷系统等集成于同一个云平台,实现综合教育信息化的功能,具有可移植性和伸缩性。应用接口层为用户提供标准化的应用接口和公共的通信服务,用户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教室终端上通过网络访问云端资源[6]。
随着未来课堂研究的深入和应用,其必将成为教学的主阵地[7]。
根据分层教学的思想结合众文献分层教学实施的经验,分层教学主要包括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层、教学评价分层、作业分层等方面[8],如图1所示。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由于受制于教学技术设备或泛在网络的缺乏导致分层教学的实施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未来课堂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分层教学,那么上述困难都可以解决,并且利用未来课堂便利的教学技术手段还可以扩展分层教学的模式。
图1 未来课堂环境下的分层教学模式图
课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在未来课堂中利用交互教学系统下发统一的调查问卷和测试试卷了解学生计算机基础情况,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课堂实录系统和实时反馈系统观察学生的自主能力、反应能力和动手能力,综合将学生分为A、B、C三层。计算机基础良好,操作能力强,思维转换快的分为A层;程度一般,但可以基本跟上进度分为B层;基本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分为C层。
未来课堂在环境层面设计时提供了灵活的桌椅组合,因此可以灵活地将各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这种组合的方便性和灵活性,是以有利于组内成员间的讨论与协作,有利于教师教学观测和辅导的方便性,有利于层次组别的灵活调整等为基础的。
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所谓的第一发展区)上,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而教学目标的分层就在于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9]。
根据教学目标的分层进行分层备课,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基本的原则是:对于A组的学生可以利用未来课堂的泛在网络和电子交互白板等安排探究式的学习任务;B组的学生利用未来课堂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自主完成拓展学习;C组的学生主要完成安排的基础的既定教学任务。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师通过单一投影的方式或教学端来安排各组的教学任务是很不方便的;而在未来课堂中安排教学任务可以通过多屏显示的方式将不同组别的教学任务呈现出来,做到一目了然,并且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终端设备和各组别对应的屏幕链接,这样学生的互动情况就可以实时反映在各自链接的屏幕上,教师能方便分组观测。
对于A组的学生而言,主要是在一个给定的任务前提下进行广泛的探究,得出的应该是一个有创新性和反应个性特点在内的作品。在传统的课堂环境中由于缺乏泛在的网络环境和资源服务平台,导致学生的作品缺乏灵性;而在未来课堂中,学生可以利用云支持平台中的丰富资源和泛在的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资源的获取,并通过和组内其他成员互动交流,激发出灵感进而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
如在学习word的混合排版时,A组的任务是自己设计一个图文混排的小报,要求学生利用未来课堂中的泛在资源进行学习,然后自定主题、内容和自己设计版面。
对于B组学生主要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进一步完成拓展学习,如B组的任务是先学习图文混排的相关知识,完成既定作品,然后再通过未来课堂的丰富资源进行拓展学习,对原有的作品进行个性化的改进。
对于C组学生主要是学习教学任务相关的基础知识。如C组的学生在word图文混排的学习中需要掌握页面布局、段落设置、图片插入等基本操作,他们可以利用未来课堂中的学习平台提取教师提前安排的练习题目进行充分的练习。
因此在未来课堂的学习环境中,各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各取所需,各有所得,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对于A、B组别的学生,教师可以从云端各下载一份问题较多的学生作品和一份较完善的作品,用多屏互动技术对比呈现,让小组内的成员对两份作品中存在的差异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直接在电子白板上对作品进行批注和修改,进一步完善作品。讨论结束后,学生完善自己的作品,再次上传到云端。
对于C组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实录系统和反馈系统,实时观测学生的反馈数据及练习情况,给予及时的辅导。
在未来课堂中开展分层式教学,要求教师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观察者、引导者、调控者、帮助者和评价者于一身的多元角色,围绕每组的学习任务观测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如A组的学生中有没有基础掌握不好的学生,B组和C组中是否有表现突出的,这种现象除了教师课堂的实时观察,还需要利用实时反馈系统对平台空间中的过程性生成资源和学生的最终作品进行分析;也可事先设计观测任务单,以方便记录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分层评价的重要依据。
在整个分层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组别都会产生较多的过程性生成资源,这些资源是开展分组评价的重要基础。在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中由于环境和技术单一的原因导致过程性数据难以收集,缺乏切实可行的评价工具和操作方法;而在未来课堂中,多种技术手段如课堂实录系统、学习系统的讨论区、云端个人学习空间、IRS 系统、思维导图等,不仅能够提供教与学活动中过程性数据的自动存储空间,使分组教学中的各种相关数据易于收集,也为教师提供了多个观察视角和评价的切入点[10]。
教师除了根据课堂观察、学生作品及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出评价,也可以事先针对不同组别学生的情况设计评价问卷,在学习活动结束后让各组内的学生进行自主互评,最后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学习做出依据充分的合理的过程性的学习评价。根据这些过程性的生成资源,把握学生的综合情况,及时对分组的级别进行调整,以保证层次划分的合理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延续性的过程,因此分层教学还需注重学生课后的学习情况,在未来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可根据课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云端进行课后分层作业的布置,学生课下完成后并上传到教学平台供教师批阅[11]。
分层教学模式的课后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延续,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只能靠一些静态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思考,因此反思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后续分层教学内容等的适时调整;而在未来课堂中,智能课堂实录系统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等教学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都存储在云端服务平台中,教师可以在课后进行回放分析,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也可在平台中提取学生在学习和任务完成过程中反映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后续分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模式主要目标是根据高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未来课堂是以主体的互动为核心,这种互动不仅表现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甚至体现在师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互动。未来课堂教学环境整合多种技术手段,集成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了高舒适性的学习空间,因此在未来课堂中可以开展多种教学模式,这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无法实现的。未来课堂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打破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让课堂真正成为知识的获取平台,把教材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不断发展的可进化的动态知识。
[1] 王晓蓉. 高职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设计思路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 (7): 132-133 .
[2] 周雪梅, 郜颖.对高职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的理性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15(32): 101-103.
[3] 陈卫东, 张际平. 未来课堂设计与应用研究——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J]. 远程教育杂志, 2010 (4): 27-33 .
[4] 陈卫东, 张际平. 未来课堂的定位与特性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0(7): 23-28 .
[5] 陈卫东, 叶新东, 许亚锋. 未来课堂: 智慧学习环境[J]. 远程教育杂志, 2012(5): 42-49.
[6] 叶新东, 陈卫东, 张际平. 未来课堂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1):82- 87.
[7] 张际平, 陈卫东. 教学之主阵地: 未来课堂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10): 44-50.
[8] 万九香. 大学计算机分层教学研究[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41): 92-94.
[9] 杜鹃, 刘春霞. 高职计算机分层教学研究[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7(2): 50-51.
[10] 李又玲. 基于未来课堂的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2(1): 32-39.
[11] 魏燕. 未来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 9(32): 7288-7290.
1672-5913(2017)11-0103-04
G642
2016年国内访学项目(Z20001.16.01)。
崔海霞,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及应用,88400401@qq.com。
(编辑:郭田珍)